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

小时候,我家是农村的。村子也不大,就是一百二十来户,四五百口人的样子,村子里唯一的卖货的地方就是供销社。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1)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子里能盖起砖包一块房子的人家还是少数,供销社、大队、卫生所是村里唯三的全砖建筑,那叫一个高大上。小伙伴们放学后就爱在供销社跟前玩,一个是沾沾人家的贵气,一个就是“打家劫舍”,看看谁有零花钱,共享一下买来的零食。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2)

谁有酸梅粉的图片,求分享

那个时候的供销社,货叫一个全,上到老人抽的烟丝,下到小孩用的奶瓶;既有各色针头线脑,又有布匹衣裳;门边放着姜醋茶,柜子里藏着白糖红糖水果糖,货架上四线三格本、稿纸、树皮、小人书,各种时鲜小吃轮番更换。价就那个价,人总是那个人。那个时候的供销社员工好像还是国企来着,本村的人还不能在本村供销社上班,邻居家一个叔叔就是在供销社上班,只能到20里地外的村子上班,但那也是羡煞旁人。毕竟是吃公家饭的。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3)

太遗憾了,找不上零食的图片

记得有段时间流行一种小吃叫“唐僧肉”,好像是梅肉丝来着,5分钱一袋。那个时候家里没钱,平时吃白面主要靠玉米换,家里的母鸡下蛋了,乘母亲不注意偷一个鸡蛋能换4袋“唐僧肉”,偷偷藏起来,能吃一个月。当然了,如果被小伙伴们发现了,那就只能是分享分享了,不过被人围着要吃的的感觉还是挺好的。还有一段时间流行酸梅粉,1分钱一袋,1毛钱就能买10袋,简直是廉价的不得了。记得那段时间正好在姥爷家翻到了他藏起来的粮票和分分钱,便死皮赖脸的拿回家据为己有。正好,把分分钱买了酸梅粉,一袋酸梅粉配一个都没有十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塑料小勺,一勺一勺的舔着吃,那滋味,绝了!现在想来。。。。。。我的绝版分分钱啊!!!怎一个败家了得。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4)

大概94、95年的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家小卖铺,买一些小零食和学习用品,但是供销社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到96、97年的时候,一个是村子里的拖拉机多了,路也修好了,班车也进村了,人们到镇上方便了许多;另一个是小型国企改制,县里供销社大减编,邻居家的叔叔就是这个时候下岗回村了;村里的供销社也成为了承包制,渐渐地被后来居上的小卖铺给挤压的每况愈下了。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5)

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吧,老妈打电话说村里的供销社也撤了,放假回去的时候,就看到原来供销社4间屋子的门窗都封上了,瞬间发现原来这个房子有点老旧破败了。这大概就算是人走茶凉吧。

再对供销社有印象是2009年了,那年报考公务员,突然发现上面居然有供销社这个单位在招人,感觉甚是好奇。它居然还在,进去干什么?混吃等死吗?但就在09年的秋天,我就切实的体会到了供销社的作用。那两年,不是“蒜你狠”,就是“姜你军”,总之农活市场有点乱啊。那年秋天不知怎么就传起来,一会说鸡蛋要涨价,一会说盐也紧缺,两样东西的价格迅速走高,两三天的功夫,鸡蛋由原来的3块6涨到了5块好几,盐由原来的1块涨到了1块6,2块。这时候县供销社发声了,一是在县电视台上发布公告,一是在县乡各街道张贴海报,明确说明了鸡蛋和盐的量很足,星期天就全县统一价出售,分别有哪些网点销售。那个星期天,县城的鸡蛋都是以4块5出售,盐是以1块2出售。

80年代供销社厉害吗(90后的老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供销社吗)(6)

原来真正的大佬是他。虽然不是很出声,但是他时刻关注着市场。再后来,我便关注起供销社来,如今他在农村城镇化、农业扶贫中的作用再次凸显,甚是感动。

他一直在那里陪伴,就像那曾经的酸梅粉,尽管初尝的滋味已经淡去,但酸甜的滋味一直陪伴,时不时回想起来倍感温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