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开学季#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

诸葛亮《诫子书》

何为男儿之志?

“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何谓男儿之志呢?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男儿之志,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大学明人生”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乃治人前提,修己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对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儒家政治哲学等有深刻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可以说“一部大学明人生”。《大学》明确指出,古代儒生或有识之士,欲有一番作为,必须先有青云之志,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因为如此,泱泱中华,人才辈出。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

一部大学明人生

诸葛亮,蜀汉丞相,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3岁母病逝,8岁丧父,先后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荆州;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隐居隆中,好吟《梁甫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世人皆讥之,唯有挚友徐庶、崔州平等深信不疑。27岁,刘备三顾茅庐,拜其为军师,“隆中对”三分天下,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封其为丞相。刘备为关羽报仇而东伐东吴,因轻敌而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羞狠交加,一病不起,病危于白帝城。223年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治蜀,赏罚严明,政清人和;东联东吴,北伐曹魏,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圣尊之,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出师表》《诫子书》乃其代表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统一中原未成,但虽败犹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真知灼见,励志名言,千古传承。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

智慧化身诸葛亮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诗人。岳飞十五六岁时,金人南侵,宋军节节败退,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岳母对岳飞说:“国难当头,你有何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于是,她决定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从此,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精忠勇猛,多谋善断,一路杀敌,一路飞升,很快成为宋军统帅。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所到之处,所向披靡,金军大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自建炎二年至宗泽至绍兴十一年,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以“莫须有”罪名一同遇害。岳飞虽含冤被害,但其“精忠报国”的志气仍气贯长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何等英雄气概!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好男儿为何要志在四方?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到这人身上,必须使其意志受到磨练,使其筋骨受到劳累,使其身体忍饥挨饿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顺利。如此震动其心志,坚强其性情,增强其才能,然后才能改正他的错误,这样才能增其所能,有所作为。

毛主席青年时期,深得其精髓,那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主席少年时期,就立下奇志,这从毛主席青少年改诗增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见一斑。表明了其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何等自信,何等豪迈,何等志气!“自信人生二百年”,这样的自信,亘古未有;“会当水击三千里”,水中迎风劈浪,何等畅快淋漓,对自己的理想,对自己未来的前程满怀无穷的信心,此生鸿鹄之志定将实现,而且会像击水三千里一样痛快无比。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6)

毛主席青少年时期改诗赠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周围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励志名言,乃14岁的周恩来立下的鸿鹄之志,并且毕生实践,从而为缔造新中国做出了丰功伟绩,同时,激励几代中国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非志无以成学的以的意义是什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7)

周总理青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么,好男儿为什么志要在四方呢?这是每个人修身的起点和根本,如果“根”没有了,那么,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诚如《大学》所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