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家好我是山东大阿彬!

大汶口遗址,1959年首次挖掘,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墓群,房址,文物,还有石斧,石铲,骨器等。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1)

大汶口镇南门前,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大石桥,蜿蜒横穿汶水。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建于隆庆年间(1567——1572),是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雍正八年(1730),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捐资进行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2)

大石桥自北向南并非直线,行到汶水中间,折向东边,才依依不舍地向南而去, 桥面由四块条石并列而置,条石间固以铁件, 桥墩伸出桥面,形成分水尖。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3)

大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盖因桥两侧各有一对龙头压在桥墩上, 龙头显然是新近加置的,少了人工雕刻的痕迹, 北望大汶口镇南门,桥下绿波,桥上人流, 桥墩下多为岩石,以此为地基, 桥南绿树成阵,那里是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 汶水清澈,人们在此垂钓浣衣。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4)

汶水向东,大约是和黄河合流。这里的乡愁是绿色的,从未泛黄、枯萎, 大石桥西,汶水宽广,大石桥北,城墙巍峨, 大石桥下,水溅浪花, 大石桥面,车辙印满桥面,留下时光的记忆, 大汶口古石桥,据史料记载:长570.95米,桥孔65个,由360块大型石条组成,大汶口镇有一座简陋的博物馆,介绍悠久而博大的大汶口文化。先民的头像上,是大汶口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文字,学者释为“日月山”图案,意为天地交泰。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5)

馆内陈列了石器、骨器,皆拙朴简约,用料却极为考究,石器皆用大理石、青灰石、灰岩等制成,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和勇气。当时的人们,用象牙梳理头发,用笄把头发挽起来,佩戴着,对研究人类起源以及古文化有的深远的意义!!

感谢大家点赞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