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3课京剧趣谈(六年级第23课京剧趣谈预习笔记)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词语解释
1、方圆:指面积。
2、驰骋:(骑马)奔驰。
3、纳鞋底:在鞋底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
4、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5、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
6、小生: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7、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8、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严密。
9、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
10、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二、近义词汇总
驰骋—奔驰 控制—操控 突显—凸显
彻底—完全 尴尬—难堪 风雨不透—密不通风
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三、反义词汇总
鲜明—隐晦 虚拟—真实 紧张—松弛
显现—隐蔽 继承—遗弃 不可开交—分崩离析
四、课文内容导读
(一)马鞭
1、第一部分“巧用马鞭”(第1自然段):写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使用马鞭的妙处。“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时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2、第二部分“其他道具”(第2、3自然段):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表现了京剧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过渡句,这句话总结上文,表明马鞭是实在的道具,引出下文对京剧中虚拟道具的介绍。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j举事例,表明京剧表演中的针线是虚拟的,点明了虚拟道具的妙处。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举事例,举出《金玉奴》中的例子,写出了有些实在的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二)亮相
1、第一部分“静态亮相”(第1、2自然段)写静态亮相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眼睛睁得大大的”写出了观众紧张的神态,从侧面写出了舞台上演员表演的打斗场面的激烈,衬托出表演的精彩,引人入胜,为下文写“静”做铺垫。
“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语言描写,用小孩子和外宾的问话表现出了大多数观众的心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过渡句。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引用,说明有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第二部分“动态亮相”(第3自然段):写京剧中的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两个反问句语言风趣,暗含了对动态亮相的赞叹,也点出了其特点。
五、主题思想:这篇课文从道具和亮相两个方面讲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六年级第22课《月光曲》预习笔记,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六年级第21课《文言文二则》预习笔记,轻松玩转文言文
六年级第六单元《古诗三首》《青山不老》等笔记及单元知识点汇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