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发展规划(绿色发展看甘肃甘肃张掖)
央广网兰州6月10日消息 (记者 魏怡)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举全市之力整治修复生态环境,祁连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黑河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如今的张掖,所行之处皆是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仲夏时节,走进张掖市滨河新区的芦水湾生态景区处处皆景,在河西走廊腹地,看到这样的风景,让人有一种到江南的感觉。然而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滩、采沙场,满眼戈壁滩的荒凉和沧桑。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季风光秀美,环湖彩色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在湖区丛林花海中穿梭,宛如一条条彩带贯通其中,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现“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的美丽景色。
张掖市芦水湾生态景区全景 (央广网发 张掖市甘州区宣传部 供图)
芦水湾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雷鹏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张掖市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山水林田湖共同体。先后投资9800万元对芦水湾景区进行彻底改造和品质提升,按照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的思路,高标准规划和定位,打造城市“加湿器”,造福百姓。”
在距离芦水湾旅游度假区不远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与张掖市区紧密相连。湿地面积6.2万亩,主体位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是国内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干部代玉萍告诉记者:“以前这片湿地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不同程度被盐碱地、荒土地、垃圾场覆盖,环境非常恶劣。”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原貌 (央广网发 魏怡 摄)
2009年3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以前住在这里的流泉村四社、五社、十社的100多户村民先后搬迁到了附近的流泉新村,政府不仅在住房、失地等方面给予村民各项补贴,还向每户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
“我们以前也不知道这里是湿地,还纳闷怎么那么潮湿,种啥啥不成,我家的十几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收入几千块钱。穷就不说了,环境是真不行,那时候野草满地、芦苇乱长,房子的墙面一到冬天就冻住了,天热了就往下掉渣,年年都得加固。” 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流泉村十社村民袁冬花回想起以前的景象对记者说。
现在袁冬花和家人不仅住进了新房,改善了住宿环境,她自己还在湿地公园工作,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翻。
和袁冬花一样,蒙雪梨也是湿地公园公益性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在观光车售票处工作。这些年在政策的扶持和红利下,她家在原址上修盖了一幢两层的民宿客栈,既可以自己居住,还能够自主经营。“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今非昔比,不仅生活条件变好了,居住环境更是大变样,每天住在‘天然氧吧’,幸福感满满的!”蒙雪梨笑着说。
近年来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张掖湿地公园重点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湿、水源涵养、水系疏浚、植被恢复、景观绿化、旅游服务、动物栖息地等生态恢复项目和旅游服务等工程,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条件。
如今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央广网发 张掖市甘州区宣传部 供图)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湿地3163亩,恢复湿地植被5000多亩,已建成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代玉萍告诉记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依法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侵占湿地等违法行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水清、草绿、天蓝的生存环境。”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央广网发 魏怡 摄)
去年以来,张掖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优良比率为89.3%;全市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争取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460万元,顺利完成14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建成公园绿地152处,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819.3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22平方米。
与此同时,实施以城市森林公园、常青林储备基地和交通绿化带、黑河生态带、城市绿化带、防风固沙带为代表的绿化造林233.4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76万亩。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违规交易和违法犯罪行为,全市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率达100%。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 (央广网发 张掖市甘州区宣传部 供图)
保护蓝天碧水,倡导环保低碳,共建生态张掖,成为全体张掖人的共识。张掖,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矫健的步伐,朝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一流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