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让红色修学旅游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旅游部门、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应制订鼓励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红色修学旅游的政策,使之成为年轻人提升自身学识和素养、培养高尚的精神和信仰的另一个人生课堂,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意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让红色修学旅游成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意义

旅游部门、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应制订鼓励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红色修学旅游的政策,使之成为年轻人提升自身学识和素养、培养高尚的精神和信仰的另一个人生课堂

修学旅游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旨、以一定的修学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旅游产品为载体、以个人的知识研修为目标、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的专项旅游项目。修学旅游是旅游项目中的古老品种,历史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其经典写照。

孔子以周游列国著称,他曾率领学生在艰难困顿中遍踏山川都邑,广求知识,丰富阅历,考察政风民情,宣传礼乐文化,历时14年之久,堪称世界修学旅游的先师和典范。

21世纪初以来,红色旅游正在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修学方式。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二十世纪世界最波澜壮阔的、对世界发展格局影响最大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人生和生命铸造了中国当今的辉煌,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精神遗产。正如2011年在韶山考察时说的那样,重温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深受教育。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要想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深切地体验时代的变化与人民的呼声,去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革命先辈们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在革命先辈对人生追求、对祖国命运担当的众多故事中去感悟。

因此,红色修学旅游应该成为年青一代的必修课。红色修学旅游可以加深青年一代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通过对中国近当代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场考察和研究,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当年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革命的实际情况,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从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中、从四分五裂的国家状态中、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昂首挺胸地走出来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历经沧桑和苦难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红色修学旅游可以抵砺年轻人的人生。在红色修学旅游的过程中,青年人通过接触大量的革命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了信仰,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自己的灵魂、洗涤自己的双眼、激荡自己的智慧、抵砺自己的意志,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红色修学旅游可以使自己的理想更“接地气”。通过对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地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了解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一直在引进西方各种理论和主义,但因为都没有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改造并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因为不“接地气”而难以在中国的大地上长成大树。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毛泽东才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才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自立。从而深切地认识到再好的理论、再好的理想,只有真正地“接了地气”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红色修学旅游可以增长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大部分都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良好,地理地貌独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整。通过红色修学旅游,在追寻红色历史的同时,还能够考察和研究各地独特的森林生态景观、地质构造景观,增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意识。与此同时,还能深入地了解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历史,增长知识。

红色修学旅游应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常态。建议旅游部门、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制订鼓励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红色修学旅游的政策,使之成为年轻人提升自身学识和素养、精神和信仰的另一个人生课堂。也使红色基因在新的形势下能够代代相传。

编辑:赖书香

扫一扫金羊网旅游吧微信,每天给你推送新鲜热辣旅游信息。我们一起旅游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