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

一、引 言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祭灯法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中有一段李瓶儿去世前的叙事。

关于这段文本,一些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有所探讨。

如傅憎享认为,“避不及、甩不掉,病毙的道路是她合乎逻辑的性格的人生轨迹”[[1]]209。

孙述宇认为,西门庆和吴月娘为李瓶儿办了一个很体面、很有排场的葬礼,日后被曹雪芹仿写成了秦可卿的丧事,

但是这样的荣华对她日后的魂灵和弥留时的心灵都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他还指出李瓶儿分赠衣物首饰这一段怪凄凉的。[1]299

田晓菲则指出,在《金瓶梅》之前的中国叙事文学里,从未有过如此生动而深刻地刻画情人之间死别之悲者;李瓶儿在对生的无穷依恋之中有着无限的孤独。[[2]]184

曾庆雨认为,相比较于刘备白帝城托孤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死,就悲剧场面的情感张力而论,就集中笔墨、尽致铺陈和细腻描写而言,李瓶儿之死是写得最好的,《红楼梦》对它的继承也是显而易见。

此外,还分析了李瓶儿与众人生死话别的场面,总结了李瓶儿温柔、善良、多情、重义、和顺的美好品格。[[3]]45-46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

戴敦邦绘·李瓶儿

总的来说,以往研究者大多从主题、死因以及此段死亡叙事对《红楼梦》丧事描写的影响等角度探讨文本,

即便对生死话别有所分析,也多集中在语义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对话语结构本身以及由此所呈现出的李瓶儿与众人关系的对比分析、李瓶儿人物形象等等,尚缺乏全面深入认识。而这也正是本文探究问题的出发点。

恰如索绪尔所言,“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4]]。

从语言出发进行文本研究,是进行科学描写和分析的必要前提。

上述文本中,会话者可大致划分成四组:

一是李瓶儿身边的仆人,二是西门宅的其他妻妾,三是西门庆,四是外人,主要指花大舅和王姑子。

事件是李瓶儿死前的交际活动。可以说,这段对话实际上形成了以李瓶儿为中心的四组对话关系,即李瓶儿和仆人们、李瓶儿和其他妻妾、李瓶儿和西门庆、李瓶儿和外人(花大舅、王姑子)。

文中五组人物构成的四组对话关系,是本文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在这里需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本文的“话语”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文本中人物的对话,另一方面指《金瓶梅》作者所构造的话语。

其二,本文中的“会话结构”亦有深意。

“会话”即会话含义,一方面是话语脱离文本语境之固有意思,另一方面又指文本《金瓶梅》内话语具有的语境含义、交际意图;

“结构”和索绪尔所建立的经典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中同一术语含义大概相同,一方面强调语言符号构成文本话语的系统性,其次是在此前提下各组话语片段的内在构成。[[5]]

本文所探究的是特定文本中会话者之间的话语系统及其含义。

我们通过研究这一特定文本的会话结构,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这一段文本的语义结构是么样子的?作者创设这一段死亡叙事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这段文本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李瓶儿与众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的?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2)

【瑞士】索绪尔

二、李瓶儿和仆人们的会话结构

李瓶儿离世之前,在她身边时间最长的便是其仆人们了,包括从小照顾她的养娘冯妈妈、官哥儿的奶娘如意儿、身边的丫鬟迎春和绣春四人。

她们之间形成的会话内容繁杂,现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两段进行分析。

第一段是奶娘如意儿回答王姑子对于李瓶儿“我的奶奶,我去时你好些了,如何又不好了”的疑问。

如意儿道:

“可知好了哩。娘原是气恼上起的病,爹请了太医来看,每日服药,已是好到七八分了。

只因八月内,哥儿着了惊唬,不好,娘昼夜忧戚,那样劳碌,连睡也不得睡,实指望哥儿好了,不想没了。

成日着了那哭,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得,怎的不把病又犯了!

是人家有些气恼儿,对人前分解分解,也还好,娘又不出语,着紧问还不说哩……外边瞧瞧,看关着门不曾。

路上说话,草里有人不备——俺娘都因为着了那边五娘一口气,他那边猫挝了哥儿手,生生的唬出风来。

爹来家,那等问着娘,只是不说。落后大娘说了,才把那猫来摔杀了。

他还不承认,拿俺每煞气。

八月里哥儿死了,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

左右背地里受气,只是出眼泪。因此这样暗气暗恼,才致了这一场病。天知道罢了!

娘可是好性儿,好也在心里,歹也在心里,姊妹之间,自来没有个面红耳赤。

有件称心的衣裳,不等的别人有了,他还不穿出来。这一家子,哪个不叨贴他娘些儿。

可是说的,饶叨贴了娘的,还背地不道是……”

李瓶儿听见,便嗔如意儿:

“你这老婆,平白只顾说他怎的?我已是死去的人了,随他罢了。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6]]780-781

上面对话中,如意儿的话一来解答了王姑子的问题,向王姑子梳理了李瓶儿病情的起因、潘金莲对她的加害,又在人前向李瓶儿表了忠心;

二来集中揭示了李瓶儿处处避让、待人谦和,甚至是软弱的性格特点。

这表现了如意儿对潘金莲所做所为的气愤、为自家主子鸣不平;让绣春看有没有关门,表现出了她作为一个仆人不敢惹五娘潘金莲、怕生出是非的心理。

而李瓶儿的话表现了她的宽厚、忍让和无奈,甚至已经到了顺从环境、心灰意冷的境界,更无心争宠。

因为儿子是她的命、她的一切,可是偏偏被潘金莲设计杀害,并且受到来自潘金莲持续的精神凌辱,这导致了她旧病复发、命悬一线;

而且她深知自己处境,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将潘金莲扳倒,也不想再引起后宅的混乱、让西门庆为难。

于是她看淡了这一切,逆来顺受,无心亦无力去计较和反抗。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3)

绘画·如意儿

此外,还有一段李瓶儿分发衣服首饰、安置仆人们的描写:

(李瓶儿唤过冯妈妈来,向枕边拿过四两银子,一件白绫袄,黄绫裙,一根银掠儿,递与他)说道:

“老冯,你是个旧人,我从小儿,你跟我到如今。我如今死了去,也没甚么,这一套衣服,并这件首饰儿,与你做一念儿。这银子你收着,到明日做个棺材本儿。

你放心,那房子等我对你爹说,你只顾住着,只当替他看房儿,他莫不就撵你不成!”

(冯妈妈一手接了银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的说道:

“老身没造化了!有你老人家在一日,与老身做一日主儿。你老人家若有些好歹,那里归着?”[6]786

上面对话中,李瓶儿的话主要涉及三点内容:

首先,“老冯,你是个旧人,我从小儿,你跟我到如今”透漏出李瓶儿对中老年仆人冯妈妈多年跟随、照顾自己的认可和感激。

其次,李瓶儿主动赠与礼物(一件白绫袄、黄绫裙、一根银掠儿),说“与你做一念儿”。

一是希望以后她看着这些东西还能记得自己;

二是不枉她服侍自己一场,希望自己的一点东西能让她过得体面一些。

最后,她给上年纪的冯妈妈留下“棺材本儿”、为她张罗住处的事情,体现出她作为主子的思虑周到。

冯妈妈接了礼物,这才下拜、哭泣,所说的三句话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老身没造化了、没人给老身做主、老身没有地方归着。

虽说从侧面反映出了李瓶儿过往对她的提携和照顾、以及她的感激,可仍旧是私心的成分多一些。

(李瓶儿又叫过奶子如意儿,与了他一袭紫绸子袄儿、蓝绸裙,一件旧绫披儿,两根金头簪子,一件银满冠儿)说道:

“也是你奶哥儿一场。哥儿死了,我原说的教你休撅上奶去,实指望我在一日,占用你一日,不想我又死去了。

我还对你爹和你大娘说,到明日我死了,你大娘生了哥,也不打发你出去了,就叫接你的奶儿罢。这些衣物与你做一念儿,你休要抱怨。”

(那奶子跪在地上)磕着头哭道:

“小媳妇实指望服侍娘到老,娘自来没曾大气呵着小媳妇。

还是小媳妇没造化,哥儿死了,娘又这般病得不得命。

好歹对大娘说,小媳妇男子汉又没了,死活只在爹娘这里答应了,出去投奔那里去?”[6]786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4)

《金瓶梅》连环画

上面对话中,李瓶儿的话语主要表达了以下四点内容。

首先,她赠送给了如意儿一些衣服和首饰(一袭紫绸子袄儿、蓝绸裙,一件旧绫披儿,

两根金头簪子,一件银满冠儿)作为她奶自己儿子一场的额外奖赏,这体现出李瓶儿的厚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送给冯妈妈的白绫袄、黄绫裙、银掠儿,这种素雅、简洁的装扮,李瓶儿送给如意儿的衣服色彩艳丽、首饰秀美,刚好适合如意儿风韵犹存的年龄,很适合她穿戴。

不能不感叹李瓶儿心思之细腻,虽然病入膏肓,可她的审美品味、细腻的心思未曾改变。

其次,李瓶儿本来想把她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仿佛看见她,自己的儿子还在一样,或者说证明着自己的儿子曾经来到过这世间。

由此可以看出李瓶儿是一位用心良苦的可怜母亲!

再者,虽然之前的想法无法实现,李瓶儿还是积极为如意儿谋划,让西门庆和吴月娘把她留在府里,以后奶吴月娘的孩子。

最后,李瓶儿点明自己送给她的都是些“衣物”,没有银两,希望如意儿不要攀比。

这体现出了李瓶儿的通人情、知事理。如意儿的话语表现出了她的机智,积极为自己的出路做打算。

她一方面申明、感激李瓶儿对她的好,说自己本想一直服侍李瓶儿,表明自己的忠心。

另一方面,面对主子的不幸,如意儿不方便直言李瓶儿的不幸是她自己福薄,而是从自身出发,感叹自己没造化,不能一直服侍李瓶儿,这表现出她的机变;

说自己出去无处投奔更是希望可以引起李瓶儿的恻隐之心,进而催促李瓶儿落实对她的安排。

(李瓶儿一面叫过迎春、绣春来,跪下)嘱咐道:

“你两个……也是你两个从小儿在我手里答应一场,我今死去,也顾不得你们了。你每衣服都是有的,不消与你了。

我每人与你这两对金裹头簪儿,两只金花,做一念儿。那大丫头迎春,已是他爹收用过的,出不去了,我教与你大娘房里拘管着。

这小丫头绣春,我教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的观眉说眼,在这屋里,教人骂没主子的奴才。

我死了,就见出样儿来了。你服侍别人,还相在我手里那等撒娇撇痴,好也罢歹也罢了,谁人容的你!”

(这绣春还不知甚么,那迎春听见李瓶儿嘱咐他,接了首饰,一面哭的言语说不出来。)[6]786-787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5)

《金瓶梅》连环画

上面对话中,李瓶儿对迎春、绣春的嘱咐有三点内容:

首先,李瓶儿梳理了主仆情分,坦诚自己身之将死,无法再护佑她俩。

中间省略号的运用,反映出了李瓶儿情绪的激动、身体的虚弱。

其次,李瓶儿分别赠与她俩两对金裹头簪儿、两只金花,留作一念。

相比前面送出的礼物,更贵重一些,不但贴合丫鬟们的年龄和需求,从另一层面上说,也是李瓶儿给她们俩的嫁妆。

最后,李瓶儿从具体情况出发对她们做了不同的安排:对于已被收用的迎春,她主张送去正室吴月娘房里;

对于小丫鬟绣春,她怕会因为是自己带来的人而受人欺负,安排她嫁出去,就像后文和吴月娘说的那样,“寻个单夫独妻,与小人家做媳妇儿去罢”。

这表明李瓶儿对后院局面看得很清楚,她一是看准吴月娘作为主母的影响力,去她那里起码比去其他妾室房里好过得多;

再者李瓶儿对绣春的安排满是真心,想她小小年纪、未来可期,不想她像迎春一样,也不想她重蹈自己的覆辙与其他女人斗气。

在绣春身上,李瓶儿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里,作者没有写迎春和绣春的话语,只是写道“这绣春还不知甚么,那迎春听见李瓶儿嘱咐他,接了首饰,一面哭的言语说不出来”。

绣春年纪尚小,不理解这份嘱托意味着什么;迎春懂得,所以她接过首饰,哭得好不伤心。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6)

(明)兰陵笑笑生 著

在李瓶儿和仆人们的对话中,李瓶儿的话在内容上主要梳理了她和仆人们的情分、分发衣服首饰当作礼物和纪念品,并且为仆人们以后的出路做了安排。

这表现出李瓶儿对于现世的留恋,也展现了她关爱下人、心思细腻、宽厚善良的品性。

相应地,冯妈妈、奶娘如意儿、迎春、绣春也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6]787,可是她们泪水中又有多少是真心为李瓶儿而流呢?

冯妈妈从小就伺候李瓶儿,也是陪着她一路走过来的人,可是不仅早就背着她为西门庆和王六儿牵线,

而且看到李瓶儿形容憔悴后却只顾讲自己忙着腌咸菜、为没来看李瓶儿找借口,直到接受李瓶儿的银子和衣服做临终纪念时才下拜哭泣,可是开口闭口都是“老身”,忙着为李瓶儿去世后自身的命运做盘算。

奶娘如意儿也是如此,面对李瓶儿的临终嘱咐,她一点儿也没想到安慰李瓶儿、舒缓李瓶儿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只顾着求李瓶儿别忘了把对她的安排和当家的吴月娘说,力争把她的安排落到实处。

绣春年龄小,未谙世事、比较单纯,没有想到以后的事情;迎春虽没有语言上的表述,可是按照常理推算,怕也是和冯妈妈、如意儿有着一样的心事。

所以,仆人们的泪水,一是出于感激李瓶儿临终前对她们的关照,但更多的是哭自己,对李瓶儿亡故后自身命运渺茫的无奈和彷徨。

究其原因,当时社会等级分明,奴仆地位低下,可以任意买卖、毫无人格尊严和安全感,故而多有讲究实际、薄情冷漠的特点。

她们几个好不容易跟着李瓶儿在西门大宅里混出个名堂,衣食无忧,而且李瓶儿平素对待下人也是十分的亲和宽厚。

一旦主子逝世,人走茶凉,她们几个便失去了靠山,想要再找到这样的主子、坐到这样的位置、受到这样的待遇也不是件容易事。

就像李瓶儿说的那样,“你服侍别人,还相在我手里那等撒娇撇痴,好也罢歹也罢了,谁人容的你!”

因此,上面一组对话揭示出了李瓶儿和仆人们之间单向暖心的主仆关系。

不久于人世的李瓶儿虽挣扎于病榻之上、自顾不暇,心里依旧挂念着侍候她的仆人们,于是有了这一番嘱咐和分发礼物。

相比较之下,一众仆人显得冷漠薄情。

她们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以后的命运,对于主子的不幸毫无同理心,更没有对主子表露丝毫的关怀和安慰。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作者在设计这段文本时,突出了对话结构的如下特点:

在称谓词上,李瓶儿称呼仆人为“你这老婆”、“老冯”、“你”、“你两个”,仆人们喊李瓶儿为“俺娘”、“你老人家”、“娘”;

在说话语气上,李瓶儿居于上位,她也多是话语的发起者,这些都体现了李瓶儿的主动沟通以及她和众人之间的主仆关系;

在话语数量上,李瓶儿说的比一众仆人说的都要多,内容上处处为仆人们以后的生计着想,而仆人们为数不多的几句话全都从自身出发。

由此,单向送温暖的主仆关系立见。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7)

绘画·李瓶儿治丧

三、李瓶儿和其他妻妾的会话结构

相比整日伺候李瓶儿的仆人们、推掉公务守在身边为她延医求药的西门庆,西门宅里的其他几房妻妾这段时间异常安静。

从文本看,她们有两次和李瓶儿的会话。

第一次是吴月娘单独给李瓶儿送苹果。

(李瓶儿和西门庆正说着话,吴月娘亲自拿着一小盒儿鲜苹菠儿走进来)说道:

“李大姐,他大妗子那里送苹菠儿来给你吃。”因令迎春:“你洗净了,拿刀儿切块来给你娘吃。”李瓶儿道:“又多谢他大妗子挂心。”[6]784

在这段对话中,吴月娘看起来是借送苹果表达自己对于李瓶儿的关心,可是不得不说意味还是很丰富的。

首先,吴月娘借送苹果过来,可以更好地打探李瓶儿的病情;

其次她的话不仅是说给李瓶儿听的,更是要说给周围的人听,点明是“他大妗子”送的,表明自己娘家那边对李瓶儿也是很关心的,名声传出来好听;

再者她见西门庆对李瓶儿这般上心,于是挑了一个他在的时间点亲自送过来,在丈夫面前,体现出自己作为正室的贤惠和大度,来讨西门庆的欢心,力争在稍后重新洗牌的夺宠大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之后,作者也马上写了吴月娘和西门庆商量给李瓶儿置办棺材。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8)

戴敦邦绘·吴月娘

这一切,都表示了吴月娘的心其实根本不离西门庆、不离巩固她正室的地位,对于李瓶儿弥留之际身心的不适根本不上心,或许打心底里还希望她的夺宠对手李瓶儿早点死去呢。

相应地,这里李瓶儿的答话也很客套,“又多谢他大妗子挂心”,只是简短地表达了对于他大妗子的感谢。

由此,可以看出,吴月娘和李瓶儿同处一宅、共侍一夫、相处数年的感情也不过如此。

虽然平日里相处还算融洽,李瓶儿对吴月娘尊敬有加,可是对于吴月娘而言,李瓶儿依然是她地位的有力威胁者、夺宠的有力竞争者。

还有一处是寿材买来之后,众妻妾和李瓶儿进行临终告别的会话。

(只见吴月娘和李娇儿先进房来,看见他十分沉重)便问道:

“李大姐,你心里却怎样的?”李瓶儿揝着月娘的手,哭道:“大娘,我好不成了。”

月娘亦哭道:“李大姐,你有什么话儿,二娘也在这里,你和俺两个说。”

李瓶儿道:“奴有甚话说,奴与娘做姊妹这几年,又没曾亏了我。

实承望和娘相守到白头,不想我命苦,先把个冤家没了,如今不幸我又得了这个拙病,死去了。

我死之后,房里这两个丫头无人收拘。那大丫头已是他爹收用过的,教他往娘房里服侍娘。

小丫头,娘若要使唤,留下;不然,寻个单夫独妻,与小人家做媳妇儿去罢。省的教人骂没主子的奴才,也是他服侍奴一场,奴就死口眼也闭。

又奶子如意儿,再三不肯出去,大娘也看着奴分上,也是他奶孩一场,明日娘十月已满,生下哥儿,就教接他奶儿罢。”

月娘道:“李大姐,你放宽心,都在俺两个身上……”

李娇儿在旁道:“李大姐,你休只要顾虑,一切的事,都在俺两个身上……”(李瓶儿一面教奶子和两个丫头过来,与二人磕头。那月娘由不得眼泪出。)

(不一时,孟玉楼、潘金莲、孙雪娥都进来看他。李瓶儿都留了几句姊妹仁义之言,不必细记。落后待的众人都出去了,独月娘在屋里守着他。)

李瓶儿悄悄向月娘哭泣,说道:“娘到明日好生看养着,与他爹做个根蒂儿,休要似奴心粗,吃人暗算了。”月娘道:“姐姐,我知道。”[6]787-788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9)

戴敦邦绘·李娇儿

在这一组对话中,李瓶儿的语言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她说“奴与娘做姊妹这几年,又没曾亏了我”,可事实是从刚进门时被西门庆鞭打、受吴月娘冷眼和丫鬟们的排挤,

到后来因为生子受宠被众人嫉妒、被潘金莲暗害,一路走来岂止是“被亏待”呢?由此可以看出李瓶儿的聪慧。

作为将死之人,她深知自己无力回天,与其撕破脸皮撒泼、给自己惹一身腥,还不如维持表面的一团和气。

并且冲着吴月娘的正室地位和对她的信任,李瓶儿落实自己对仆人们的安排,向吴月娘托付下人,这体现出她的善良和宽厚。

其次,她为其他妾室留下几句姊妹仁义之言,在“塑料姐妹花”的感情之下,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体现了她的仁义。

最后,她悄悄关照吴月娘,借自己的不幸遭遇提醒吴月娘,言辞之中处处体己,表现了她的善良以及她对于潘金莲的复仇。

相应地,其他四位“姐妹”的语言也反映出了她们的品性。

吴月娘从开始例行公事般问候李瓶儿,问她还有什么要交代;听到李瓶儿不计往日是非,信任自己将仆人托付时有所感动,

再到最后因为李瓶儿的贴心话而动了一点真感情,连称呼都从生硬的“李大姐”变成了亲昵的“姐姐”。

这体现了吴月娘对于李瓶儿说到底还是没什么真感情,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作为当家主母要走的一些过场,其中或许夹杂着一点儿人性固有的怜惜;

直到听到李瓶儿对自己的贴心关照,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才有一点儿真性情流露。

而二房李娇儿虽有几句话,可都是随着吴月娘说的客套话,感情毫无波澜,连滴眼泪也没有,这体现出了她对李瓶儿的生死根本漠不关心、毫不怜惜。

至于孟玉楼、潘金莲、孙雪娥,作者只是说李瓶儿为他们留了几句仁义之言,根本没有写她们三个的言语,她们说了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想来怕也是没什么可说的。

要么是一脸平静听着李瓶儿的话,要么就是说些“李大姐,你安心地去吧”之类的不痛不痒、毫无感情的话,其冷漠和虚情假意一览无余。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0)

戴敦邦绘·孟玉楼

因此,就上面一组对话所揭示的李瓶儿和其他妻妾的关系而言,正是所谓的“塑料花姐妹情”。

深宅大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环境、千方百计争夺丈夫宠爱和家庭地位的处境,使她们到头来终究成了“塑料姐妹花”。

对于临终的李瓶儿而言,她人之将死,除了刻骨铭心的杀子之仇,其他的恩怨她无心也无力去计较;

而人世间的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孙雪娥,仍然为了现实世界里的利益钻营着,面对着丈夫心爱的女人,

面对着生下家里长子、倍受宠爱、一直压制着自己的女人,哪怕这个女人她即将死去,那份嫉妒也消散不去。

她们对李瓶儿根本是漠不关心,或许在心里暗喜这个女人退出竞争。而所谓的送别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罢了。

她们更关心的是后院势力将如何洗牌,自己如何才能占得先机。

相比第一组对话而言,本组会话表现出李瓶儿关爱他人的同时,也展现了她复仇的心思。

她落实自己对仆人们的安排,对身怀六甲的吴月娘给予贴心的关照。

这份叮嘱也反映出她对潘金莲的怨恨,给潘金莲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另外,她从会话的主动方变成了被动方。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主要会话对象吴月娘地位比她高,她得喊吴月娘叫“娘”、“大娘”;

二是李瓶儿对众妻妾的感情远不如一直跟随她的仆人们,除了和吴月娘嘱托仆人、让她提防潘金莲,其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三是李瓶儿多处于答话方,会话数量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的身体愈加沉重。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1)

(台湾)魏子云 陈东有 编著

四、李瓶儿和西门庆的会话结构

李瓶儿病危之际,西门庆不仅想方设法给她治病,还贴心地守着她。

他们之间的会话构成了第三个会话结构。由于二人会话较多,内容也有些杂乱,现选取典型的三段来分析。

第一段是62回开篇,西门庆守着她在房内哭泣而引发的一段会话。

(西门庆见他胳膊瘦的银条儿相似,守在房内哭泣,衙门中隔日去走一走。)李瓶儿便道:

“我的哥,你还往衙门中去,只怕误了你公事。我不妨事,只吃下面流的亏,若得止住不流了,再把口里放开,吃下些饮食儿,就好了。你男子汉,常绊住你,在房中守着甚么?”

西门庆哭道:“我的姐姐,我见你不好,心中舍不的你。”

李瓶儿道:“好傻子,只不死,死将来,你拦的住那些!”[6]777

这段会话中,面对病危的李瓶儿,西门庆满是不舍,一心守着她,关怀倍至。

而李瓶儿也处处为丈夫着想,怕耽误了他的公事,足见其深情和醇厚。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

(李瓶儿一闭上眼,就有花子虚在眼前纠缠。)

西门庆道:“此是你神弱了,只把心放正着,需要疑影他。管情请了他,替你把这那崇遣遣,再服他些药儿,管情你就好了。”

李瓶儿道:“我的哥哥,奴已是得了这个拙病,那里好甚么。若好,只除非再与两世人是的。

奴今日无人处,和你说些话儿:奴指望在你身边团圆几年,死了也是做夫妻一场。谁知到了二十七岁,先把冤家死了,奴又没造化,这般不得命,抛闪了你去了。若得再和你相逢,只除非在鬼门关上罢了。”

(说着,一把手拉着西门庆,两眼落泪,哽咽再哭不出声来。)(那西门庆亦悲恸不胜)哭道:

“我的姐姐,你有甚话,只顾说。”(此时,琴童来问西门庆明日去不去衙门,西门庆说明日不去。)

李瓶儿道:“我的哥哥,你依我,还往衙门去,休要误了你公事要紧。我知道几时死,还早哩。”

西门庆道:“我在家守你两日儿,其心安忍。你把心放开来,不要只管多虑了。刚才他花大舅和我说,教我早与你看下寿木,冲你冲,管情你就好了。”

李瓶儿点点头便道:“也罢。你休要信着人,使那憨钱,将就使十来两银子,买副熟料材儿,把我埋在先头大娘坟旁,只休把我烧化了,就是夫妻之情。早晚我抢些浆水,也方便些。你偌多人口,往后还要过日子哩。”

(这西门庆不听罢了,听了如刀剜肝胆,剑挫身心相似)哭道:

“我的姐姐,你说的是那里话!我西门庆就穷死了,可不肯亏负了你。”[6]783-784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2)

戴敦邦绘·西门庆

上面对话中,西门庆的语言在内容上主要是宽慰李瓶儿,说自己请潘道士来为她做法、再服些药,

为她准备寿木冲一冲,“管情你就好了”;更表态说“我西门庆就穷死了,可不肯亏负了你”。

这表现了他对李瓶儿的深情和呵护。西门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让陈经济和下人贲四去找好板,最后花了320两买了尚举人家的一副上好的桃花洞。

连应伯爵看了都只顾喝彩不已,说道:“原说是姻缘板,大抵一物,必有一主,嫂子嫁哥一场,今日情受这副板材,勾了。”[6]785

回头当李瓶儿问西门庆花了多少钱时,他却说“没多,只给了百十两来银子”[6]787。西门庆的真心表露无遗。

相应地,李瓶儿的语言也表现了她对丈夫西门庆的痴爱、深情与不舍,对于西门庆家事、公事的深切关心。

这既源于她的真心,也掺杂了她想给丈夫留下美好印象的心思。

当李瓶儿觉察到自己大限将至,她满是不舍,拉着西门庆的手,哭着说道“若得再和你相逢,只除非在鬼门关上罢了”[6]783;

当得知西门庆衙门有事情,她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却从他的立场出发,催促西门庆去衙门办公;

得知西门庆要为她置办棺材冲喜时,她认为肯定会用上,提前备下到时候还省些功夫,又强调不要费太多钱,十来两银子足矣。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3)

戴敦邦绘·李瓶儿

还有一处是潘道士为李瓶儿祭本命星坛失败后,西门庆不顾道士“今晚官人却忌不可往病人房里去,恐祸及汝身”的劝诫,来李瓶儿房中看她而引发的一段会话。

(李瓶儿)听见西门庆进来,翻过身来便道:

“我的哥哥,你怎的就不进来了?”因问:“那道士点的灯怎么说?”

西门庆道:“你放心,灯上不妨事。”李瓶儿道:“我的哥哥,你还哄我哩!刚才那厮……发恨而去,明日便来拿我也。”

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我的姐姐,你把心来放正着,休要理他。我实指望和你相伴几日,谁知你又抛闪了我去了。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了,倒也没这等牵肠挂肚!”

那李瓶儿双手搂抱着西门庆脖子,呜呜咽咽悲哭,半日哭不出声,说道:

“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并头相守,谁知奴家今日死去也。趁奴不闭眼,我和你说几句话:你家事大,孤身无靠,又没帮手,凡事斟酌,休要那一冲性儿。

大娘等,你也少要亏了他的。他身上不方便,早晚替你生下个根绊儿,庶不散了你家事。

你又居着个官,今后也少要往那里去吃酒,早些来家,你家事要紧。

比不得有奴在,还早晚劝你。奴若死了,谁肯只顾的苦口说你?

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短幸,今世里与你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

李瓶儿又说:“迎春绣春之事……”西门庆道:“我的姐姐,你没的说!你死了,谁人敢分散你丫头?奶子也不打发他出去,都教他守你的灵。”

李瓶儿道:“甚么灵,回个神主子,过了五七儿烧了罢了。”

西门庆道:“我的姐姐,你不要管他。有我西门庆在一日,供养你一日。”

两个说话之间,李瓶儿催促道:“你睡去罢,这咱晚了。”

西门庆道:“我不睡了,在这屋里守你守儿。”

李瓶儿说道:“我死还早哩。这屋里秽恶,熏的你慌,他每服侍我不方便。”

(西门庆不得已,吩咐丫头;“仔细看守你娘。”)[6]791-792

上面这段对话中,李瓶儿主要询问了潘道士祭灯的结果,劝说西门庆要他凡事斟酌、关心家事、善待妻妾,少在外吃酒;

再次嘱咐安排仆人们;对自己的后事却十分看得开,“过了五七儿烧了罢了”;担心西门庆在自己屋里睡不好、身体吃不消,不让他守着。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4)

玉茗堂本

这些表明李瓶儿对人世的留恋、对身边仆人的牵挂,以及她对西门庆真挚的爱。

她牵挂西门庆,深切关心他的家事、官事和身心,处处为他着想。相应地,西门庆的语言也表现了他对李瓶儿的真心实意,他的勇敢和痴情。

首先,他不顾潘道士的劝诫,“宁可我死了也罢,须得厮守着,和他说句话儿”[6]791,这真是“西门庆自私盲目的一生中最感人的瞬间”[2]185。

其次,他善意地哄骗李瓶儿,说“灯上不妨事”,被拆穿之后,则是放声大哭,内心的不舍、悲伤和痛苦无以言表;

听到李瓶儿弥留之际还一直挂念自己,更是心恸不已,“疼杀我也,天杀我也”。

最后,当李瓶儿嘱咐身后之事时,他决然地让仆人都留府里守李瓶儿的灵,而且表白“有我西门庆在一日,供养你一日”,可谓是真情流露,这份痴心令人动容。

综上所述,李瓶儿和西门庆的会话揭示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虽为名义上的丈夫和第六房小妾,实则是心意相通的平等的亲密爱人。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对于李瓶儿而言,她嫁入西门家之后,得到了当时一个正常女人梦寐以求的一切。

衣食无忧自不必说。她不仅有了丈夫的疼爱,还有了可爱的儿子,在家中获得仅次于正室吴月娘的地位,于是她满足于已有的家庭感情生活,一心一意服侍西门庆。

对于西门庆而言,他爱李瓶儿,不仅因为她有貌(肤白貌美)、有财(带过来不计其数的财富),还为他生下长子官哥儿;

而且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她对于西门庆以诚相待,对其他妻妾宽厚忍让、谦和有礼,对仆人们慷慨善良,是个“好性儿有仁义的姐姐”。

值得一提的是,李瓶儿是西门庆一生中唯一如此用心对待的女人。

“这是西门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真挚的感情、平等的态度、尊敬的心理去对待一个女人。”[3]43

由此可见真情痴心的李瓶儿的特殊性以及其对一介流氓西门庆的改造与感化。

为了更好地展现李瓶儿和西门庆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设计这段文本时突出了对话结构的两个特点:

其一,在称谓词方面,李瓶儿称西门庆为“你”、“我的哥”、“我的哥哥”,西门庆称李瓶儿为““你”、我的姐姐”,

这样亲密、平等的称呼直观地反映了两人之间平等亲密的情人关系,这也是和前面两组对话截然不同的地方。

其二,在话语数量上,远远超出前两组会话,二人的话语都很多,可以说是贯穿李瓶儿离世前的这段时间,这表明了二人感情的深厚——李瓶儿对于西门庆满是牵挂和不舍、西门庆对于李瓶儿纯是痴心和守护。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5)

曾庆雨 著

五、李瓶儿和外人的会话结构

李瓶儿去世之前,除了与家中的仆人、众妻妾、丈夫有过交流,也和两个外人——花大舅、王姑子有过对话。

这一组对话构成了她死前的第四组会话结构。

花大舅即花子由,是被她气死的前夫花子虚的连房兄弟,在西门庆娶了她之后偶有往来,被算作了她半个娘家人。

他在被告知李瓶儿病重之后,赶来探望:

(西门庆陪花大舅进来看问,见李瓶儿睡在炕上不言语。)

花子由道:“我不知道,昨日听见这边大官儿去说,才晓的。明天,你嫂子来看你。”那李瓶儿只说了一声:“多有起动。”(就把面朝里去了。)[6]781

在这段话中,花子由看到病得不成样子、闷不做声的李瓶儿,一开口就为自己探望得迟找借口,对于李瓶儿的疾病没有丝毫的关心和慰问。

就像走个过场一般,来回复西门府的通知,毫无情感的波澜。

而且昨日得知情况、次日才来看望,说明花子由对李瓶儿的事情不上心,要真是关切,得知消息之后就马上赶过来探望了。

还说“明天,你嫂子来看你”,这就牵扯出花大嫂和李瓶儿的关系更是很一般了。

对花子由而言,或许是因为男女有别要避嫌,而且李瓶儿得的又是妇科疾病,他作为一名男性、曾经的“大伯哥”,这种事情也不好当面聊太多,所以就呈现出这样简洁的沟通。

相应地,李瓶儿的答话更是简洁、客套得很,就四个字“多有起动”。说完之后,直接转身朝里了。

由此可见,李瓶儿对花子由及其一家也没有什么感情,他们的交情确实很浅。

因此,上面一段对话揭示出李瓶儿和花大舅(一家)疏远、生分的关系。

这从他们交流的话语数量、生硬冷淡的语气可以寻得端倪。

究其原因,一来是没有血缘关系,只曾经有疏远的姻亲关系,并不亲近。

二来,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来往,情谊日渐就淡了下来。

在李瓶儿心中,王姑子要比花大舅重要得多。

李瓶儿死之前和王姑子有两段会话,涉及身后事和宗教信仰,值得仔细推敲。现选取典型的两段进行分析。

第一段是王姑子带礼物来见她时两人发生的会话。

(次日,只见观音庵王姑子,跨着一盒儿粳米,二十块大乳饼,一小盒儿十香瓜茄来看。李瓶儿见他来,连忙教迎春扶起来坐的。)

王姑子道了问讯,李瓶儿道:“请他坐下——王师父,你自印经时去了,影边儿通不见你。我恁不好,你就不来看我看儿。”

王姑子道:“我的奶奶,我通不知你不好。昨日他大娘,使了大官儿到庵里,我才晓得。

又说印经来,你不知道,我和薛姑子老淫妇合了一场好气。与你老人家印了一场经,只替他赶了网儿,背地里和印经家打了一两银子夹帐,我通没见一个钱。

你老人家作福,这老淫妇到明日堕阿鼻地狱!为他气的我不好了,把大娘的寿日都误了,没曾来。”李瓶儿道:“他各人作业,随他罢,你休与他争执了。”

……王姑子道:“我说不知他六娘不好,没甚么,这盒粳米,和些十香瓜、几块乳饼,与你老人家吃粥。大娘才教小玉姐,领我来看你老人家。”

(小玉打开盒儿,与李瓶儿看了。)说道:“多谢你费心。”

王姑子道:“迎春姐,你把这乳饼蒸两块儿来,我亲看你娘吃些粥。”(那迎春一面收下去了。)

李瓶儿吩咐迎春:“摆茶来与王师父吃。”王姑子道:“我刚才后面大娘屋里吃了茶。煎些粥米,我看你吃些粥儿。”[6]779-780

上面对话中,李瓶儿的话语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首先她嗔怪王姑子迟迟不来探望病重的自己,

其次劝解王姑子不要和薛姑子争执,再者说起王姑子耽误吴月娘寿日的事情,最后对王姑子携带礼物来看自己表示感谢并招待她。

这表现出了李瓶儿对于王姑子的重视以及她宽厚的秉性。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6)

王汝梅 校注

值得一提的是,李瓶儿重视王姑子,不仅因为二人在官哥儿一事上的交集,更多的则是李瓶儿对王姑子身份——佛教尼姑的尊敬。

王姑子的话语涉及以下四点内容:

首先,面对李瓶儿的嗔怪,她以自己不知道消息为借口作答;

其次,趁机告了薛姑子一状,说她打夹帐;

再者对吴月娘的事情进行解释;

最后,介绍自己的礼物,请李瓶儿享用,还要看着她吃粥。

王姑子的话表现出了她近日和李瓶儿的联系不多、对同行薛姑子独享利益行为的气愤和厌恶,以及对李瓶儿的些许关心。

相比花大舅而言,王姑子和李瓶儿虽然没有什么姻亲关系,可是她的尼姑身份得到李瓶儿的重视,

并且二人的交往较密切,所以她们俩之间的关系要比花大舅和李瓶儿之间的关系亲近一些。

这些从作者的描述(携带礼物与否、交流氛围、会话人聊天兴致、招待礼仪)以及话语数量、说话语气等都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段是李瓶儿分发衣服首饰时的一段对话。

(李瓶儿教迎春点着灯,打开箱子,取出几件衣服首饰来,放在旁边。先叫过王姑子来,与了他五两一锭银子,一匹绸子)说道:“等我死后,你好歹请几位师父,与我诵《血盆经忏》。”

王姑子道:“我的奶奶,你多虑了。天可怜见,你只怕好了。”

李瓶儿道:“你只收着,不要对大娘说我与你银子,只说我与了你这匹绸子做经钱。”

王姑子道:“我理会了。”(于是把银子和绸子接过来了。)[6]785-786

这段对话中,李瓶儿主要强调了两点内容:

首先嘱咐王姑子在她死后为她组织法事,诵《血盆经忏》;其次给了王姑子丰厚的报酬,却希望她对外宣称经钱只有一匹绸子。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7)

台北故宫藏本影印本封面

原因有二:

其一,李瓶儿死前一直梦到花子虚,并为此深受困扰,都不敢一个人呆着。

此时的她对死去的世界充满恐惧,对之前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谋算花子虚财产、气死花子虚)深感悔恨。

她觉得自己的罪孽太多,“不知道要堕多少罪业哩”。

于是,想通过师父们念诵消灾受福的《血盆经忏》来为她减轻罪孽,让她在那个世界里少受些苦,不必待在血盆池中受罪。

其二,佛教讲究因果。

佛门子弟为施主诵经,相应地,施主对出家人进行布施和供奉,而且一定程度上供奉越多,表明施主的心越诚,可以得到的庇护越多。

李瓶儿让王姑子对吴月娘隐瞒自己丰厚的布施,是不想让吴月娘以及其他人知道自己在为过去的罪孽赎罪,被她们看轻,也不想分享这样的赎罪方法。

这表现出李瓶儿对死后解脱的期盼、对过去狠毒行为的悔恨,希望借助诵经可以在死后的世界里少受些罪。

她把王姑子看成自己灵魂得救的宗教索引。王姑子在言谈中安慰李瓶儿并且答应她的要求。

究其原因,王姑子作为一个职业尼姑,她忠厚、善良、虔诚的形象和名声在人前要予以保持;

其次李瓶儿是她的利益关系人,她对于李瓶儿是会用些心的。但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可以看出李瓶儿是依赖佛教的。

官哥早夭,薛姑子借《愣严经》、《解怨咒》和《陀罗经》缓解李瓶儿的悲恸,为她找到精神寄托。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7]]。所以李瓶儿也把自己赎罪的事情交付给王姑子。

但联系李瓶儿和西门庆的对话,不难发现,李瓶儿也信道教。佛教丧葬礼仪中讲究火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多生多世的业障。

而李瓶儿拜托西门庆“把我埋在先头大娘坟旁,只休把我烧化了,就是夫妻之情”,可见她是想要土葬来保存自己完整的躯体,有着明显的道教痕迹。又说“早晚我抢些浆水,也方便些”。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8)

《佛说盂兰盆经》

“抢浆水”的说法来自于佛教的《盂兰盆经》,认为人生前没有做好事,死后即入地狱中饿鬼囚徒之列受苦受难,每遇祭奠则饿鬼争食。

虽然这或多或少受到晚明三教合一历史现实的影响,但可以看出她的宗教信仰其实是混乱的,又或者说她根本没有什么信仰,只是拼命地抓住可以让自己心灵得以慰藉的一切理念、尝试让自己死后少受罪的一切方法。

她的恐惧不安、彷徨无助跃然纸上。仅这一点就具有极大的悲剧性。

就上面一组对话所揭示的李瓶儿和王姑子的关系而言:李瓶儿把王姑子看成自己苦难人生中灵魂得救的宗教索引,十分重视她、尊敬她;

王姑子把李瓶儿看成一个富裕的施主、有钱的客户,对李瓶儿有着出于切身利益的关心和耐心。

为了更好地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设计这段文本中,突出了会话结构两个特点:

首先,称谓词方面,李瓶儿喊王姑子为“王师父”,语气谦和温顺,王姑子喊李瓶儿为“你老人家”、“我的奶奶”、“他六娘”,由此可见,李瓶儿居于上位的同时也很尊敬王姑子。

其次,李瓶儿和王姑子的话语数量较多,远远超过同样身为外人的花大舅、甚至是其他妻妾和仆人。

由此可见,王姑子是对李瓶儿很重要的一个人。李瓶儿出于对自己灵魂得救的期盼而亲近王姑子,

王姑子出于对自己业务的关注而关心李瓶儿,他们关系的维系在于这种相互需要,这一点和李瓶儿与西门庆那种发自内心的真纯情感迥然有别。

六、四组会话结构形成的系统

上面四组会话,作为独立存在的会话结构,固然有其特定的含义。

但《金瓶梅》的作者在李瓶儿离世前让她进行这般人际关系的梳理和会话,显然主要是为了让这四组会话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互为参照、相互比较,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会话系统,形成六种对立关系:

A李瓶儿/仆人们和李瓶儿/其他妻妾

B李瓶儿/仆人们和李瓶儿/西门庆

C李瓶儿/仆人们和李瓶儿/外人

D李瓶儿/其他妻妾和李瓶儿/西门庆

E李瓶儿/其他妻妾和李瓶儿/外人

F李瓶儿/西门庆和李瓶儿/外人

很显然,这六组关系相互依存,而且凭借其同一性形成互补关系。这些同一性包括:

时间:李瓶儿离世之前

空间:西门大宅 李瓶儿房内

人物:和李瓶儿有关联的人物

事件:交际

这些同一性共同成为六组会话关系相互比较的情境,即比较的基础和前提。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19)

《金瓶梅词话》影印本

基于同一性上的比较,当然还要凭借差异性体现关系,这些差异性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交流时长、话语数量、会话双方地位、称呼词的运用、蕴含的情感……

基于同一性形成的互补关系与差异性形成的对立关系,都可以作为符号的能指或能指符号而存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一种表义形式。

《金瓶梅》的作者正是运用对立互补两种关系的结合,指示最终的所指:李瓶儿和四组人物人际关系的差异和本质。

这四组人物之中,和李瓶儿关系最亲密的是西门庆,或者可以说她有且只有西门庆这一个真心人。

按照她心中的亲疏关系,其他人可以排序为:王姑子、一众仆人、其他妻妾和花大舅。

李瓶儿把王姑子看成自己自己苦难人生中灵魂得救的宗教索引,王姑子把她看成自己的一个重要客户;她对于仆人们的跟随心怀感激,为她们谋取出路,但是一众仆人主要关心的是主子死后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下愚少情”;

她对于其他妻妾给予仁义之言,对于相似处境的吴月娘更是给予善意的忠告,但是妻妾们对她多是毫无怜惜、漠不关心,甚至在心里暗喜她的死,着急为稍后的争宠做盘算,可谓是“塑料姐妹情”;

花大舅被算作她的娘家人,因为收到西门宅的消息而赶来进行程式化的探望,可是他和李瓶儿根本没什么情谊可言,两人都不“走心”,所以花大舅可以说是她的“假娘家人”;

只有西门庆,她的知心情人,对她满是不舍和深情痴恋。

在她不可抗地、慢慢地向深渊滑落的过程中,虽然有一群人来探望她,可是没有一人真心同情她的不幸、分担她的痛苦和恐惧,每个人都在自私自利地为自己做打算。

就连她最爱的西门庆也局限于浅薄的性格,只知求医问药、陪伴安慰、诉说衷情,虽是从心灵上给予她一定的呵护和关爱,可却无法真正排解李瓶儿内心的不安。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20)

万历本

七、小结

通过分析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创设她与众人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情境,

旨在使不同的会话结构之间形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从而展示出李瓶儿和众人之间的深层关系、揭示和丰富李瓶儿的人物形象。

对于李瓶儿与众人的关系在第六部分已做总结,在此不予赘述。此外,这些会话展现出了一个丰富复杂的李瓶儿形象。

李瓶儿是善良醇厚的,她为仆人们留下纪念品、安排出路,给予其他妻妾仁义之言,处处叮嘱西门庆;

是聪慧隐忍的,不仅盛宠之际懂得分宠平衡后院,而且身死之际用心评估形势,有着“宁为瓦全”的智慧,维持表面平静的同时背地里悄悄给仇人潘金莲下绊子;

是悲惨孤独的,丧子之痛使她心如死灰,临终前虽和众人有所交集、并非形单影只,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排解她内心的不安与彷徨。

弥留之际,不仅生理上的病症让她难堪,而且心理上对人世的依恋、对死后世界的恐惧无力排解。

由此,她拼命地抓住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的一切理念、尝试让自己死后少受罪的一切方法。

严格意义上来讲,李瓶儿虽然不是个悲剧人物,但是她死前的这一段叙事具有极大的悲剧性。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21)

绘画·西门庆的妻妾

(张炬李瓶儿死前的会话结构分析)(22)

参考文献:

[[1]]吴敢.金瓶梅研究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曾庆雨.云霞满纸情与性——读《金瓶》说女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

[[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23.

[[5]]王德福.宝玉挨打后的会话结构分析[J].红楼梦学刊,2010(1).

[[6]](明)兰陵笑笑生著,陶慕宁校注.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7]][德]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文章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转发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