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最真实的解读(一起读资治通鉴)

1.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读者以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力量是以兵车为核心,兵车的多少决定国家的强弱,故强国为拥有一万部兵车,称之为“万乘之国”,其次就是“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争霸之战,而中原地区是广袤的平原,十分适用大规模的兵车作战,当时的兵车相对于步兵,具有碾压式的优势。春秋战争的常规作战方法是车兵负责带前冲刺,步兵随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车兵的数量。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由中原地区向四方扩张,作战地形也从纯粹平原延伸到了丘陵、山地、沙漠等地区。兵车到了丘陵、山地、沙漠区域,机动灵活性差的弊端则完全显现,已经不适合后期的战争需要。赵国在对北部胡人作战过程中,受制于胡人骑兵强大的机动灵活性,屡屡战败。车兵、步兵与骑兵相比,战场上表现笨拙迟缓,骑兵占优势时可以迅速合围包抄,而占劣势时可以迅速逃离,同时射箭的攻击射程长,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但注定是千难万阻的一场改革。

资治通鉴最真实的解读(一起读资治通鉴)(1)

2.国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对,公子成假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向人民宣传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拜谢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已经忘记了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读者以为:一、周朝的服饰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作用,更是周礼中的一部分,服饰是阶级的标志之一,是区分社会阶层、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当时的中原服饰是衣宽大袖,相比胡人服饰的窄袖短袄,十分不适合作战需要,作战时讲究敏捷迅速、操作自如。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胡人骑兵部队的优越性,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决意改穿胡服。但在中原人看来,服饰代表着周礼,也是中原文化优越于胡文化的体现,改穿胡服等同于放弃了先进中原文化,反而学习弱后的胡人文化,是自我贬低,同时遭受其他中原国家嘲笑。一个小小的服饰改革的背后是涉及到文化优越性的评判,进一步涉及到政治理论主张的对错,所以赵武灵王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来推动“胡服骑射”。

二、改革有两种路径。其一是由边缘地带/领域,作为改革试点,然后视试点改革的效果来确定是否全面推广,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基本是按照这种路径来推进。其二是至上而下全面改革,由当权者带头并全面推动落实,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基本是按照这种路径来推进。赵武灵王改革显然是选择第二种路径,全面推广落实,其策略是让朝中最具实权,也是公族代表的公子赵成身着胡服来赞同改革。通过赵武灵王和赵成的对话,其实是一场改革与权力的谈判。赵武灵王改革期望值是通过“胡服骑射”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扭转长期深受周边各国攻伐侵略的困局,并借“先王”(赵肃侯)生前期盼富国强兵以明志;改革的代价则为以“胡服骑射”放下中原文化的优越感,面对遭受中原各诸侯国鄙夷嘲讽甚至围攻的危机。改革的期望值与代价是对等的,改革成功则继承“先王”遗志实现富国强兵,赵武灵王也实现个人威望的重塑与王权的统一。改革失败则违背“先王”遗志让国家陷入危机之中,赵武灵王也失去了统治基础。赵武灵王是以“先王”遗志和公子赵成作出政治交换,以赵成的支持来换取改革的推进,以改革的推进成败来决定权力归属,倘若失败,赵武灵王被迫将权力移交给赵成为首的政治派系。

资治通鉴最真实的解读(一起读资治通鉴)(2)

3.公元前306年

秦昭王派向寿去平抚宜阳,又令樗里子、甘茂去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建议,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坚决反对,但未能阻止,于是怨恨甘茂。甘茂心中恐惧,便中断对魏国蒲阪的进攻,逃走了。樗里子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结果甘茂投奔到齐国去了。

读者以为:前文公元前308年,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担心樗里子、公孙在国内后方中伤攻击,便与秦武王有了“息壤立誓”。以此看出甘茂与樗里子不和。而公元前306年已是秦昭襄王即位,芈八子为太后实际掌握秦国大权。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即位必然需要树立个人威望、培植个人势力。樗里子即赢疾(樗里疾)本身是秦国王族,向寿是太后芈八子亲戚,显然甘茂不属于新王一派。于是调离权力中心,借以攻打魏国,同时安排樗里子共同领军用以制衡。加上国内向寿、公孙奭的构陷,甘茂求自保而奔齐。资治通鉴对甘茂奔齐的前因后果、经历过程都比较简略描述,只能推测芈八子为首的政治势力有意排挤甘茂,但甘茂奔齐应该不在芈八子的意料之中,毕竟一个为秦国立下屡屡大攻的文武全才,奔向敌国,于公于私都是莫大的遗憾和威胁,也许找理由让甘茂彻底消失才是最终目的。

资治通鉴最真实的解读(一起读资治通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