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为什么偏偏要控制西北(中原王朝惧怕北方骑兵吗)

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正是以“骑兵战术发展”为切入点,揭开了战国至南北朝的真实战争场景。包括“三国”在内,以汉、魏、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作品很多,然而其中军事情节,大多因袭前人,并没有做严谨考察;本书却能以理性兼具可读性之文笔,讲述冷兵器时代战争到底如何进行,改变我们的错误印象,带领我们“真实地”穿越到金戈铁马的时代;并以翔实的材料和清晰的思路,还原一部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交锋历史。

提及北方民族骑兵,我们通常认为其胜过中原骑兵。但《南北战争三百年》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正是借鉴了中原王朝的骑兵战术,才弥补了自身传统战法的缺陷。骑兵战术,肇端自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射”为基本,优势在于速度,适合破袭劫掠、侦察追击。每逢秋冬牲畜膘肥体壮之时,游牧民族便席卷而来,快突猛劫,中原边地不胜其扰。

中原王朝为什么偏偏要控制西北(中原王朝惧怕北方骑兵吗)(1)

然而,传统骑兵体系亦有缺点。汉初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率领的汉军被合围七日,匈奴却无法速战速决,汉军步兵扎营、构筑壁垒,用阵地抵消骑兵的机动优势,造成匈奴追得上、围得住但“咬”不动、“吃”不下的状态。

至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在以往的失败中,逐渐摸索出新的骑兵战术——不与匈奴远距离较量骑射,而是移植步兵正面冲锋战术,用肉搏战消解匈奴优势。这种近距离肉搏,果真使汉军捷报频传。值得注意的是,汉军扬长避短,舍弃弓箭,以长戟作为武器,骑马持戟正面冲击“陷阵”。所谓“陷阵”,是高速冲入敌军方阵,彻底扰乱敌军指挥。当时并无马镫,用长戟冲刺敌人很可能将自己顶下马背。可中原王朝组织有序,能够有效动员士兵冒死冲击;游牧民族却多为松散联盟,“人人皆兵”却难以适应这种高伤亡率的战术。

从史料看,卫、霍变骑射为冲击的骑兵战术革新,确实战绩斐然。“冲击战术”愈发成为中原王朝安身立命的战争手段。至汉末三国,冲击战术日臻完善,像关羽于白马诛杀颜良,正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极可能是以长矛冲开步兵方阵,速战得胜。

西晋以来,游牧民族开始学习并掌握中原骑兵先进的冲击战术,逐渐扭转颓势。其中,骑兵装具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冲击战术需要骑士尽可能将自己固定于马背,抵抗冲击时的反作用力,早期采用的方法是加高马鞍两侧,高耸起来的鞍桥提供依托。如此一来,马鞍愈高,人们便发明单马镫,协助骑士上马。实战中,骑士发现本来借以上马的马镫,能在战斗中提供支撑,随后双马镫便发明出来,成为隋唐以来骑兵的固定面貌。

在本书重点讨论的南北朝战争中,骑兵体系依然进行着变革。比如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经过三次转型,逐渐在对抗南方的战争中取胜。北魏先是适应冲击战术,由部落联盟向君主集权发展;而后组建步兵,学习中原军事动员制度;最后适应南方地理环境,探索骑兵和舟楫水师的作战经验。无论中原政权,还是偏安的南方诸朝,他们都在利用自身优势,抵抗着北方骑兵的攻击,而游牧民族也在长期战争中,不断改良自身军事战术。纷扰三百年间,各个政权正是在骑兵战术,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此消彼长,互有胜负。

此外,本书之精彩绝不限于此,在第二编、第三编中,作者还通过晋灭东吴之战、南朝宋刘裕北伐、隋灭南朝陈等经典战例,分析了地理环境、财政制度、人员组织、士兵状态等要素,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对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本书足可使其“大快朵颐”。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慕宇

监制:尹文胜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孙佳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