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丹霞地貌(鬼斧神工之丹霞地貌)
“奇峰怪石,色如朱丹,灿若明霞,碧水相映,美若仙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赋予了雄、奇、秀、险、幽旷的丹霞地貌,气势磅礴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丹霞地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丹霞地貌是在中国命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类型,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1928年冯景兰对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考察后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砾岩命名为“丹霞层”。1935年,陈国达的《广东之红色岩系》中对红色砾岩所形成的特殊地形及形成的构造的条件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自1939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以来,我国许多学者陆续从地学角度探讨丹霞地貌的定义、成因、岩性、构造、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地质辞典》将其定义为厚层、产状平缓 、节理发育 、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 、柱状 、棒状 、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简单来说,丹霞地貌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总称[1-2]。
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丹霞地貌发育的几个条件:(1)红色陆屑岩系是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岩相特征决定着丹霞地貌的发育模式及景观类型;(2)地质构造决定了丹霞地貌山体的空间格局和山体形态;(3)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控制着发育进程和发育阶段。内动力和外动力两大动力系统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内动力主要是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作用,如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红层盆地的形成和展布,盆地内部的构造线控制了山块格局和基本形态,岩层产状控制丹霞地貌的坡面特征,而后期的地壳抬升作用则制约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并为后期的外力持续侵蚀提供条件。而外动力主要包括水蚀作用、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等。其中流水的侵蚀是主动力,其主要通过下蚀和侧蚀作用对红层进行破坏,形成侵蚀景观;同时,雨水打击和坡面径流对裸露山石的表面破坏改造作用也不可忽视。风化是经常性的渐变营力,风产生的强大动能作用于地表岩石,不断对其进行风力侵蚀,在这样的条件下岩石更易于破碎和剥落。重力以突变的形式集中表现,在重力的作用下悬空岩体沿原生构造节理或卸荷节理产生崩塌,是丹霞陡崖坡形成的直接因素。总之,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3-4]。即:红层盆地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切沟、巷谷、峡谷→坡面崩塌→陡崖坡后退→山顶面切割缩小→“堡状残峰”→孤立石柱。
图1.不同区域的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
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基本景观特征,崖壁高达百米,在各种外界作用下,山块离散,造型丰富,变化万千,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并且在红层盆地中又多有河溪流过,丹山碧水相辉映。丹霞山体主要呈现红色,这是由于红层的岩石中高价铁的含量较高,以铁质胶结的红层,颜色比较鲜红,而以钙质或者硅质为主要胶结物的红色地层,颜色相对较浅。但是局部地段某一时段的沉积的气候、生物以及沉积物质的差异可能造成沉积物颜色的变化,红层的颜色不一定都是红色。另外,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砂岩”[4]。
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
丹霞地貌以其赤壁丹崖造型奇特、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而成为大众旅游的热点,其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不同区域受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层岩性、构造作用、外动力条件等的影响,形成了差异不同的丹霞地貌,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现阶段发现的丹霞地貌点有1000余处,全国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中,全部和部分丹霞地貌的共有22处,占18.5%。世界遗产中至少有11处在丹霞地貌分布区。2010年8月,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组成的丹霞地貌组合以“中国丹霞”名称共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并获批。其中贵州赤水丹霞地貌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福建泰宁以复式单斜山、石寨、石峰、峰林、石柱、石崖等地貌景观组合;湖南崀山属于中等侵蚀程度的丹霞地貌,正处在“风华正茂”时期,完整的红盆丹霞地貌,全国第一,形态多样的石峰、石柱绵延不绝。高大的崖壁与深邃的峡谷随处可见,一些巨大的石峰如“辣椒峰”、“蜡烛峰”、“骆驼峰”等赫然耸立;广东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江西龙虎山位于鹰潭市,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浙江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天然造化的伟人峰,惊险陡峻的郎峰天游和千年古刹开明禅寺[5-6]。可见,根据丹霞地貌不同的特点,形成各种类型的丹霞地貌旅游特色资源。但是游客的日益增加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增加了当地环境保护的压力,开发生态旅游模式成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图2.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特征及其地貌演化阶段[3]
参考文献:
[1] 赵汀, 赵逊, 彭华, 侯荣丰.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J]. 地球学报, 2014, 35(3): 375-382.
[2] 刘尚仁, 刘瑞华.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J]. 山地学报, 2003, 21(6): 669-674.
[3] 彭华, 潘志新, 闫罗彬, Scott Simonson. 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 地球学报, 2013, 68(9): 1170-1181.
[4]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03-211.
[5]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J]. 山地学报, 2003, 21(2): 180-186.
[6] 陈彩红, 曹靖, 王艳.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0): 9678-9680, 9779.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