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关注景区)

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关注景区)(1)

漳州长泰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不断探索创新,出台相关举措,扶持旅游民宿的发展,利用城乡自有住宅、集体用房或者其他配套用房,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为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处所,仅马洋溪旅游生态区就已有民宿大约45家,奋力打造“景区 民宿”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好景区韵育好民宿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行情还不错,客房基本都住满了。”走进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民宿项目——“花田社”,“社长”赵东雁正在指挥工作人员打理各间客房,为即将到来的暑假旺提前做好准备。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位于漳州长泰区西部,与厦门接壤,共辖有马洋溪沿岸的山重、后坊、旺亭和十里村等四个村。全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漂流、古山重、寻梦谷、龙凤谷、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欢迎大世界、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天成山、中华汉文苑、龙人古琴文化村、十里蓝山、玛琪雅朵花海、千年古樟、温泉等知名景点。而且交通便利,距厦门中心区39公里,漳州市区29公里。自2012年厦成高速通车后,至厦门海沧大桥仅20分钟车程,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郊游首选之地,特别是离厦门市民更为喜欢,有厦门的“后花园”之誉。

景区优美、游客也不少,但唯独少了一个可以让游客住下来的地方,一日游不过夜的客人也无法领略和欣赏到山重的静美。2012年,生态旅游区邀请厦门鼓浪屿一家庭旅馆的创办者戈子来到山重,希望这个团队能在山重开展民宿项目。耗时近一年时间的设计改造,这个团队终于将古山重一幢1968年生产队部破损的闽南红砖厝改造为一座安静朴素的“水云间”民宿,成为长泰第一家民宿,开启了长泰民宿业的纪元。随着“水云间”的成功及客源的外溢,一家又一家的民宿如雨后春笋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成长起来。

“花田社创办于2016年,是由来自不同设计公司的8名设计师共同创办的。”赵东雁说,2014年,来自厦门的设计师林志明和他的朋友们到十里蓝山游玩时,发现了古山重这个千年古村落,而且村落里尚有一座座闲置、甚至破坏的旧民居,这些石条屋、砖瓦房写满了桑苍,他和他的七位朋友们便决心留下来,经过一年多的打磨,于是花田社诞生了。

“经过这10年的发展,目前马洋溪共有民宿大约有45家。”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党工委书记杨志贤说,其中社区民宿约有25家,乡村民宿约有20家,房间总数约593间,床位数约779床,2021年客流量超9万人,累计收入3000多万元。民宿业的发展,决定一部分农民的就业,而且农民还每年可获得闲置农宅租金,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助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关注景区)(2)

好民宿留住旧乡愁

马洋溪的乡村民宿越来越多,记者走访多家民宿时发现,大多民宿是由农房改造而成。他们都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在原基础上修旧如旧,尽最大可能保留这些老建筑原有格局、历史风味以及文化底蕴。其设计十分古朴,墙壁保留了青砖,历史感十足,木制墙裙也充满质朴气息。在民间资本的助力下,不少乡村闲置房屋被盘活,成为城市人寄托乡愁、体验乡土文化的好去处。

“林志明他们刚来到山重村的时候,这里的房子基本上都已经垮塌了,村民已在村口别建在新房子了。”花田社的“社长”赵东雁笑着说,于是便向村民一户一户收租过来,一共收了66户的房子,面积最大的一户100多米,最小的一户才15平方米,类似一间小柴火间,这些房子中有原先的民居、也有猪圈、牛棚等。

“这个多功能室,可以阅读、放映电影,而原先是一间牛棚。” 赵东雁说,花田社民宿保留闽南原有古厝风貌,民宿城市美学和古民居乡土文化进行激烈碰撞,石头墙建筑和城市精装形成强烈反差,造就了民宿的独有特色和韵味。他们的民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房子的架构,是为了让城里来的客人,到这里能体验到乡愁。

位于后坊村的民宿“朗乡溪园”的管理者张毅文说,“朗乡溪园”是围绕闽南乡村宗祠,将中国传统村落意象与酒店客房私密性相结合,将旧石墙、旧木板、旧瓦片等传统建筑材料与大面积落地玻璃相结合,制造了虚实相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了留住乡愁记忆,同时为了不改变多户民居住的地基线,多名乡村规划师在设计阶段,就力求不改变古宅的基本格局,墙体用旧石材或青砖堆砌而,屋顶则是在木框架上铺上清一色的青瓦,原先破民居里的许多老物件,如水缸、风柜、旧磨盘等,都被充分利用起来,赋于新的价值。

“留住乡愁,做优主题。”长泰区文体旅局副局长林清辉说,许多长泰乡村民宿由闽南传统古厝创意改造而来,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时尚的现代元素,游客不远千里到来只为在古味民居住上一宿,听听屋顶瓦片上的雨声滴答以解乡愁。

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关注景区)(3)

疫情后的各性化特色发展

这两年多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民宿业陷入低谷,传统旺季没有那么靠谱了,旅游业走走停停、反反复复,不少民宿企业在恢复经营与不断停摆之间努力支撑着,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各个民宿也在各显神通,“修炼内功”成了民宿从业者的刚需。

“在疫情前,平日入住二三成,周末和节假日都客满。” “朗乡溪园”的张毅文说,疫情以来,入住率普遍下降,朗乡溪园通过挖掘乡村的在地美食、古法手艺打造文化集市,以乡村街市的形态,聚合多重业态。文化集市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平台,在这里都市人有了更多渠道了解乡土文化,乡村产品也有了进城的更多通路。

花田社民宿赵东雁说,准备和村里一些村民合作,开展“民宿 农耕体验”,入住的顾客可以体验亲手种蔬菜、水果,体验农耕生活。

“我认为民宿的灵魂是主人因素,自已的民宿自已经营,所以我坚持自已管理,平时我随时可以返城,有客人来预约时,我才有在。”往来庄的老板杨凤珠说,要让主人陪同他除了吃和住以外,更多是要融入地方文化,让住宿的游客能够感受到这些地方文化,形成与众不同的民宿,这样的民宿也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谋划建立‘民宿联盟’。”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党工委书记杨志贤说,旅游区已对民宿业发展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文化禀赋、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扶持举措,并支持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接下来还将建立 “民宿联盟”,为民宿企业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和市场对接的平台,有利于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探索统筹民宿旅游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

(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詹素梅 张国慧)

来源:福建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