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故事100个文字(高僧传30放下烦恼)

布袋和尚,生平、姓名已无可考,只知他出现在明州(浙江境内)奉化,常自称契此。

他身形略显臃肿,大腹便便,貌若痴呆,行动迟缓,经常露出一个大肚皮,一幅不修边幅的样子。说起话来,则是嬉笑怒骂,庄谐并出。

布袋和尚总是随遇而安,寝卧居住没有定处。他经常拿一根木杖,背一个布袋,他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装在那个袋子中。不论大街小巷,乡村聚落,处处都有他的足迹,真是“布袋和尚处处家。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布袋和尚所到之处,肉酱干脯,果肴粗粝,他无所不装。而他只吃少许,其他的都在布袋里装着。冬天,我常卧在雪堆里,但冰雪一点不能沾湿他的身上,看到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有时候,他会预先告诉别人吉凶,之后也没有不灵验的。如果天要下雨,他就提前穿湿草鞋,疾行在街道的;如果遇到天将大旱,他即拖着高齿木屐,在市中桥上长卧不起,因此附近的居民,也都因为他的表现,而能预知晴雨水旱。

一天,布袋和尚又背着布袋在街头游荡,这时他遇到一位僧人,于是布袋和尚就向那僧人乞一文钱,那僧人说:“道得佛法,就赏你一文。”布袋和尚便不言语,而是放下身上的布袋,叉手而立。僧人顿悟所以,欢喜施钱而去。

一天,他又遇见一位白鹿和尚,那白鹿和尚问他说:“如何是布袋?”布袋和尚也不言语,只是放下布袋示意。白鹿接着又问道:“如何是布袋下事(意思是布袋放下后又将如何)?”布袋和尚仍不言语,而是背着他的大布袋就走。

又有一次,一个僧人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布袋和尚不言不语,仍是按惯例放下手中的布袋,叉手而立。那僧人接着追问:“只此而已吗?是否还有更上一着(更高深的道理)?”布袋和尚仍然一言不发,又背起布袋就走。

布袋和尚一生默行度化——“放下布袋”,指看破世情,放下万缘(能出世)。叉手而立,表示冷眼看世界,解脱自在;背起布袋就走,表示拿得起(能入世);不言语,显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语,思想所能形容),亦表示不着相之意。

荷担如来家业,必须直下承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所谓“六度万行”。这些自度度人,利乐有情的事业,哪一个不须要担当,又哪一个可以着相?凡夫提得起(着相)放不下,小乘人放得下提不起,大乘菩萨则必须即能放下(出世修养)又能提起(入世事业),提起时不能着相。放下是空,——真谛,提起是有,——俗谛。空有圆融,真俗不二,所谓中道第一义谛。非言语所能说出,故不言语。这就是佛法大意(诸恶莫作——放下;众善奉行——提起;自净其意——不着相——是诸佛教)。

布袋大师歌: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布袋和尚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顶。

后梁末帝贞明三年三月,布袋大师将要寂灭,就在岳林寺(在浙江奉化县,梁时所建,因布袋和尚常驻而有名)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

说完此偈后,安然而化。其后不久,有人见大师仍背着那个布袋行走于大街小巷之中,于是世间流传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化身。大家都绘他的图,流传各地。现在岳林寺大殿东堂内,布袋和尚全身画像仍保存无缺。寺院入口处常有一笑容可掬,坦胸露大肚的和尚,便是弥勒佛。某一弥勒佛殿的对联为:“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还有一相似对联:“开口便笑,笑下笑今,万事付诸一笑;大腹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佛教智慧故事100个文字(高僧传30放下烦恼)(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