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笃行内容(读书仁人心也)

读书明理笃行内容(读书仁人心也)(1)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卢雪崑 著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牟宗三先生的嫡传弟子卢雪崑论述孟子哲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兼采中西之长,论明孔孟哲学与康德学说均具先验综和之慧识,在根源上汇通一处,重新阐发儒家思想,寻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子。

孟子以“心”释孔子言“仁”

孟子深得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而言“仁”之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 “人心”意指人的心灵机能;“仁”乃此心灵机能之本质的作用。用康德的话来表达就是:禀具意志自由之道德实践主体乃人类心灵机能之本质的作用。孟子揭明人心之仁,实是遵循孔子从“不安”指点“仁”而阐发。此见于孟子言“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们或许会问:孟子何以能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又何以能指出孟子所言“怵惕恻隐之心”不是经验的心,而是本心(即仁心)之著见?用牟师宗三先生的话说,“由其‘不为任何别的目的而单只是心之不容已,义理之当然’之纯净性而知”。王阳明在其斥朱子“析心与理为二”之著名论说中就一语中的:“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第 135 条)

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以全称命题出之,绝非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经验命题。排除任何作为诱因的外在的目的与条件,纯然发自人心之“怵惕恻隐”,此不会是经验的,而必定是出自“义理之当然”。孟子言“恻隐”,上承孔子言“不安”,是人心之仁的显发,其根在人心之当然的“义理”,以此,从根本上与妇人之仁、兔死狐悲区别开。孟子阐发孔子言“仁”,首归于人心之普遍必然性而论,名为“不忍人之心”“怵惕恻隐之心”。接下来,孟子又说: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依上引文可见,孟子依孔子言“仁”而阐发人心当然之理,并不止于“恻隐之心”这一端,分言仁、义、礼、智四端。总说就是人成就自身禀具的人心之仁,方为真实的人。此所以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无“四端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指出:此论乃是对“仁者,人也”的深入透辟之说明。

孟子言“不忍人之心”,进而言“四端之心”,又有“本心”“良知”之名,都是依于孔子言“仁”而阐发。孟子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章句上》

一勺饭,一碗羹汤,虽得之生,失之死,但假若有人呼喝而与之,虽路人也不接受;踩踏而与之,虽乞丐也不屑一顾。此即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同前)不受呼尔蹴尔之食,可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万钟之禄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之,此万钟之禄于我何加?为宫室之美吗?为妻妾之奉养吗?为所认识的穷乏者感我之惠吗?以往虽饿死而不受呼尔蹴尔之食,而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养,为所认识的穷乏者感我之惠,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此之谓失其本心”。以此,学界亦通行以本心言“人心之仁”,亦曰“四端之心”,也通孟子言“良知”。《孟子·尽心章句上》云: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把握孔子言“仁”之大旨深义,承传“仁者,人也”而揭明“仁,人心也”。此即以仁为人心之本质作用,我们可援用康德的术语来说明,仁就是人的心灵机能的本质作用,它区别于人心之经验性格,在于它独立不依于自然因果性,而为自由因果性。康德说:“意志是有理性的有生命者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能够独立不依于外来的决定原因而起作用的那种特性。”以此,康德揭明一种“自由因果性”,并与“自然因果性”根本区别开。“自然必然性是一切无理性者的因果性因外来原因的影响而被决定至活动的特性。”我们也可以指出,“仁”(或曰“本心”“良知”)就是人作为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由因果性。

作者:卢雪崑

编辑:周怡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