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二十二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提到中华人格的典型人物,我第一个想说的,就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中,孔子无疑是一个知名度极高,影响也非常深远的人物。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宗师。直到现在,中国还有不少地方保存了古代的文庙,那里祭拜的就是孔子。孔子,早已经成为了中国,甚至是世界文化版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

而第一个为孔子立传的人,正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孔子出身贫贱,也没有成为诸侯,却被司马迁放进只有王侯才能入选的《世家》之中。连孔子的弟子们,也有专门的独立篇章,《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1)

孔子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在司马迁笔下,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就借助《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这两篇内容,给你们讲一讲。

孔子的人生主旋律

其实对于孔子,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他一生的仕途非常坎坷,最穷困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的第一笔,就是写孔子“贫且贱”的人生起点,而且他还详细记录下,孔子是如何碰壁,像丧家狗一样周游列国的,但是这只是《孔子世家》的部分内容。司马迁真正花大量笔墨,用《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这两篇内容塑造的,是一个身为老师的孔子。

而且,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孔子进入教育领域,并非仕途不利,所以晚年去教书。相反,孔子从一开始就是做教育的,而且他是靠着搞教育,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从孔子三十几岁到五十岁,他的人生主题,一直是教育。即使到后来,孔子参与政治,乃至后来周游列国十几年,也一直带着自己的学生弟子,没有停止过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孔子再次返回老本行,致力于教育和学问。

在司马迁笔下,教育,并不是孔子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孔子人生的主旋律。

在《孔子世家》最后一段里,司马迁也写得很明白。他说,世上的贤君良相很多,但他们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孔子虽然是布衣,但他的学问却传了十几代人,学者都以他为宗。无论是天子王侯还是普通人,中国人只要是去谈“六艺”的,都要以夫子为标准。他可真是至圣啊!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2)

在司马迁看来,孔子的学问能够流传十几代,是当之无愧的圣人。华夏世界里,“老师”第一次有了模样,那就是孔子。

学识渊博

而作为一个老师,孔子的学问非常好。

关于这一点,你可以直接翻到《孔子世家》后半部分。你会发现,司马迁对孔子的主要学术成就,是有清晰地记述的。

他先是介绍,孔子对他之前的文化经典,进行了传承和整理。比如,《诗经》和《尚书》就是因为孔子的整理而保存下来。《易经》也因为孔子的点评注释,而有了全新的解读。对中国古籍经典的传承,孔子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学问渊博,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在《史记》里,司马迁记下了很多当时的人对孔子的评价。比如,他写到,孔子的两位在后世地位极高的学生,子贡和颜渊,他们赞美自己的老师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让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司马迁还记下了一个不是孔子学生的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在这个人看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甚至叹息说这个人太伟大,伟大到很多领域都很厉害,以至于不好说他最擅长的到底是什么。

有事实阐述,也有专业人士的支撑,更有公众的认可,孔子作为一名学养深厚、品行高洁的学者的形象,就这么被塑造出来了。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3)

而且,孔子做学问,又不是简单继承经典,而是在继承中有开拓。这个开拓,首先就是他在教育领域的一番革命性举措。

开私学之先

在孔子的时代,高端教育被贵族垄断,平民根本没有途径接受这一类教育。是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把垄断在贵族阶层的王官之学,变成了平民也可以去学习、去传承的百家之言。

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孔子在老家山东曲阜开办了自己的私人学堂,倡导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不问出身,只要是想学的人,都可以跟随自己学习。

孔门弟子有贵族,但大多数学生出身贫贱。比如子路,被称为“野人”。子张被称为出身“鄙家”之人。仲弓则是“贱人”之子。野人、鄙家、贱人,都是当时对底层平民的称呼。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颜浊邹,甚至被认为曾在梁父地区当过盗贼。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歧视他们。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开始一个新的未来。《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就记载了孔子赞美仲弓的事情。孔子说,“犁牛之子驻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我大概给你解释一下,且角是说牛一身纯正的赤红色皮色,牛角整齐。这是用于祭祀神灵的高等牛。而耕地的牛则是低贱的牛。可是,耕牛生出的小牛犊,达到了祭祀的标准,虽然主持祭祀的人歧视它,可是山河的神灵是不会舍弃它的。孔子的意思是说,即便一个人出身低贱,只要他自己肯去努力,总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4)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的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即使是有不良习惯的人也能变好,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正是这个“有教无类”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华夏世界里,形成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传统。

除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还改进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培养。

《仲尼弟子列传》,就是从孔子因材施教这个特点写起的。一开篇,司马迁就记载了孔子对六位弟子的评价。其中,孔子说到,“师也辟”,又说“回也屡空“。表面上看,这是孔子在说颛孙师性格偏激,说颜回不善理财。

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孔子在以幽默的方式,说出每个学生的特点。我们细读《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就会发现,孔子从不简单说某个人的缺点、毛病是什么,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有特点,用好了就是优点,用不好就是缺点。这也是孔子作为老师的高明之处。

比如,这里说的“师也辟”,表面上是说颛孙师,也就是子张很激烈,其实是说出他激烈昂扬的性格特点,因为子张以“见危致命”为追求,也就是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又比如“回也屡空”,既是在说颜回不善理财,但又是在赞扬颜回能安贫乐道。

在这个基础上,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特性,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教学。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问,孔子会给出完全不一样的回答。这个不一样,主要是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5)

最终,孔子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自身禀赋的发展道路。

于是,我们在《史记》中看到,孔门弟子人才辈出,而且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子贡心思细密,智谋超群,所以后来先是当了外交官,又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子路勇武过人,一诺千金,在当时的国

际社会享有盛誉。颜回、原宪,能安贫乐道,子夏善于教学……所有这些成功,都离不开孔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学问好,肯教又会教的老师,孔子一生招收了大量学生,弟子遍布天下。

而司马迁根据《论语》等典籍中的记载,经过筛选整理,编排成一篇孔子弟子们的列传,也就是《仲尼弟子列传》。在这篇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将孔子认为能力超群,能贯通六艺的那77个学生的名单,全部列出来,甚至一些没有年龄,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弟子,也被司马迁著录在册,意在为孔子的教育工作,留下一份真实、全面的记录。

而孔子的人格力量,也感召了日后的司马迁。他曾来到孔子的故居瞻仰,以不能追随孔子学习为遗憾,他把他的感慨,都写在了《孔子世家》的最后。在我看来,到这里,司马迁笔下,孔子伟大老师的形象,才算有了清晰而完整的梳理。

而如果说,孔子让“老师”第一次在华夏历史上有了具体的人格形象,那么司马迁将孔子写进《史记》,列入世家,则是让“老师”这个身份有了比肩王侯的份量。到如今,对老师的尊崇,早已被写入了炎黄子孙的基因,而我们一提到最伟大的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子。

总结

好,到这里,孔子的人格形象,我就给你说得差不多了。我来给你稍微总结一下。

孔子的教育最大成就(孔子出身贫贱靠着搞教育)(6)

今天这一讲,我从为什么身为贫贱的孔子,能被司马迁列入只有王侯才能入选的《世家》说起,为你揭示了在司马迁心目中,孔子真正的价值所在——他不仅自己的学问高深,他还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壁垒,推广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司马迁看来,孔子的功绩足以媲美王侯。而也是因为司马迁的记录,孔子成为了华夏文明史上,伟大老师的象征。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讲解了司马迁眼里的孔子,他出身贫贱,但是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圣贤。那么在评论区,我想请你去翻翻《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然后谈一谈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