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

第一篇 朱元璋为做和尚巧闯关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1)

朱元璋早年因家中实在贫寒,只好决定去做和尚。但时值灾年,寺庙香火不旺,新觉寺的住持一鸣禅师坚决拒收徒弟。

  前来要求当和尚的人见一鸣态度坚决,无不失望而归。但朱元璋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便在一鸣的僧房之外跪了整整三天三夜。

  一鸣心说:佛家不该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时下……唉犖液尾怀鲆荒烟馊闷渲难而退,又不损我佛祖海纳百川的气度哩……

  第四日午时,一鸣道:“施主你且进来。”

  朱元璋大喜过望,三步当作两步行,见老住持盘膝坐在禅房里,急忙长揖到地:“弟子朱元璋决心皈依佛祖,万望师父成全牎

  一鸣不动声色,双手合十:“施主赤诚之心已直达佛祖,他昨晚托梦,遗题两道,只要施主能闯过两关,即可成为我座下弟子了。施主意下如何煛

  朱元璋心想:什么佛祖托梦,摆明了是想出难题让我走人牭要想赶走我朱元璋,也没那么容易。当下弯身长揖:“师父,请——”

  一鸣心中暗喜,心想这第一道关你是闯不过了。少林武功中,轻功乃是一绝,当年达摩老祖一苇过江,老衲若比达摩祖师,虽远远不及,但当世已不复有出吾右者。当下缓缓道:“施主你先坐下,老衲后坐。只要你能保证老衲不坐到你上面去,第一道关你便过了。”

  朱元璋一听大惊失色,当下沉思:江湖中轻功推一鸣大师天下第一,要我不让他坐到我上面去,岂不是比登天还难犓抬头去看一鸣时,只见他双目微闭,宛如塑像一般,当下灵机一动,径自坐在一鸣的双膝之上,双手牢牢抱住一鸣和尚。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2)

老和尚大惊:“施主,这成何体统煛

  朱元璋道:“师父,非是弟子无礼,弟子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这样,弟子才能保证师父不坐到弟子的上面去。”

  一鸣心中虽有不快,但觉得他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实属不易,又缓缓道:“施主,这第二道题目你听清了,只要你说对了老衲的意图,你便胜了——施主,你说老衲会不会让你走呢煛

  朱元璋一听,暗叫“糟糕”,嘴巴长在他的脑袋上,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会说我讲得不对。看来和尚做不成了,当下万念俱灰。转而一想:我何不将他的意图直接讲出来煛牭毕掠忠怀ひ,“师父,弟子知道您会赶我走的。”

  朱元璋此话一出口,一鸣和尚犯愁了:如果说朱元璋错了吧,那么,我的本意就是要留他下来;如果说朱元璋说对了吧,他已闯过了第二道关,还是该留他下来。

  朱元璋看着一鸣吃惊的样子,当下长跪到地,朗声道:“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三拜牎薄芭,砰,砰”磕了三个响头。

  一鸣见木已成舟,缓缓言道:“施主聪慧过人,老衲就收下你这个徒弟罢。”

  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在新觉寺出家做了和尚。

第二篇 古时“四”字是吉祥

近些年来,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活跃起来,“8”因与“发”的谐音而身价倍增,而“4”则反之。其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四”是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取事事熕乃模犎缫庵义。因此用“四”来命名的东西很多,信手拈来的就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志远;小说有“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传说有“四大爱情神话”:《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文房有“四宝”:纸、笔、墨、砚;文人有“四事”:琴、棋、书、画;天地有“四方”:东、西、南、北;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岁寒有“四友”:梅、兰、菊、竹;等等。

第三篇 乌纱帽

看传统戏,常见到舞台上的官员头上戴着两翅的乌纱帽。官员被罢官,摘掉乌纱帽。 乌纱,为古代官帽名。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3)

它始自东晋,那时乌纱并非官员所特有,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服。当时,乌纱是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某些着装行业的大盖帽。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尤其是京剧,我们见到的是明朝官员们的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上漆。后来官服用乌纱帽,由于纱经油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支硬翅。这两“脚”,从宋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接耳,两支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帽碰掉地上,皇帝可以发现。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称官员的代名词,在民间使用着。

第四篇 压岁钱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4)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他们呢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古时候的“纪念币”,到现在的百元大钞,压岁钱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对于这种祝福,我们更应该在意些什么呢?

第五篇 清朝入主中原之山海关大战

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宣告了明王朝的灭亡。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5)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已经胜利。一方面,明王朝的大批武装力量,并没有被消灭,尤其是明朝勇将吴三桂,领着数万精兵,正在离北京近在咫尺的丰润,伺机而动。另一方面,已在东北兴起多年的清王朝,由摄政王多尔袞率领大军十四万,正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乘虚而入。

  这三股力量都面临着存亡兴衰的严峻局面。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6)

当时,最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局面的,是吴三桂。吴三桂是辽东人,他的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等,都是明王朝的大将。由于吴氏家族世代镇守辽东,在为明王朝抵抗东北新兴的清王朝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劳,实际上成为明王朝的一根重要支柱。吴三桂自幼就练出一身好武艺,少年时就领兵上阵,与清兵作生死搏杀,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天下, 28岁时就当上了明王朝的团练总兵。在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几年中,全仗吴三桂固守宁远城,才挡住了清军入山海关南侵的步伐。而他的父亲吴襄,更被崇祯皇帝委以北京最高军事指挥官的重任。清军对吴三桂是既畏惧又尊敬,清王朝领袖多次感慨地说:“如果我手下有吴三桂这样的将领,取得天下还不是易如反掌么!”可是,由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逼北京,崇祯皇帝不得不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退入山海关,保卫北京。吴三桂在退军之前,还考虑到当地人民的处境,动员他们随军撤迟到山海关内,结果有50万老百姓情愿跟随吴三桂行动。吴三桂一边部署精锐部队阻止清军的追击,一边沿途安置老百姓,直到三月二十日才抵达丰润。这时恶耗传来,说北京已在头一天失守,崇祯皇帝自杀了!吴三桂此时不了解敌情,他也不敢轻举妄动,便暂时在丰润驻扎下来。但他清楚地知道,丰润不是久留之地。一方面,李自成起义军不会容忍他在这里威胁北京的安全,另一方面,他多年的对手清朝,已经进逼长城一线。吴三桂如处理不当,便会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中。

  再说东北的清王朝,自从明代中期逐渐强盛起来,就不再安于偏处边疆的地位,多次试图进入中原,取明王朝而代之。清朝政府始终把明王朝作为主要对手,甚至曾打算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联合,共同推翻明王朝。这个计划没能实现。眼看李自成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天下大乱,清王朝君臣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好机会,决定乘虚而入,混水摸鱼。但清军仍然对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心怀余悸,不敢直入山海关,而打算绕道蒙古,从蓟州密云方向越过长城,攻取北京。对于清王朝来说,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一旦李自成起义军站稳脚跟,天下渐渐平定,那清军进入关内的计划,不知道又将推迟多少年!

  面对着这样两支强敌,攻占了北京的李自成起义军,仍然沉浸在盲目的陶醉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早在李自成率领着40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他就向部下许愿,说攻下北京后,皇宫内的财富归李自成,明朝皇亲国戚的财产和文武官员的财产归各路将领。而富商大户的财产就由起义军战士瓜分。结果在攻进北京之后,农民军就到处抢掠,搜刮民财。李自成这时才感到,如此军纪败坏,后果不堪设想,赶紧开始重申军纪,可是竟然有部下当面质问他说:“皇帝让你做了,连金银财宝都不分点给我们吗?!”

  李自成被问得张口结舌,整顿军纪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干脆说:“我们现在只怕军队叛乱,不怕老百姓闹事。军队如果心怀不满,我们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老百姓闹事,只要手中有军队,就一定能镇压下去。”这实际上纵客了士兵的纪律败坏,让他们“心满意足”。同时,李自成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严重的敌情视而不见。他根本不相信清军会乘机进入中原,将吴三桂也不放在眼里,认为山海关不过是弹丸之地,抵不上北京城的一只角,他动动鞋尖就能踢倒了!而农民军内部又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7)

刘宗敏公然同李自成分庭抗礼,不甘心由李自成来做皇帝。李自成对保持清醒头脑的李岩心怀疑忌,生怕李岩会夺了他的帝位。这些情况传到吴三桂耳朵里,吴三桂断定李自成起义军成不了大气候,也就不再考虑与李自成合作的可能了。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在丰润给他父亲吴襄写了第一封信,询问北京的情况。信刚送走,他派出的侦探已经返回,确证北京已落入李自成起义军之手。

  吴三桂当即又给父亲写了第二封信,表示打算仍然退守关外,征求父亲的意见。这时,吴襄的第一封回信到了,告诉吴三桂,他已投降了李自成。吴三桂在三月二十五日发出第三封信,对父亲的投降表示理解,“只希望全家老小能够平安无事;并表示自己也有投降李自成的意思。

  然而,三月二十六日,事情发生了剧变。从北京逃出来的吴三桂亲属告诉他,全家都被李自成军抄光了,吴襄被李自成抓起来了,连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去了。

  吴三桂终于下定决心,要与李自成为敌。这时,李自成部下两万人,原已占领了吴三桂放弃了的山海关。吴三桂在三月二十七日发动突然袭击,重新夺回了山海关。李自成的二万部队全部溃散。

  三月二十九日,吴三桂袭取山海关的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才接受了李岩、宋献策等人的建议,打算招抚吴三桂,利用吴三桂父子为新政权效劳。

  李自成派人给吴三桂送去两封信,一封是他以“大顺国王”名义写的,表扬吴三桂等明王朝将领“响应归附”大顺政权,赐给他们彩缎和黄金。另一封是李自成部将牛金星,强迫吴襄写的,要他以父亲的身份,劝诱吴三桂投降。

  此外,又派人送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帛千匹到山海关,慰劳吴三桂的军队。

  吴三桂见信后,勃然大怒,命令杀掉李自成派来的使者。他的部下连忙阻止了他,对他说:“不如收下这些财宝,分给士兵。一方面鼓励士气,一方面也可以麻痹李自成,使他不防备我们。杀掉一个使者,有什么意思呢?”

  吴三桂接受了部下的建议,立刻召见使者,对他说:“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还活着,我只要能见太子一面,马上就投降!”

  使者见吴三桂这么爽快,喜出望外,连忙赶回北京去报告李自成。然而他还没到北京,吴三桂已经又一次发动突然袭击,歼灭了山海关附近的另一支李自成部队。

  同时,吴三桂也给父亲吴襄写了一封信,责备他不该那么快丢掉北京城,又忍辱偷生,投降李自成。吴三桂明确表示,既然父亲不能做明王朝的“忠臣”,那么他也就不能做吴家的“孝子”了。他声明从今以后同父亲断绝关系!随后,吴三桂又发布了《讨闯贼李自成檄》,向普天下宣布了自己坚决反对李自成的立场,树起了反李自成的大旗。

  吴三桂当然预料到,李自成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要发兵前来征讨。他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固山海关的防御设施,另一方面以“报君父之仇”为号召,招集附近的明朝流散部队,几天之内就招到了一万八千人。这样,吴三桂的兵力达到了五万八千余人。然而,要同号称百万的李自成起义军较量,五六万人马未免显得太少了;更何况,他的五六万人马还不能全部投入战斗,因为一着棋走错,他就将陷入敌众我寡,腹背受敌的险境而无法自拔!

  吴三桂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眼看李自成步步进逼,吴三桂急得整天吃不下睡不安。

  吴三桂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方光琛,另一个叫胡守亮,他们向吴三桂提出一个建议:“不如请清兵入关,共同歼灭李自成,然后重谢清兵。”

  吴三桂听了,叹了一口长气,说:“看来只能这样办了。”作为久经沙场的军事统帅,他早就想到过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的策略,但迟迟拿不定主意,因为这局势实在太不同寻常了。一方是清兵,是他吴三桂几十年来的敌手,吴三桂清楚地认识到清兵侵占中原的野心。他也认识到,尽管李自成起义军逼得崇祯皇帝自杀,又抓了他的父亲,抄了他家的财产,但他并不认为这些是阻碍他同李自成联合的障碍。他相信只要他一归顺李自成,父亲就会被释放,家产也会被发还。但是,李自成起义军内部的急剧腐败,却让吴三桂寒心了,他因此判断李自成是不能依靠的。这样,作为吴三桂的最佳选择,只有联合清兵共同消灭李自成起义军了。

  方针既定,吴三桂迅速派出特使杨坤、郭云龙前往清王朝借兵。

  这时,清兵已在摄政王多尔袁的率领下,绕道蒙古向长城进发。四月十三日,杨坤和郭云龙来到多尔衰军前求见,呈上了吴三桂请求借兵的信。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8)

多尔袞立即召集谋士和将帅们商议对策。大家都以为,不应该放过这个良机,也不必听从吴三桂的指挥,而是趁此机会发兵直取山海关。多尔袞当场决定,大军改变前进方向,转向山海关进发。但对吴三桂要求借兵,多尔袁却不敢贸然答应。他怀疑这是吴三桂同李自成串通了来骗他上当的,一旦他钻入圈套,就难免全军覆灭了。为此,他决定借兵的事到山海关后,待摸清情况再说。于是,多尔袞派清朝学士詹霸和来袞为使者,同郭云龙一块到山海关去见吴三桂,却把杨坤扣留在自己军中,名义上是做向导,实际上是当人质。

  几天后,郭云龙和清朝使者到达山海关。吴三桂急忙打开多尔袞的回信,看罢不禁一愣,原来,多尔袞并没答应借兵给他,却反过来劝他归顺清王朝,并且以将来可以封王为诱饵。吴三桂读完回信,反复思考,觉得多尔袞与自己的意图虽有不同,但在共同对付李自成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联合的基础。恰在这时,有侦探前来报告, 说李自成已亲率大军20 万向山海关杀来。形势紧迫,吴三桂不再犹豫。他又给多尔袞写了第二封信,避而不谈自己“归顺”清朝的事,只要求清兵赶快进驻山海关,并表示消灭李自成起义军之后,明王朝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清军。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9)

 多尔袞原以为吴三桂在腹背受敌的险境中,一定会很痛快地投人清王朝的怀抱,没想到吴三桂仍然坚持借兵,不谈归顺的事。但多尔袞也是个聪明人,他想只要清军进入了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就再也不会还给吴三桂了,这样便宜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也就不再说同吴三桂讨论什么归顺的事,挥师直下山海关。

  再说李自成率军出北京征付吴三桂,也是四月十三日的事。在这之前,李自成一直在忙着登基做皇帝,命令农民军将士演练拜见皇帝的礼节。可是将领们忙着相互请客庆贺,士兵们忙着抢掠钱财,对于“三跪九叩首”一套臭规矩根本没有兴趣。直到吴三桂反李自成的檄文传入北京,李自成才大吃一惊。他想到近在咫尺的山海关还有一个吴三桂。而更让李自成吃惊的是,京城中明朝的旧臣,和吃尽了起义军抢掠搜刮之苦的老百姓,已纷纷行动起来,散布谣言,搅乱人心,准备接应吴三桂进北京。李自成立即召集刘宗敏、李过商讨征伐吴三桂的事,哪知刘宗敏和李过已经过惯了享乐日子,根本不想打仗了。李自成只好决定亲自率军出征。然而经过一个月的抢掠搜刮,起义军都发了横财,好多人抢到了千余两银子,如今只想回老家过安稳日子,一听说要去打仗,一个个唉声叹气,有的人甚至放声大哭。李自成下令杀了几个动摇军心的士卒,但还是没法重振军威。折腾了几天,才算聚集起20 万人马。四月十二日,李自成下令把明朝的旧臣都杀掉,防止他们乘机作乱。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全家三十多口也全部被杀死。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大军出北京。四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至永平。

  这时吴三桂为了阻止李自成东进山海关,组织当地一些老百姓,伪装成士兵,在山海关外安营扎寨。这些老百姓当然挡不住李自成的大军,双方刚一交战,老百姓就溃散逃走了。李自成大为高兴。军师宋献策却怀疑这不会是吴三桂的精锐部队,劝李自成不要轻敌。李自成哪里听得进!当即下令:“包围山海关!”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10)

 这时,多尔袞统率的清军,也已到达山海关外的欢喜岭。但多尔袞直到这时,仍然不肯轻举妄动。他同吴三桂作战多年,深知吴三桂智勇双全,他唯恐吴三桂又使什么计谋骗他上当。同时,他对李自成起义军也怀有惧心,多尔袞对部下说:“我曾经三次领兵包围北京,但一次都没能攻进城去;李自成却一举攻下了北京,他一定有过人的智谋和勇猛。我们不要惹火烧身,引得他再打到东北来!”

  多尔袞在欢喜岭安营扎寨,只派些士卒到前线打探虚实。而吴三桂可急坏了。他一连派了八位使者,到欢喜岭去请多尔袞进入山海关,哪知他越是请得急,多尔袞越是不敢动!

  这时,李自成的军队已将山海关团团围住。为了防止吴三桂向东逃跑,李自成又调兵两万,占领了山海关东面的一些要地,截断了吴三桂的退路。

  吴三桂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四月十九日,吴三桂把全军召到演武堂,向众将士讲明形势,决心血战到底。第二天,吴三桂的部下捉住了李自成的一个侦探,吴三桂又乘机举行“祭旗仪式”,杀了这个侦探,同各将领一起发誓,同心协力抵抗李自成。尽管吴三桂想尽办法鼓舞士气,但兵力实在悬殊太大,众人心中都明白,如果没有清军的支援,吴三桂必败无疑。

  这时,吴三桂只好亲自去见多尔袞了。四月二十一日,吴三栓带领部分精兵,在炮火掩护下杀出重围,飞马驰往欢喜岭,在威远台同多尔袞见了面。

  多尔袞一见面,就质问吴三桂:“你约我来,我来了, 你怎么用炮向我军轰击呢?”

  吴三桂解释说:炮火不是向清军轰击,而是向李自成军轰击的,否则他无法杀出包围圈。

  误会消除了,但多尔袞仍然想趁吴三桂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胁迫吴三桂投降清朝。但遭到吴三桂拒绝。

  多尔袞不死心,挥挥手说:“将军先回去吧,我们明天再商量!”

  吴三桂白跑一趟,心中更加着急。加上李自成起义军不断地向山海关炮轰和攻击,搅得吴三桂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吴三桂披麻挂孝,又到威远台去见多尔袞。多尔袞见吴三桂这一副装束,知道他是想表白自己“为君父报仇”的决心,连死也不在乎了。多尔袞情知再对吴三桂施加压力,也未必会有什么结果,于是索性痛痛快快地答应出兵。接着,两人饮血酒立誓,然后才坐下来策划山海关之战的部署。双方约定,以吴三桂军为前锋,清军由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各统领一万人马,分别从东西水关进入山海关。多尔袞亲率大军为后队。

  临分别时,多尔袞一再叮嘱吴三桂,要他让自己的士兵都在胳膊上系上白布为记号,以免清军误杀。

  吴三桂这才急忙赶回山海关。

  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战役全面打响。吴三桂率领部下同李自成起义军一场血战。吴三桂东冲西闯,匹马单刀,没有人能抵挡得住。他的部下也知道这一仗关系自己的生死存亡,个个英勇拼杀,以一当十。但是李自成起义军毕竟人多势众,双方殊死奋战,损失都很惨重。

  这时,多尔袞却在一边坐山观虎斗,他有他的如意算盘:让吴三桂与李自成先拼个两败俱伤,他则可以顺顺当当地拣个便宜。同时。他亲眼看见吴三桂与李自成两军交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吴三桂是不是在玩花招,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李自成起义军的战斗力。

  直到二十三日午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两支军队都已经打得精疲力竭,多尔袞才下令让清军从吴三桂军的右侧突然杀出。李自成正在指挥作战,忽然见一杆白旗,引着一支军马,狂风一般冲进了自己的阵地,起义军根本无法抵挡,李自成完全没有想到,是清军加入了战斗,直到有人向他报告,他才大吃一惊。李自成一直认为,吴三桂同清军作战多年,清军决不会援助吴三桂的;就是清军肯支援吴三桂,等他们从满洲赶来,也要很长时间。哪知道清军竟突然杀到了自己面前,而且来势如此凶猛!毫无思想准备的李自成急忙拨转马头逃走。这一下兵败如山倒,李自成起义军自相践踏,死伤数万人。

  李自成只带着几千败兵,退回永平。待到刘宗敏、李过率领残兵败将一齐集中到永平,20 万人只剩下几万人。

  这时,吴三桂已经兵临永平城下。

  李自成面对极为不利的形势,只得退而求和,派张若麒去同吴三桂谈判议和。吴三桂召集部下商量,有人主张趁李自成新败,乘胜追击,不能给他喘息的机会;也有人觉得自己兵力损失也不小,需要休整,议和也好。吴三桂反复掂量,觉得李自成虽败,手下还有数万人,逼急了,拼死一战,自己未必有好处。况且自己手下只剩下二万人了,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危险,就是被请进山海关来的清兵,实力雄厚,定在一旁伺机而动!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接受了张若麒带来的和谈建议,提出了谈判条件:要李自成起义军交出崇祯皇帝的太子和两个王子,并退出北京城。

  李自成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将崇祯皇帝的三个孩子送给吴三桂,对起义军没什么损失;而在山海关大败之后,北京已很难保得住了。这样,经过双方再次磋商,终于达成了协议,李自成答应在五月一日退出北京;并约定,如果清军侵害百姓,双方应合力对付清军。

  吴三桂撤退了包围永平的部队。李自成在四月二十六日安全撤回北京。

  但是,李自成还是想过一过当皇帝的瘾,在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忙忙地举行了一个登基的仪式,算是当上皇帝了,然后便狼狈地向西撤退。自此之后,李自成起义军急剧衰落,不久就完全失败。李自成也不知下落,据说在败退途中战死。

  然而,吴三桂也没能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恢复大明王朝。五月二日,北京城内纷纷传说吴三桂护送太子入城了,官员百姓都前去欢迎,哪知迎来的却是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袞。

  

十个历史小故事简短(五篇历史小故事)(11)

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在血战山海关的刀光剑影中,进入了北京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