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去山西(我就是农民孙少安角色赏析)

文 / 烽火台

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二号角色,作者用仅次于孙少平的笔墨,塑造了这个人物。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象孙少安这样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他们的特点是:人聪明、学习好、家境穷、无出路,不得不辍学务农。文革期间也有上大学和中专的指标,但执行的是推荐制度,讲究的是根红苗正,决定权在领导干部手里,学习好不见得会被选上,况且名额也是凤毛麟角,农村青年被选中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因此,一般人也不会动这个心思,上完中小学就踏踏实实回家劳动了。孙少安就是这样一个人,作品中的他小学毕业后,虽然在小升初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因为母亲去世,弟妹都小,家无劳力,只好早早地当了农民。按照当时的学制,算下来他务农时的年龄不过13、4岁,在农村也很能指事了。许多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跟随大人参加农业劳动,干到14、5岁,就算一个壮劳力了,七十年代的生产队也认,给他们分配的是成年人的活计,工分也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计算的。

孙少安一表人才,聪明能干,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除了家境贫穷,其他都是长处。正因如此,18岁的时候就被选为生产队长,而且干得非常出色,在整个原西县都出了名——他在县城给牛看病、打制铁器,连铁匠铺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头。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生产队长是中国社会最低层的官员,往下就没有任何公共职务了。这一职位直接面对农户和农民,对内要组织生产劳动、负责群众生活,对上要贯彻上级指示、缴纳赋税公粮、完成公益事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你可以当好一个乡长、县长、市长,不见得能当好一个生产队长,那阵仗不是亲眼所见,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长,如果想当得顺风顺水,就得集聪明与笨拙、智慧与愚蠢、傲慢与低贱、强硬与软弱、铁腕与柔情……如此等等,这些看似相悖却必须兼有的思维和品质于一身,才能把各种人物管理起来,各种事务处理下去,否则你只能撂挑子不干。说实话,农村中当不下去生产队长撂挑子的大有人在,而孙少安就是他们中少有的称职者。

孙少安能在学校里考第一名,说明他的智商不低,这是基础。他家境贫寒,吃苦耐劳,从小参加劳动,锻炼了他适应农村生活的性格特征。关键的一条是,从放弃学业开始,他就打定主意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别无他想。这一点是他区别于当时其他年轻人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他所走的路就与孙少平、田润叶和田润生等人有了很大的不同。

许多人认为人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其实不是。人在选择自己道路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七十年代的年轻人能当个商店售货员和汽车司机,就是很好的职业选择了,搁到现在恐怕没有人会首选这些职业;那时候为了争取推荐大学的名额,人们重视的是劳动表现,并不重视学习,因为没有考试制度,被选中拼的不是分数而是现实表现;看起来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当今社会,许多人选择去考公务员,就是因为市场上拼搏胜负难料,进入机关可以端上铁饭碗,至于喜不喜欢、有无兴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孙少安的选择是农民,从七十年代的制度安排来看,一旦进入农民行列,那就是终身制的,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是当时城乡二元制度设计决定好了的——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处在两个世界里,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而农民就是食物链最低端的那个群体。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去山西(我就是农民孙少安角色赏析)(1)

孙少安是明白人,什么都知道,因此他就一心一意从事农业生产,想方设法提高产量,努力改善农民生活,至于改变身份、进城工作等事宜,他是绝对不去想的。七十年代,虽然体制僵化、劳动效率低、农民生活改善缓慢,但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农村工作中成效突出的要数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等方面,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衡量,也是值得称赞的。当然,从整体效率上讲,这些成绩没法与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后的产业发展、九十年代后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0年后的脱贫攻坚、2010年后的乡村振兴相媲美,在这些时段上,由于制度和政策的变革,使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少安对自己农民身份的认定,为他保持正常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也为他后来走上人生巅峰奠定了扎实的行为基础。青梅竹马的田润叶高中毕业后去县城当了教师,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虽然感情上迷恋他,但他清楚,两人已有天壤之别,属于两个天地的人,如果强行走到一起,一个在县城,一个在农村,实际上是没法正常生活的。在七十年代,城乡的“两半户”(一个在城市工作,一个当农民)也不少,但大多都是男人在城里、女人在农村,几乎听不到相反的情况。而孙少安和田润叶的婚姻如果成功,在传统认知中就有点颠倒常情的意味,作为父亲的田福堂是坚决反对这件事情的。孙少安从方方面面考虑,也为了不影响田润叶的未来生活,选择了拒绝田润叶的感情,与出身农村的山西姑娘贺秀莲结婚。

在我看来,孙少安的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生活角度来讲,避免了很多麻烦,除了田润叶的心里不太畅快外,其他人都是欢天喜地的。更重要的是,贺秀莲的到来,直接增加了孙玉厚家的骨干劳动力,对改善家庭面临的困难局面作用巨大,这和田润叶结婚的确有着天壤之别。因为作为家庭支柱的孙少安,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未来生活,更要考虑一大家子人的未来生活,自己身后还跟着弟弟妹妹、一个姐姐和两个老人,自己轻松脱身了,他们怎么办?

作为田润叶的爱情与婚姻,实际上完全可以重打梆子重唱戏,不一定非要盯着孙少安不放。在我看来,所谓青梅竹马,就是古代村庄社会里缺乏人员流动,为了找对象说出来的一种托词。按照遗传学原理和人的正常心理习惯,男女之间越陌生越有吸引力,知根知底、熟人熟面很难相互吸引,这也符合生物界远缘杂交优势的自然法则。身处县城的田润叶大可以面向城市,进行广泛选择,没必要一定盯着村子里的孙少安不放。民间有句笑话:“太熟了不好下手!”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至于田润叶不喜欢李向前导致的婚姻不幸,也不说明李向前就一定差劲,只是李向前剃头挑子一头热,而田润叶最终迫于家庭压力屈就了这件事,是由于双方不够明智的选择造成的。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后果完全能够避免。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去山西(我就是农民孙少安角色赏析)(2)

孙少安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刚好成家,就面临了大包干,对七十年代的农民来讲,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大好机遇。孙少安识得其中玄机,背后有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及地方领导田福军的支持,他不但主持了双水村的大包干工作,还抓住机遇开办了自己的砖瓦厂,办起了村子里的第一家乡镇企业,不失时机地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这些成绩是孙少安自我奋斗的结果吗?站在个人角度上说,这话也是成立的,毕竟活儿都是他带头干的,钱也是他带头赚的。但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背景条件,没有田福军这些人的支持,孙少安再有能耐,恐怕也干不出这些事情。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自主权,没有致富政策的鼓励,这些事又从何谈起!所以说,人生道路看似是自己选择的,实际上大部分因素是由社会导致的。在芸芸众生和纷繁世事中,一个人的力量的确是有限的。

孙少安胜于别人的地方,在于他心无杂念,一心认定自己是个农民,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的实际地位是最低的。古代中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专制时代,农民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人,但一定是最受朝廷和社会重视的人。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工商业,农业以外,只有占辅助地位的手工业和小规模的商业,它们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比例很低。在政府和民众眼里,只有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头,手工业和商业只是对农产品的加工和转运,自身并不增加新的财富,而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还要从中获利,这是各方都不能宽容的事情。为了鼓励产出,抑制剥削,从朝廷到社会,推行并制定重农抑商的政策,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而事实上,现代商业的出现,也是以大工业生产为前提的,由于传统农业产出过低,没有大规模流通的产品基础,让古人支持商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历史到了二十世纪,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商业的高度发展,经济运行的全球化,使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格局,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变成了工商业,农业已经成为价格低廉的基础产业,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虽然彼时的中国工业刚刚起步,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头戏,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但在政策导向上,已经把城市经济和工业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农业成为了完成资本积累的输血者,城乡二元格局制度,使农村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城乡政策的差异性,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别。虽然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生活也极度贫困,但农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谁要是通过推荐上学、国企招工或考上大学进入城市,那就等于进入了天堂。在1954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为了城乡经济政策的制定,著名学者粱簌溟和毛主席争吵了起来,粱簌溟的意思是,中央制定的城乡政策考虑工人的利益多,考虑农民的利益少,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工人在九天,农民在九地。”(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当时受到与会者的强烈谴责,粱簌溟从此也销声匿迹了。但从后来二十多年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看,粱簌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去山西(我就是农民孙少安角色赏析)(3)

说了大半天的意思是,在孙少安所处的时代,不论是观念、制度,还是生活水平上,农民的实际地位都降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只有绝地反击,主动融入到工业化的浪潮中,从传统农业进入二三产业,变小农经济为现代农业,才能彻底改变农民的地位和命运。孙少安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极力引导和扶持的一条光明大道。

中国农民在清末的时候名声很不好,被人赋予各种难听的称号和头衔,如洋鬼子称之为“东亚病夫”,政治家称之为“一盘散沙”,学问家称之为“小农意识”,大文豪称之为“麻木看客”……但这些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所有人都要认真研究一下,实际情况并非人们看到的样子。一旦给予他们出路,他们迸发出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哪一项不是他们起来才完成的?同样,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国家给了他们自主创业的权利,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扫盲,但凭着他们的一腔热血、一股干劲,硬生生地办起了一批又一批乡镇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就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都惊呼:“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我有一个著名论断,可能许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虽然中国的工业布局从解放初就起步了,但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化的真正开局应该从八十年代大办乡镇企业算起,这是又一次的“农村包围城市”。从根本上说,对拥有90%农民的中国来讲,如果广大农民不参与到工业化中来,仅靠10%的城里人,是很难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中国农民改天换地、改变命运的时代,孙少安加入了这一潮流之中。一穷二白的孙少安,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满身干劲,靠政策、靠人才、靠贷款,也靠乡亲们的参与和支持,终于跨入了企业家的行列。

办企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然有各方面的支持,孙少安还是栽了几个跟头,跌宕起伏了几个回合,不过最终他还是站稳了脚跟,赚了钱,成了全县的致富带头人。他还受人鼓动,打算投资拍电影,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打算,只是让孙少平给阻止了。

《平凡的世界》展现的正是中国农民逆袭工业和城市的辉煌历程,而孙少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事情发展到今天,如果谁还敢说农民没钱,农民不如城里人,就要被人笑掉大牙了!大家知道,当今的农村,只要不是太过贫穷的地方,随便一个农户的资产和存款,都要比城市的普通工人和职员强。从历史上说,革命时期本身把农民定为“有产者”,而把工人定为“无产阶级”,寓意是非常明显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暂的错位之后,很快又回归到了历史的本位上。

到作品的最后,甚至可以延展到现在,大家判断一下,和那些一心去城里寻找天堂的年轻人相比,孙少安扎根农村,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兴办事业,后期的成就远远大于孙少平、田润生等人;如果他的企业延伸到城市,包括公职人员的田晓霞、田润叶,估计都要依靠他才能改善生活;田福军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如果他一直廉洁自律的话,也只能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生活水平绝不能与孙少安相比。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更是在最后展示了孙少安捐资修建的新学校,还有他的大衣、帽子、围巾和高档皮鞋,就知道孙少安已经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彻底转换。从孙少安走过的人生道路和他的身上,大家究竟能感悟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去山西(我就是农民孙少安角色赏析)(4)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