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汉末霸业(汉庭春秋之大风歌)

第1章汉末霸业(汉庭春秋之大风歌)(1)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嬴政在咸阳城刚过完元旦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东巡。

嬴政灭掉六国,一统华夏后就开始巡游天下,平均每两年出巡一次,而一次就长达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因此嬴政这十年来不是在准备出巡就是在出巡的路上。为了方便出巡,嬴政下令修筑驰道,以帝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四面八方,驰道最宽处达五十步(约69米),两侧每隔三丈(约7米)栽一棵树,这大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巡的规模十分宏大,十几万全副武装的军队随行护卫,象征帝国皇室的黑色旌旗遮天蔽日,数万辆马车行驶在队伍的中间,有的是用于运输生活用品和食物;有的是用于运载随行的官员和宾妃。而其中有一辆马车最为独特,它豪华得犹如一座缩小版的宫殿,两侧的窗户能根据气温的变化自动开关,以调节车内的温度,宛若一台移动的空调,这辆车叫做“辒辌车”,是嬴政的銮舆。如此庞大的出巡队伍每日所消耗的物资不可计数,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后勤供给的巨大考验,且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对嬴政而言也是一件苦差事,对于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嬴政却又为何乐此不疲?

嬴政用强大的战争机器统一六国,在他看来自己是在替天伐无道,结束了周平王东迁以后,长达五百余年诸侯混战的局面,使天下再兴太平,其功德不亚于上古的三皇五帝,甚至还远远地将他们甩在身后。而六国的百姓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这是赤裸裸的侵略,我们的“王”不是嬴政,而是由周天子册封的六国诸侯,你秦国也是周天子的诸侯,而不是天子!特别是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沦为平民的六国贵族们更是对嬴政恨之入骨,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复国,以恢复自己的特权及富贵。因此,嬴政虽然统一了六国的疆域,但他并没有统一六国的人心,六国百姓不认可这个新帝国,也不接受嬴政成为他们的天子。而这座新生的大帝国想要长治久安,人心归顺是必要条件,这是嬴政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

于是,他选择从正统、制度以及仪式这三方面入手。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建立是否合法,就是看它是否符合正统。所谓“名正则言顺”,政权正统性的确立,是获取民心极其重要的一步。所谓“正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夺取政权,继承国统的合法性;二是剪灭群雄,一匡天下的合法性;三是君权至上,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剪灭六国,一筐天下本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嬴政在这方面是合法的,而其他两方面则是他要下功夫的地方。

首先,为了证明秦帝国继承国统的合法性,他向天下宣布秦是代周而立,于是改正朔,以一年中第十月为正月,十月的第一天就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就元旦。从五德终始来说,周朝得火德,秦代周而立那么秦得水德,五行之中,水为坎,其色主黑,于是令天下以黑色为崇,黑色正式成为皇家的专用颜色。其次为了证明他继承天子之位的合法性,他效仿古代圣王封禅泰山,通过这种古老而神圣的仪式来获得上苍赋予他统治天下的权力,即所谓“君权神授”。由此,秦帝国的正统性被确立下来。

在制度上,他废除由周公旦创立并施行了八百余年的分封制,改用更为先进的郡县制,以此向天下臣民展示帝国的优越性。

在仪式上,他效仿周天子巡狩,从二十七年开始巡游天下。在先秦时代,彰显王权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就是巡狩,巡狩能将君王的威仪通过庞大而奢华的仪仗队展现在诸侯和百姓面前,让他们忌惮于君王的实力而不敢生异心,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在他看来出巡不仅能彰显皇威,而且能够通过沿途所见了解帝国的实际国情,这就是他对出巡乐此不疲的原因。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嬴政迫切地想要了解它的效果,于是他开始了第三次出巡。一路上波澜不惊,春风和煦,嬴政心情大好,然而,在途径阳武县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险些让他丢掉了性命。这场刺杀的策划者叫张良,他原是韩国丞相张平的儿子,其祖上曾担任五代韩王的丞相,地位极其显赫,韩国被灭后,张良立志要报此国仇家恨。于是他散尽家财,花重金雇佣一名大力士,并为他打造了一把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当出巡队伍行至博浪沙时,大力士用这把大铁锤砸向嬴政的辒凉车,结果却误中了副车,导致行刺失败,张良仓惶逃亡。

此次行刺事件惹得嬴政十分震怒,下令帝国全域搜捕十日。这次行刺远远比不上九年前荆轲刺秦那般惊心动魄,见惯了大场面的嬴政不至于如此恼羞成怒,大动干戈。但是,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被视为虎狼之国的秦王,而是君权神授的天子,天下共主,万民的君父!天下臣民对待天子的态度应该是拥护和爱戴,而张良的行刺无疑在天下人面前狠狠地打了嬴政一计耳光——你不配做我们的天子!嬴政打出的那套收获民心的组合拳,落空了。

荆轲刺秦对嬴政而言只不过是一件高危的暗杀活动,在波云诡异的战国时代实属稀松平常。而张良的行刺对嬴政而言则是赤裸裸的羞辱,因此,他异常愤怒!但是,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开始冷静下来。立正统、建制度和巡狩这些措施都符合当时的国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不代表实施了这些措施就一定能收获民心,毕竟六国诸侯们统治的时间都长达几百年,要让他们的子民一下子接受秦帝国的统治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秦军的铁骑踏破他们国都时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国破家亡的仇恨依然萦绕在他们心头,这就更无法让他们接受秦帝国的统治。冷静下来的嬴政开始思考新的解决方案,但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

三十二年,嬴政北巡的车马一路风尘,在抵达咸阳城时,燕地一个姓卢的术士拦住了他的车架,向他献上一本图书。嬴政翻看图书,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亡秦者胡也”!这个五个字在他的心中如梦魇般挥之不去,作为一位开国之君,千古一帝,他最为关心的就是他所创造的基业是否能够永存不废,既寿永昌,但凡能对帝国构成威胁的,哪怕一丝一毫,都是绝不允许存在的。嬴政迅速做出反应,将兵锋对准北方的胡人——匈奴。他派蒙恬率三十万精锐攻打匈奴,这几乎动用了帝国一半的军事力量,而此时的匈奴还未崛起,它夹在东胡和月氏这两个部落之间艰难生存,随时都有被瓜分吞并的危险,自顾尚且不暇,又如何能对帝国造成威胁?嬴政动用一半的国力去打匈奴,似乎有点神经过敏,其实不然,在他的心中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

自博浪沙事件后他一直在思索一种能解决民心向背的方法,而这次献书事件给了他启发。战争历来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如果发动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就能转移国内的矛盾,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聚拢人心,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打了大胜仗还能提升国家的形象,提高天子的威望。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胡”的威胁又达到了收获民心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嬴政迫不及待的发动了这场高规格的军事战役。

三十三年春,秦军兵分两路向匈奴进攻,东路军为主力,由蒙恬统帅,从上郡出关;西路军为偏师,由杨翁子统帅,从肖关出关。面对东西两路秦军的夹攻,头曼单于出动草原全部的精锐骑兵和秦军进行决战。此时,秦帝国在剪灭六国的漫长岁月中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兵工体系,秦军骑兵配备的是“秦弩”,这种弩是在传统弓箭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可以实现半自动连发,最远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50米,由于秦帝国兵工体系的发达,弩的零配件都实现的标准化生产,也就是说战场上成千上万的秦弩都是按照一样的尺寸和材料生产出来的,如果一个士兵的弩在作战时损坏,他可以立刻用随身携带的备用零件进行更换,从而迅速将其修复,并且弩的触发机械类似于现代步枪的扳机,这种“扳机”设计的极其灵巧,只需轻轻的扣动便可将锋利的弩箭发射出去,这样精密的结构大大节省士兵的体力,使得秦弩的命中率不会随着士兵体力的消耗而降低。

而匈奴骑兵装备的仍旧是依靠臂力发射的传统弓箭,每个士兵的体质不一样,他们的射击精度也不一样,并且他们手中的弓箭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一旦出现损坏,无法进行及时修复。在战争中,时间越长士兵的体力消耗也越大,这也意味着匈奴骑兵的射击精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生产能力上,匈奴骑兵都要落后秦军骑兵整整一个时代。

然而,头曼单于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眼中,中原骑兵依然是一打就垮的软骨头,千百年来只有匈奴骑兵可以肆意践踏中原,岂能让中原骑兵驰骋草原!他决定要好好教训一番秦军。战争开始,秦军黑压压的箭阵如瓢泼大雨般倾轧下来,匈奴骑兵连弯弓搭弦的机会都没有,纷纷倒下,接着秦军骑兵从两翼出动,将从箭阵中侥幸逃脱的匈奴骑兵团团围住,枭其首级,斩尽杀绝。这一幕让头曼单于看得惊心动魄,他无法相信眼前的这支身着黑色铠甲的秦军正在如绞肉机般绞杀自己的军队,他恐惧的无以复加,慌忙带着残军逃亡漠北,远远的遁去。

经此一役,蒙恬一举占领了河南地(今内蒙古黄河干流以南河套地区)、阳山(今内蒙乌加河以北),并在此设置九原郡,郡中沿着黄河岸边设置了四十四座县,并从中原征调大批移民进行垦守。三十余年后,汉人贾谊如此评价这场战役:“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大概表达了当时被匈奴压着打的汉朝人对秦始皇的崇敬。而此时,对外战争的胜利也让六国的百姓感到一种自豪和荣耀感,他们开始对这座新生的帝国和这位强悍的天子表露出了一丝好感。

“看,那个秦国的王,不,应该是皇帝,把匈奴都打败了,他真强大,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天下人纷纷称赞道。

嬴政对这场战争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满意,但他也敏锐的意识到,此时离“天下归心”还差得老远,就连眼前这点刚刚聚拢起来的“好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轻易的消散。因此,他决定趁热打铁,将这种效果进一步扩大。

于是,一场更大的对外战争爆发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