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1)

参考阅读: 从十渡到山水文化的千年

桂林山水,名头很响亮。

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不少游客集聚这里,一睹它的芳容。至今这片中国有名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依然是中国极富盛名的旅游胜地。

我没有去过桂林,但对桂林的山水并不陌生,信息网络的发达,只要稍有与闻,都能让人轻易地建立起对目标客体的探知。足不出户,即能纵观世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无须惊怪的信息现象。

然而镜像里的世界终究很难与身临其境等量齐观起来,感官上的刺激与视觉冲击,虚实之间,往往出入极大,也便很难将它们连上彼此相称的等号。

在北京有一处山水胜地,名曰十渡,那里山明水秀,壮观的峰丛、连绵的峰林和座座孤峰,形成了北方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被称为北方的“小桂林”。

去不了桂林,去看看十渡,当然也不错。

囿于各种原因,一直难以成行。最后终于倒出功夫来,痛快地给自己下个决心,我就朝着京西这个有名的山水胜地去了。

内心立刻为之吸引!

从涞山款款而来的拒马河,在这里静静淌过,蜿蜒迂回,经过气势挺拔的巨崖,与山峰映衬,山清水秀的画面,使人眼前一亮。我顿时明悟过来,这里被称作北方的“小桂林”,确实有它内在的神韵。

清幽美丽的环境、气质,着实狠狠地打动了我。可以说,第一眼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以至于后来常常光顾这里,每次单程三个小时所带来的坐车辛劳,完全忽略不计。要知道,三个小时几乎要一路站过来。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2)

但紧接着脑子念头一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里形成了北方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北京西南的山区与东南的小平原又为什么会形成两种地形悬殊的地理地貌?我开始迫切地想知道这背后的答案!

一查资料方知,距今大概16亿~10亿年,今天的北京房山区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它的地层是厚达千余米的以白云岩为主的坚硬岩石。随着地质地壳的变化运动,地球板块内部结构开始出现异动,随之带来地表地形地貌的深刻变化,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些峰林、峰丛,连带着座座孤峰,就是那一时期地层隆起后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雕琢而成。

不得不说,自然力造就的雄伟瑰怪的大场面常常把人类吓得一跳,所以就连杜工部这样胸怀锦绣的大诗人都不能不惊叹一声——“造化钟神秀”。自然的朴素神奇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固我思维,今天我们对“道法自然”往往随意一听,很少去思索它背后蕴涵的哲理,然后等到某一天你恍然大悟,才体会到它无穷的意境,这就是老祖宗的高明之处。他从来都不以强迫的方式耳提面命,对你实施一番强行灌输,他总是以一种十分简约的叙述用寥寥数字将世间哲理故意说得简洁有力,然后等你稍有领悟,方觉醍醐灌顶,一窥堂奥。

那么,人定胜天几乎可以认定为是一个伪命题!人类再强大,怎能凌驾于自然呢?所谓的征服自然,不过是在自然宽容的范围内,容许人类留下一道道行为痕迹罢了。今天我们不断重视对自然的尊重保护,当然是人类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是人类在行为理性上日趋走近成熟。

再说说东南的小平原。从地势上看,北京北面和西面受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围合,形成一道弧形山弯,状若围屏,使得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泃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在下降过程中不得不向东南流淌沉积,成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最终形成了一个犹如半封闭状的“海湾”地形,就是“北京湾”,并孕育了今天的北京。(参见: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丨壹:我从哪里来)

我们常常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挂在嘴边,时间久了,以致慢慢形成了一种老生常谈的语言套用,而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文字内涵,那么在这里,它实在有不可胜言的好处和功用。北京和其他省份比起来,并不算大,但也很有些规模了,有了规模,不同的地形地势也便有了自我施展的空间基础,无形中也便为北京的地貌形成创造了地理前提,也给今天的我们观赏北京创造了历史地理机遇,最终也才有了今天十渡呈现给我们的自然奇观。

在这里,峰林、峰丛有着它们成长的自然逻辑,它们不断进化,完成自我生命形态的升华。在这儿,山峰看上去如一柄利剑,插入云霄,它们成丛出现。这些山峰群,最大的特征是顶部分开,底部相连,成为峰丛景观。当峰丛再进一步演化,形成基部分离的石柱、石峰,就是峰林。可以说,峰丛构成了峰林发育的早期阶段。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3)

当然,十渡所拥有的古文明绝不会单单只留给我们几座峰丛、峰林和孤峰,只不过这里丰富的自然宝藏遗存大多是以很不起眼的河底、岩层等形式,平平实实而毫不张扬地展露着它们的前世与今生。如果你不留心,去读一读那伫立在一旁的文字说明,你很难了解它们。不了解它们的历史,对它们的由来变故缺少最起码的认知,只是停留于随意看几眼风景,这样的游览很难说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以至于看到千古河床,我提起了兴趣。它是岩石暴露在地表以后,在大自然的雕琢下,软的岩石被风化消失,坚硬而没有裂缝的的岩石经过千锤百炼,留存下来。眼前这块光滑平整的巨岩,就是历经千万年的洗礼才得以保存下来,呈现给今天的我们。

还有千层岩。不难理解,它是分层的,能达千层,数目之多,让人吃惊不小,但也清楚地表达了它背后的历史积累和岁月沧桑。今天我们透过地质学家的讲述,了解到层的厚薄与沉积时的物质供应、沉积时间及稳定条件有关,物质供应越丰富、沉积时间越长、构造条件越稳定,岩层厚度就大。千层岩就是在海水物质供应欠丰富的环境和硅质岩、白云岩相互交替沉积形成的,换句话说,是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质供应的综合反映。

……

总之,这些喀斯特地貌,有着比之寻常山峰更加突出鲜明的视觉形象,节理分明,一层层堆积起来,犹如斧斫刀削,棱角分明,极是齐整,以至于当一座座巍峨的孤峰,灰突突地矗立在山岚河畔,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高大、雄伟、瑰怪、非常之观……几乎所有能被我们用得上的词汇都似乎不足以描述其详。

对不起,我只能用壮观异常这样十分俗气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内心之情了。

每到夏季,城区酷热难耐,暑气逼人,十渡以其依山傍水风景怡人的特有禀赋很自然地成为了京郊有名的纳凉和观光胜地,每日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数目极为可观的游客,供人游乐。

竹筏、漂流、蹦极、玻璃栈道……人们为此而来,来此尽兴,十渡给了他们欢乐,他们也给十渡留下了欢乐,等他们兴尽而归,十渡再次整理自己,准备好迎接新的客人。

每次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些游客尽情忘我地玩耍,活力四射,也从心底替他们感到高兴。他们从紧张忙碌中走出来,释放自己,在竹筏上嬉戏,在漂流中尖叫,在蹦极中穿梭,在玻璃栈道上探险……他们通过一系列轻松刺激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把人性中的本然成分表达出来,在自然中呼吸,在天地中吐纳,等调息好了,再次收拾心情,回去工作。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连陶渊明也不能免俗,急着要回归自然,与田园相伴,我们当然更难以和他相比,而对自然变得更加渴求,希望暂时地远离一下城市的喧嚣,与自然进行一番贴心的亲近,和山水、田园、清风做契交。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4)

如果稍作一下盘点,几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文学就是一部自然山水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写得比较漂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那些迁客骚人们在很不得意的时候留下来的文字,他们寄情山水,排遣抑郁,大自然的山水灵气与他们一身的才气结合,碰撞出了中国文学史中十分璀璨耀眼的华章,不敢说这是迁客骚人之幸,但一定是中国文学之幸。今天,我们读《醉翁亭记》《永州八记》《赤壁赋》等篇章,依然能够从中深切地感受出那种清丽而不乏震撼的文字力量。谪客们在政治上不得势,然而在寄情自然中抱负与文思结合,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山水间流淌而出,让他们流芳千年,政治上的失败与文学上的成功,很难对他们作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定论,但他们依然是成功的。政治主张上的意见不一带来的仕途顺逆并不能以成败计,事实上历史上很多正确的政治主张最后都被证明是掌握在了少数被贬黜的那些人手里,他们跨过历史时空得来的政治认同当然应当认定是成功的,至于他们在文学上取得的十分不俗的成就,就更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大自然以天地为之一凛的灵气大大方方地承担着人们精神上的疏通窗口,供人们宣泄,排解忧愁,让我们透过山水文章了解古人,也透过山水迷离的风光释放今天的我们自己。在这儿,任你再强大,不妨放下来,从工作生活中的强势、强大状态中走出来,做回自己,做回弱小,做回本真,让自然倾听我们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哀怨,给身心进行一次全副的按摩,疏通精神上的经络,寻得身体与精神上的平衡。

于是到此,开始明了了,为什么离开了自然,人无法和谐,因为首先无法和自己和谐,身体与心理无法和谐;离开了人,自然依然是自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水田园并不因为人多人少而此消彼长。

那么,人与自然和谐,说到底还是为了人自身和谐。

玻璃栈道近年来煞是流行。

曾经,探险家们用脚步丈量世界,渴望了解隐居在世界某个角落的神秘状态,观光者们雄心万丈,追求远峰上的无限风光,然而探险家和观光者的雄心壮志,在自然面前,再好的脚力,总有不可抵达的世界,再万丈的雄心,总有不可克服的险阻,只好望险兴叹。

这下好了,玻璃栈道的兴起让人与自然更近一步。本来,靠着肩扛背驮和无限人力,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开路,打造出一个个风光迤逦的景致,再配上索道、缆车,已是颇见人类的能耐了,而如今凭着一块块厚实的玻璃,将本不相连的峰巅连接起来,让各个景点将景区的打造发挥到另一个高度的同时,也让人们将身心与大自然更紧密地贴在了一起,体验凌空踏步的惊险,无限风光在远峰,不过是几块玻璃的距离。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5)

我几乎不会去走玻璃栈道,而更愿意在身旁的山水风景中找到那份皈依自然的恬淡感觉,这比走玻璃栈道追求刺激单纯地体验惊险更能让我感到与自然的紧密贴合,事实上,心惊肉跳也很难有比较从容的心情去留意险峻的风景,倒是每日穿梭其中的保洁工人无畏的作业让我不禁动容,那是最美丽的风景。

在聚龙湾玻璃栈道见到一位大婶,认真清扫着玻璃表面上的遗尘,神色自若,如履平地,我问道:“站在这里会不会恐高?”大婶极为淡然,“没事!”

孤山寨。

一大早起来,稍事收拾,就冲着孤山寨去了,然而等坐车到了出发地点,去往十渡的车刚走,又是整点发车,我只好再等一个小时。

小桂林值得去吗(十渡不一样的小桂林)(6)

抵达目的地,已是下午一点,令人气恼的是,孤山寨并不在事先查好的十渡,而在六渡,再花一个小时等返程的车显然已是不可能,只好徒步返回。这一来从十渡走到六渡,又花去一小时,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也许是见我一个人独自在炎热的正午走在路上,途中一位大姐模样的人从后把车停下来,问我要去哪,说带我一程,我随口说“不用了”,大姐“哦”一声,加速驶去。

我顿时失悔,感觉自己拒绝了大姐的好意,或许她的确是出于好意,带我一程呢?我基于常理,忖度拒绝,是否伤害了她的感情,我喟叹一声,好不懊悔。然而事已过去,再想无益了。

终于到了孤山寨。但对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完孤山寨,心里没底,眼看时间已经不早了,又要预备好返程时间,因此不敢恋战,迈着步子快行,遇上下山的旅客,赶紧打听:“要多久才到山上?”结果已经很近了,心里顿时释然,于是定下心来,安然上山。

一路都是下山的游客,唯独我还在走着上山的路,反其道而行,大家转着脸望着我,大有不解的意味。我心里一乐,这下好玩了,今天注定要和时间来一次有趣的赛跑了,这么一想都觉得很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次不算轻松的旅行,体验紧张中的悠闲,别有情趣。

但紧接着就让自己犯难了,是顺着千古河床一路直上去看“一线天”,还是转身左转去看小孤山?很快就给自己做了决断,先看一线天,回来再去看小孤山,既不走冤枉路,也实现了很好的游览兼顾。

耸立的陡壁之中的“一线天”,是一条裂开的巨缝,其直立之处,如刀削斧斫,信步其中,清爽宜人,两壁的岩石,由于雨水的渗入和侵蚀,造型奇特。两手撑壁,抬头仰望断断续续的一线蓝天,顿有惊心动魄之感。今天对于一线天的解释,认为它是一个断层裂隙,是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但像一线天这样的裂缝如此之长、之窄、之高,并且是完整的连续裂隙,这在华北地区还是颇为罕见。

回来再去小孤山的时候,时候已经不早了,然而我依然不肯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决心按照自己的计划登上山顶,用脚力和意志完成一次紧张的行旅。眼见已经爬得很高了,向下一望,有些让人眩晕,然而抬起眼睛一看,离山顶还很远,于是一刻不敢停歇,努力往上爬,等爬到一个地势颇佳的位置,便拿起手机对着眼前的层峦叠嶂一阵抓拍,然后继续往上爬,遇上好的风景,再拿起手机一番猛拍,这么爬着爬着,开始渐渐接近山顶,然后再一看,前面没路了。遇上一个捡拾山间垃圾的老伯,向他询问,答曰:还未开发完毕,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我释然了,总算完成了登山之旅,可以安然下山了。

心头的一口气骤然放下,才猛然觉得已经累到极致,坐在一旁几乎精疲力尽。

穆柯寨。

本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放弃了所有周末与其他节假日的外出机会,闭关作文,但为了看一眼穆柯寨,再次来到了十渡。

一大早我就出发了,天下着雨,抵达目的地已近半午十分。接下来的一幕令人哭笑不得,穆柯寨要等到六月份开放,门口水果铺的一位大婶告诉我,问及原因,是出于冬春防火需要。

时不凑巧,偏偏来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这一点,百密一疏,我不禁苦笑,而其他地方又没有想去之处,只好返回。

乐谷银滩。

也不知是谁想出这么一个主意,在拒马河上架上一条索桥,直通对面,桥很长,脚面以木板铺就,跨上去,桥身顿时晃荡。我曾随众跨上这座索桥,亲身感受到那种荡秋千似的摇晃感觉,大家步调不一,桥身在几百人的受力下,晃荡得厉害,倘若不能静下来循依那晃荡的节奏,很容易被晃得头晕目眩。

乐谷银滩也有玻璃栈道,然而那不是我想去的,令我乐此不疲的是顺着两边那人为建造的山腰小道,绕上一个圈子,完整地走下一个来回,从从容容,轻轻松松,感觉异常惬意舒爽。

在这里,山巅、河畔、远方、近处,视觉上的不同广角和长焦所形成的画幅、景深全部进入眼底,眼睛得到一次淋漓尽致的观感满足,内心也跟着被眼前的迤逦风光震慑、陶醉起来,赏心悦目开始以一种直袭心灵的形式作出最直观的诠释,然后作用于大脑,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深刻洗礼。

在这人为修建好的舒适、平整的山道上行走,以至于我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人跋山涉水、穿过茫茫未知的艰难,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霞客的游记,是用脚一次次地踏着生命写出来的,有了他们,和他们的文字,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才有了更丰富的创造和更隽永的传承。

顶着烈日一个来回走下来,汗流浃背,热气还未散去,开始感觉有些凉风拂来,渐渐地,风势开始变大,天上云层飘过来,掩住骄阳,让人觉得周身舒泰。心头还在窃喜,天色突然暗下来,大雨飘忽而至,像是被风席卷来的,由远而近,地上瞬间湿一大片,巨大的雨点既狠且猛地砸下来,让人猝不及防,慢慢的,越下越大,身上只穿着单衣,在风雨夹击下开始打起哆嗦来,周围又没有有效避雨的地方,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在大雨中等待着回城的公交前来救赎。

这一等,就是一个小时。

还好,我自认体质还十分过硬,不然回城途中在车上再站三个小时,准受不住了。

车子抵达市区,湿透的衣服也阴干了,一看车厢,已经淌了一地的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