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是怎样成为网络亚文化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吴俊宇
“河北土味”正在成为微博上的一股亚文化潮流。河北本来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之一。然而它正在因为“土味旅游”成为一股风潮。
2018年的河北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各种“土味景点”在被公众讨论,甚至微博上还出现了“河北土味旅游”的亚文化话题。
抖音造就的网红城市,成都、重庆、西安不同,往往是以美食、美女、美景成为话题。河北的成为网红情况完全不同,石家庄、保定、邢台等一个个河北城市,正在因为社交媒体以及Vlog的传播,成为“沙雕网红”——建筑沙雕、景观沙雕、风格沙雕。
混搭风、魔幻风、猎奇风构成了河北走红的主要元素。“河北土味”的审丑美学与符号变异成为互联网潮流中的一股泥石流。
“土味”的兴起
《壹读》在《为什么河北省特别没有存在感?》里提到:河北省可能是中国存在感最弱的省份之一。
虽然虽然河北省的人均收入以及GDP总额在30多个省份和地区中位居前列,但和经济地位不符的是,只有当每年华北雾霾成灾之时,河北才作为污染源头,才会被全国人民想起。从文化概念上看,没有河北话,也没有河北菜。
从历史迁移和地理概念上看,自明朝至晚清,560 年间这一片始终都叫直隶。在元代,这一片环绕着大都的区域叫中书省。从来都只是作为京城周边的政治地理身份存在,“河北”并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仅仅只是一个近代临时拼凑而成的地理概念,同时经济地位也缺乏独特性。
但这一年来,微博上诞生了一位“河北审丑美学”的博主,名叫“@史里芬Schlieffen”。他一直号称要为河北“正名”,在这一年来游走于20多个河北城市,拍下了一系列风趣幽默的恶搞视频。
史里芬在微博上介绍过几个“著名”的河北景点。
比如当地全国劳模,农民企业家投巨资1.5亿元所建的东方巨龟苑,长39米,创世界吉尼斯纪。号称浓缩了两个世界之最,六个中国第一。再比如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102国道边,矗立着高大的彩塑"福禄寿"三星像。你完全想不到,这居然是一家 酒店——天子大酒店。
他这一年来拍了霍格沃茨河北分校、邯郸切尔诺贝利、北戴河农业迪士尼、河北硅谷西二旗、河北耶路撒冷、保定动物园华北最强农家乐、华北民间军火库保定冉庄,我们可以随便看一看其中的画面。
华北最强农家乐:讲的是保定动物园。爬行馆里饲养的是鸡鸭鹅、麻将龟、娃娃鱼等菜市场动物。最“炸裂”的是人蛇表演,5块钱就能看到红衣阿姨将大蟒蛇缠绕在身,与蛇亲密互动。动物园还有恐怖山洞,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
霍格沃茨河北分校:建筑一味模仿欧式城堡的河北美术学院,以至于看起来又山寨又辣眼睛,如同《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但旁边都是农村,风格严重违和。
河北耶路撒冷:位于邢台市临西县的万和宫,里面有个祸魁馆,把历史上的坏人全都放在了一起,魏忠贤、秦桧、墨索里尼、川岛芳子、高俅、东条英机、鳌拜、希特勒。甚至还供着股神、英语神、中国联通菩萨、空军菩萨、导弹菩萨。
去看这些内容风格,基本可以发现“河北土味”的几个主要特点。
1、混搭杂糅。既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要有吸西式审美的成分,中洋混搭往往杂糅在一起,呈现出魔幻奇特的风格。
2、宏大叙事。动不动要讲究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把上下五千年、海内外风景历史全部囊括其中。不但要建筑上“大”,还要历史上“大”,更要文化上“大”。
3、乡土气息。不管是建筑还是风格,往往是当地农民企业家根据自身审美斥重金打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或欢乐喜庆、或富丽堂皇,给人搞笑奇特的感觉。
河北这个原本没有存在感的省份,被这种叙事风格迅速贴上了标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土味沙雕风。
冒犯与“审丑”
英国作家史蒂芬·贝利在《审丑:万物美学》中提到说,丑并非美的对立面,而是美的一个方面。
“沙雕”作为一种搞笑元素,也是另一种维度的美,至少是幽默这个维度的美。
“冒犯河北”、“审丑河北”,把沙雕的成分拿出来调侃,成为了“河北土味美学”成型的重要原因。
史里芬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说:幽默是要找到一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感以及是自卑与自负之间的平衡感……如果你有幽默精神,就可以把死循环转化成自信和自嘲的比较良性的循环。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营销与心理学教授彼得麦格劳再2016年提出了一个“无害冒犯定律”,认为此定律能解释所有可想象到的幽默类型的机制。
这个定律后来被国内媒体简化称作为“幽默的本质是温和的冒犯”。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霍布斯也曾经给出过幽默优越定理:我们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审丑”也是一种“冒犯”——当你目不转睛盯着一个长得很丑的人看时,往往会引发对方的不满,这种“盯着看”其实就是冒犯。
2017年,许知远在和马东的对话过程中,马东说“如果我父亲看到《奇葩说》的话,肯定会问,有必要这样冒犯吗?但是你知道,在西方的幽默传统里,冒犯是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嘲和热讽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声是伺候您一段的热讽,有很多事不得罪人的,但冷嘲是知识分子的武器。”
那次对话中,马东对许知远也有很多有意无意的冒犯。
许知远说我对技术怀疑,我是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马东立马回问,你毕业了么;
许知远问,你对这个时代一点排斥都没有吗?马东回击,我没那么自恋;
马东说,如果我看到70后带着一帮80后做90后看的节目,准知道不靠谱。许知远凑上一句,我们的节目就是这样的。马东揶揄了一句,所以看许知远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
马东每每怼许知远的时候,许知远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哄堂大笑。节目的幽默效果因此形成。
史里芬他“盯着”河北,一个个“河北土味之旅”本质上其实就是带着社交媒体去“审丑”,把河北最沙雕、最魔幻、最土味的一面彻彻底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虽然充满了“冒犯”河北的元素,但是却让幽默从中诞生。
微博网友们甚至开始了河北“集体审丑”的活动,每有一个景点都会主动“艾特”史里芬,让史里芬去分析这个经典的沙雕元素。
史里芬那些丑的展示强烈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畸趣的奇怪需要,不仅仅带来了流量,还给自己带来了特殊的商业效果——近几期节目,史里芬都因为独特的审丑策略,获得了广告主的青睐。
河北的“变异”
河北的“审丑”符号其实也在不断随之发生变异。观众们沉迷搞笑审丑美学之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心态。
“河北土味”经过社交媒体的发酵之后,成为一种流量素材,这些流量素材经过作者、网友的修改、加工,最终被赋予和新的意味,成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的符号与范本。
“河北审丑学”俨然成了微博上的一种“考据学”——和“六学”这些亚文化系统一样,不断发生变异。
这些后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以不断传递着令人欣喜的、革命的、乐观的讯息,通过通过持续的运动,避开有意识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甚至不断解构主体的话语权。
这种社会集体审丑,甚至使得河北那些丑的景点,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
原本没人愿去的景点,最终因为网友的猎奇与审丑欲望,最终成为了“打卡圣地”。
河北人也因此成为包容万象,土是一种“实在”的代名词。河北之“土”,也因此成为了另一种美。“河北土味景点”甚至还在进一步进行符号化的变异,从“外表上的土”进化成“精神上的美”。
“华商韬略”在《河北为什么这么土》之中分析了河北的土味之后,甚至最后夸赞河北:
怎么实用怎么来,好看不能当饭吃,经济实惠才是硬道理,写意和留白的艺术手法在这里通通不需要,简单直接才是首要诉求。这就像河北人的性格——“土”是一种实在。有大局观,踏踏实实过日子,但求一个太平……除了河北,大概也没有哪个省份“实在”到,把协助其他地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了。
这种丑美符号转化甚至也得到了史里芬自己的认可,他在一档《我从河北来》的电台节目中甚至开玩笑称,以自己是保定人,拥有“纯正的河北血统”而自豪。
土味景点上的大而全、混搭风甚至最后被引申为,河北人有容乃大包罗万象,什么都要“大”,心中有大格局所以才能用土味这种形式才能够容下下世界万物。他是河北人,他感到骄傲。
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说:谁掌握了媒介谁就掌握了权力。
社交媒体上的扭曲力场让河北这个符号不断变异,从没有存在感,到沙雕土味再到“实在”、包罗万象。
这种变异像极了德国艺术批评家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揣测与媒介》那段话:
面对媒介的强大优势,主体丧失了对意义与无意义、精神与物质、真理与谎言、文化与自然、固守与自决等之间的界线进行监管与稳固的能力。因此这一切间的界线都消失了,随之产生的是无限的、无结构的,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动的大量符号,这样的符号可以躲避一切有意识的控制、描绘和把握,由此也可避免任何主体名义进行控制来彻底实施权力。
不过,我必须问一句,史里芬真的从心底里认可河北土味景点么?
恐怕并不是。这种骄傲和认可包含了某种反讽意味的同时,也在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甚至还在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这种狂欢式的集体审丑,恐怕真正目的还是在于推动“真正的美”在河北降临。(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