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五牛图唐代韩滉(传世名画唐画韩滉五牛图)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
唐德宗时期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
擅长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
一、《五牛图》概述
现存韩滉的《五牛图》有两个版本,——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大原美术馆,一为纸本(故宫本),一为绢本(大原本)。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图中五牛各具特征,形态各异,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非常惬意的眼神;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被穿了鼻子,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唐 韩滉 《五牛图》 纸本设色。 20.8 x139.8 cm 藏于 故宫博物院藏。
唐 韩滉 《五牛图》 绢本设色 29.3 x 224cm 藏于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
二、创作背景之谜
韩滉为什么要画《五牛图》?他作为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宦,在盛唐时期,为什么不去描绘宫中之事、帝王出游等宏大场景,而偏偏把画笔从宫廷延伸至市井,从台阁移至边塞,描绘闲适的田园生活?并且为什么画中是五头牛,而不是四头或是六头?为什么五头牛前四只都是自由自在的,最后一只是被穿了鼻子并有绳子圈绕?
资料图片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据说他当时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后来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前面四只都是自由自在的,最后一只被穿了鼻子的更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现状。后来有专家考证说这是韩滉他效仿南朝一个古代的一个故事,用动物来表达他心事的一幅作品。,据说南朝梁武帝当时要用一个很有学问的一个叫陶弘景的人做宰相,但陶弘景不想又不好当面拒绝梁武帝的好意,就画了两头牛,一头是自由自在的,一头是穿了鼻子的,告诉梁武帝说,如果你是牛,你希望做哪一种牛,那皇帝当然说我要做自由自在的牛,不希望是被人家穿了鼻子,每天鞭打着去做耕田的那头牛。后来梁武帝就懂了他的意思,没有勉强陶弘景。我们都知道。以历史资料来讲,韩滉最后是做了宰相的,而且封为晋国公。所以可能在官场里面,一个不快乐的人最后他画一幅牛题材作品来向往吧。又或者,他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同忠君的真情实感。而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宣和画谱》的记载韩滉的三十六幅作品里,就有19幅是田家风俗画。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三、《五牛图》的技法
▼构图:
中国画家是十分重视构图研究的。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完整体系的中国构图学。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即构图是“画之总要”。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但如果为构图而构图,就脱离了所要表现的内容,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之中。画家们在考虑构图时,总是首先注意内容的,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意在笔先”,或说“必先立意,而后章法”,这都包含着内容决定形式的含义。当然,中国画家非常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的主观作用,因此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画家的技巧、功力,更包含着他的学养、生活、人品。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从构图立意看,有间隔视觉的作用,使长卷中的五牛产生一种节奏变化。
《五牛图》唐 韩滉 纸本设色。 20.8 x 139.8 cm 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作为手卷式组画,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没有背景衬托,全画卷只有一处画了一小丛荆棘。构图简单却不失章法。在构图处理上通过左右对称的形式,他将中间一头牛画成正面形象,使这牛直接对向观众,视角独特,形成画面的中心,两面各安排两牛,呈对称形状向左右两方延伸,五头牛既是单一的个体,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之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统一整体。为 避免五头一字排列的牛构图呆板,韩滉通过它们的低头、回眸、昂首、左右顾盼、吐舌头形成一个“动”的姿态。他把牛的表情似人化,并且每头牛的牛角描绘都不相同,通过这些动态特征精彩的描绘,有效的解决了构图呆板的问题,创构出了极为很好的手卷式畜牛组画的构图样式。
▼笔法、、设色
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历来中国画家都非常重视笔墨修养,画论家也都把关于笔墨技法的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南齐谢赫把“骨法用笔”列在“六法”的第二位。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依靠线条。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质感、情调、以及画家的个性与情感。并且中国画的线条还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都归于“用笔”
《五牛图》偏重于线条,勾勒粗放豪迈,画风朴实、沉着,结构严谨,色泽花纹各异,皮毛质感真切。
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对牛的牛角、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牛基本以黄、棕色为主,中有一头黑白杂花牛,虽然用色不多,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看这五头牛的线条笔法,刚柔相济,有质有韵。脖子、肚皮上的褶纹表现准确生动又有质感,五牛不同的牛角造型与神态各异的动态的刻画,这都需要画家有极强的观察、造型能力。不失为形神兼备之佳作。
第五头牛 局部 纸本
牛角、眼睛、鼻子、蹄趾、毛须描绘细致
第一头牛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头牛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头牛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第四头牛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第五头牛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四、画作题跋故事
故宫版《五牛图》:
《五牛图》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兴衰荣辱,颠沛流离,在整个南北宋时期,它被收藏于皇宫內苑,史画皇帝宋徽宗就是它可考证的第一位收藏者,然而,随着金兵南下,靖康之耻之后,随着北宋的灭亡,《五牛图》也在乱世中流落民间,几次易主。
故宫版的《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清河书画舫》、《珊瑚网》、《郁氏书画题跋记》、《六研斋笔记》、《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篇》等书均有著录。《五牛图》的身份家世当是清晰而明确的。这当中要数赵孟頫和乾隆的题跋最为突出,它也影响着后人对韩滉画《五牛图》的立意的种种猜测。
赵猛頫题跋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题:“昔梁武欲用陶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牛自放于水草之际,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此图殆写其意云。”赵孟頫认为韩滉效仿陶弘景,画这幅画有归隐的意思。但这说法很快被其他的史学家推翻,韩滉为官一生顺风顺水从没有归隐之意,这样大家就有另一种解读说是韩滉为了表忠心,虽然韩滉身为宰相,但他的家族一直处在非常尖锐的政治斗争的漩涡里面。他的叔父当年因为得罪武则天被赐死。他的父亲韩休敢于进谏,经常给皇帝提意见,玄宗皇帝是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非常的记恨韩滉的父亲。韩滉直到晚年入相,都一直处在党政斗争之中。有专家认为这幅画画在贞元元年,韩滉在平定东南的战事中立了大功,他屯重兵在长江下游完全控制了南北运输的这个大通道,这个德宗皇帝虽然封他为郑国公,但心里不踏实,第二年就把他召到朝里让他做宰相,表面是给他升官,其实是削弱了他的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猜测皇帝表面信任他,实际是忐忑不安。这时候韩滉就画了五头牛,他以牛任重而温顺的性格,来释德宗之疑。当然这些都是猜测。
乾隆题诗
这幅画除了五牛外几乎都是印章,唯有的中间有那么些字,这不是韩滉的题诗,这是乾隆写的。
乾隆在画中的题诗是“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乾隆认为韩滉画这画是关心民间疾苦,在1751年乾隆第一次见到这幅画开始,据专家统计,他在这幅《五牛图》上一共写下了三篇跋文、五首七绝。不仅如此,他还让八位大臣跟着他给这幅画题跋,可见乾隆对这画的喜爱至极。《五牛图》还让乾隆耕了23年地,这幅画的魅力之极无法想象,这幅画到底怎样到乾隆手里的?近年专家在国家第一档案馆,找到了两江总督尹继善在乾隆十七年给乾隆皇帝祝寿的一份贡单里边有这幅画。
乾隆题
据说乾隆把这画和其他两位画家临摹的《五牛图》一起放在丰泽园“春藕斋”。“藕”双人并耕,他乾隆皇帝和老百姓共同耕,据说每年乾隆在先农坛进行耕耘之礼前都要在丰泽园进行演耕之礼。从他四十一岁得到这幅画开始,到他六十三岁每次在演耕结束之后就到春藕斋欣赏《五牛图》,二十三年从没间断。
乾隆退位后到他去世,还是没有停止对《五牛图》的喜爱,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这幅《五牛图》连同丰泽园春藕斋里面的四十三张名画一起被掠夺一空,这幅画从此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五、《五牛图》回归祖国
1950年初《五牛图》再次出现在大家视野,周恩来总理接到一封匿名信,说国宝《五牛图》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由于拍卖底价要十万港币,他个人能力有限未能买下国宝捐给国家,希望国家能把它买下来。周总理接到信后马上给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发去电报:“不惜代价,抢救国宝”。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秘书黄作材接到电报后,上报给他的领导黄作梅即他哥哥,据说当时国民党也得到消息,蒋介石也做了批示,拨了巨款,并且还成立了抢救小组。甚至连护送回台湾的轮船都准备好了。双方夺宝开始,后来两人几经惊险,终于把这幅《五牛图》买到手。并且对方最后只收了六万港币。当天运到广州,后转专列从广州运到了北京。至此,在外颠沛流离半个世纪的《五牛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就是如此珍贵的《五牛图》竟也同时出现在日本大原美术馆,但与我国收藏本不同的是,日本收藏的却为绢本并非纸本,并且日本大原本《五牛图》侧重于晕染的效果,其画风用笔娟秀并非粗放豪迈,缪哲教授认为两幅《五牛图》正好体现了唐代“写实”与“抽象”的两种绘画倾向。关于《五牛图》种种不同,不禁使人产生疑惑,究竟孰真孰假,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中日两国均认为自己收藏的为真品,因而各执己见。日本认为韩滉既然为唐代的显赫官宦,而用绢作画在当时的唐朝极为盛行,所以韩滉理所应当用绢来作画,以此表明他的身份,但韩滉曾经在通州为官的这段历史及生活经历给了这个理论一个很好的反击。至于两幅《五牛图》,孰为原本,孰为摹本,或者说,两者哪一幅更接近于韩滉亲笔,则有待于学者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 第四头牛 绢本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 第五头牛 绢本
日本大原美术馆藏《五牛图》局部 绢本
故宫藏《五牛图》第一头牛(左,纸本,局部)
日本大原藏《五牛图》第一头牛(右,绢本,局部)
摄自《先秦汉唐画全集》实体书并经编辑处理
《五牛图》1950年回到祖国怀抱,画作破损严重,但由于当时修复技术有限,在过了二十多年后的
1977年1月28日,才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
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
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于后人对当初韩滉画这幅画的立意种种的
猜测,不管它是归隐说还是表忠心又或者是关心民间疾苦、鼓励农耕。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是个谜,我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并不影响它在今天的价值。它是我国的镇国之宝。我们常说纸寿千年绢八百,
据近代以来绘画史籍的述说,《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纸制作品,距今将近1300多年,由此可见其珍
贵。
注:(参考资料: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绘画史、先秦汉唐画全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