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艾蒿包法图解(听陈根生先生讲如皋端午节的)
端午香文化
陈根生
童年唱过一首歌谣:“粽子香,香四方;艾叶香,香满堂;香袋香,保健康;桃树枝,插门上;出城望,麦子黄;端午甜,端午香,端午时节好风光。”如今再次看到这首童谣时,脑子里便一下浮现出对儿时端午节香文化的美丽记忆。
端午香文化主要表现在佩香袋习俗上。
摄影:薛建民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这天早晨吃过蘸白糖的粽子后,母亲便将一根百岁索挂在我的脖子上。百岁索上串着几张豆腐块大小的灵符,一把小银锁片,三五只心形小香袋;灵符是从道观中请来的,红红绿绿的,小银锁片被奶奶擦得白光闪亮,小香袋是母亲用彩色布头缝制的,香气扑鼻,我们小孩子跑到哪里,哪里就香气四溢。
1997年,百岁老人陈邦英制作的香袋又使如皋的香文化在全国风光了一回,老人为香港回归制作了100只如皋香袋送给香港小朋友作为礼物。1999年老人为澳门回归又制作了100只如皋香袋送给澳门小朋友作为礼物。这两件事中央电视台都作了报道,香港、澳门的特首为此一一给老人回信答谢。
但是真正把如皋香袋做成精品极品,使如皋端午香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是芮兰芳。现在回想起来,我儿时戴的香袋的香味其实还是比较冲浊的,母亲说她当年用的香料也只是朱砂、雄黄等药店备好的几种,如此而已,哪能跟芮家香袋相比呢?芮家是中药世家,做香袋又是百年祖传,她用冰片、朱砂、檀香、川芎、山奈、白芷、苍术、石菖蒲、羌活、板兰根、苓草、甘松、排草等20多味天然中草药精心炮制,传承百年芮家独特配方,再用上好的丝绸锦缎缝制,工艺精湛,既有寓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等金鱼、老虎、兔子、桃子的传统题材,又有玉兔拜月、虎王祝寿等现代动漫造型,特别是融进了长寿乡的乡土元素:白萝卜、大白菜等,融实用性与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件件都是工艺品,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佩香袋习俗蕴含着古人朴素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五月古人称“毒月”,天气逐渐变热,疾病萌发之时,佩香袋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家对传统的香袋配方作了药理试验,证明香袋对流感、白喉、水痘等幼儿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具有极好的预防效果和辅助治病的功能。而今天芮家香袋文化内涵就丰富多了,芮家香袋不仅造型小巧玲珑,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而且香味清幽高雅,使人神清气爽,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怡情悦心,修身养性,这就不是一般香袋所能到达的境界了。
端午香文化还表现在挂艾叶、菖蒲的习俗上。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农历)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以禳毒气。”清《扬州竹枝词》:“扬州好,端午乐如何?到处艾绒悬绣虎,大家蒜瓣煮黄鱼,跳判闹通衢。”如皋古代隶属扬州,同风同俗。
古书记载端午这天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艾条、菖蒲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虎形,制成佩饰、花环,儿童、妇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而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切简化了,母亲一早就把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清扫一遍,认真程度不亚于除夕的“掸尘”。吃中饭时父亲再用雄黄酒把角角落落洒一下才放心。乡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母亲又早早地从菜市场买回一小捆菖蒲、艾叶,挂在门框上,悠悠地散发香气。
为什么挂菖蒲呢?传说唐太宗丞相魏征梦中斩杀泾河龙王,用的就是菖蒲剑,从此以后各种瘟神恶鬼见了菖蒲就怕。传说归传说,人们看重的还是菖蒲是一种水生植物,有一种独特的清新的香气。艾草是一种高挑挺拔的植物,散发着一种略带苦涩的芳香。此二者对净化空气、保持环境清洁、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认为的“五毒”是蜈蚣、蝎子、壁虎、蜘蛛、蛇。香味可以驱除这五种“毒”物,而老虎的造型可以镇住这五个“毒”物,相辅相成。
历来中国香文化大概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礼教,即原始的敬天和祭祖;2.宗教,用于礼佛、礼道、礼儒;3.社交,用于茶席、琴台、文房;4.居家,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
如今,端午节在长寿之乡如皋,目光所及,都是小孩子佩戴香袋,家家门前插菖蒲、艾叶,游客购芮家香袋馈赠亲友,香文化的礼佛敬神的作用越来越淡薄了,更多的发挥着卫生环境、观赏怡情、修身养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如今人们享受端午香文化,既是感性的嗅觉、视觉的活动,更多上升为理性的内心感知活动。用专家的话说,端午香文化已经“形而上”地融入到哲学理念,又“形而下”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端午香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香文化的一次美丽绽放。
文章来自《新民晚报新如皋》
喜欢本文请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