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贼寇厉害程度(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能深入腹地)

1555年,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人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明帝国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贼寇厉害程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代贼寇厉害程度(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竟能深入腹地)

古代贼寇厉害程度

1555年,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人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明帝国陪都,据记载有驻军十二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

我们偌大的一个明帝国,为何会造成如此之局面呢?

明朝以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为基础的政治一元化,文官集团的追求中庸之道的施政理念,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造成了帝国重文轻武的风气。

第一 就武将来说,他们所需要具备的品格,以及他们所受到训练和战争的经历养成的气质与文官集团是截然不同的。

军人 需要具备准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冲锋陷阵,要求集中全力,对敌人的重点作猛烈打击;退守防御,考虑的是地形的险要和工事的完善,如不可守就要断然放弃;战斗胜利,就一心扩张战果,而不为其他问题而犹豫。在一般情况之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人在刀剑矢石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不过是血气之勇,即使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第二 帝国重文轻武的风气也影响到军队作战给养供应上。

以当时的政治环境,让军人自己组织和管理后方补给是不可能的,既是在文官管辖下,把仓库的地点按照战略需要来作适当的配置,也被看作有背于平衡施政的原则。

第三 僵硬且混乱的补给制度。

明帝国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元。军队的粮饷补给,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侧面供应。户部只是在账目上监督各个机关和各个地方政府的出纳。各个地方政府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交附近的军事单位。一个府县,可能输送粮食及银两于十几个不同的小单位;一个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这种方法一经成为定制,就如盘根错节,任何高级单位也无法把补给点和补给线作合理的通盘改组,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这种制度造成供应不能足额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十几个单位分别按固定的数量供应,若有个别供应府县由于意外的情况而不能如额缴纳;而其他府县则没有补足缺额的义务,即使有这样的义务,也不一定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明帝国开国一百余年以后,书面的记录早已和实际的补给情况相差千里。纵使有局部的调整,也只能缓解暂时的压力而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 重文轻武的风气也造成了社会上军人地位低下。

军人在军队上所学的技能和养成的起居习惯,以及长期训练中所培养的严格和精确,退伍以后竟毫无用武之地。他会发现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圆通无碍的机智。总而言之和他已经取得的能力恰恰相反。

第五 重文轻武的风气还造成文官上精神上对武官的轻视。

作战中往往武官受到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萎靡不前,玩敌养寇。士兵惊扰百姓,相应的武官自然要受到处分,然而事实却是常常是军饷积欠过久。军饷由文官控制,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却可以毫不承担责任而由将领们代人受过。

第六 军事人才的凋零。

明朝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继承父业。任命的程序更是复杂,虽然自明朝中期开始推行武试,任何人只要考试及格任何就有机会成为军官。但事实上并无一人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而且这种考试仅仅注重刀枪弓马的是否娴熟,不注重军事素养和军事指挥能力的考察,由文官主持的笔试,其要求不过是简单的识字写字未涉及军事领域。各处所开办的“武学”,也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其教学进度也过于缓慢,每日最多教授二百字。

参考文献:《万历十五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