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不说仁义之心呢(孟子为什么要提倡孝悌)

孟轲,战国时思想家,他提倡孝悌。

孟子为什么不说仁义之心呢(孟子为什么要提倡孝悌)(1)

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好问的公孙丑首先提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孙丑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为什么不说仁义之心呢(孟子为什么要提倡孝悌)(2)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认为不孝有五种。学生公都子问他有哪五种?

孟子说:世俗一般所谓不孝有五种:

公元前325年,腾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人请教孟子怎么办丧事。孟子对然友说:“父母的丧事尽心竭力去办就是了。

曾子说过:‘当父母在世时,应按照礼节去侍奉;他们去世了,应按照礼节去埋葬和祭礼,这就是尽孝。’诸侯的丧礼,我虽然不曾研究国,但我也听说过,就是实行三年的丧礼。

三年守丧,穿粗布缝边的丧服,吃稀粥,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到腾国,把孟子的话向太子汇报了,太子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

但是,命令下达后,腾国的百姓和官吏都不愿意,有人说:“三年丧礼,连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国君都没有实行过,我们何必去实行呢?”还有人说:“这样做,耗费太大了。”

当时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太子也觉得难办,又把然友找来,对他说:“我过去不曾搞过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今天,我要实行三年之丧,百姓和 官吏都不同意,恐怕这一丧礼我难以实行,请您再去替我问问老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托,又匆忙坐上马车去请教孟子。孟子听了然友的介绍后,严肃地说:“哎,这么一件事,太子何必老问别人呢?孔子说过:‘国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相国,在孝子职位痛哭就是了。这样,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亲身带头的缘故啊!’国君的作风好比风,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自然向哪边倒。这件事,太子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太子听了然友的汇报后,坚定地说:“对,这应当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棚住了五个月,不曾亲自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这样一来,官吏们和同宗族的人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

五个月过去了,到举行殡葬的那天,各国都派使者来吊丧,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面容悲哀,哭泣哀痛,参加吊丧的人也都哀之。

孟子宣扬的厚葬久丧,已没有人遵奉了,但他提倡的尊敬父母兄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已成为美好的道德风尚。

本文由学国学网(公众号:lexueguoxue)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