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

试院煎茶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遶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顾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1)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写宋代点茶方法,唐代是煮茶,宋代是点茶,和现代不一样,里面有点茶水烧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冲茶,蟹眼,鱼眼是形容水烧开时水泡,磨茶叶成粉末,点茶时茶水状态,用的工具等,里面提到定州花瓷。就是宋代瓷器五大名窑定窑瓷器。茶色为丹,似为红玉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色与茶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中,对与白瓷所相配的茶色做出了标准——“邢瓷白而茶色丹”,丹为红色,即茶汤为红色时当配白瓷为上。

根据我国饮茶习惯对茶的分类,茶汤为红应当是指红茶。而苏轼在诗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比喻”,将莹润透彻的丹红色茶汤比喻为“红玉”,既符合当时下的饮用红茶的习惯,同时符合宋人喜爱模仿唐代煎茶法,煎茶之法往往能够欣赏到清透的茶汤色泽,茶汤的质感也与玉类似。

茶水性软且流动,无形无状,苏轼用“定州花瓷”作为容器,同时也做为“雕琢”,“红玉”之器,用文学艺术手段展现出定州划花(印花)白瓷盛装丹红色茶汤,而茶色丹,盏色如银类雪的美感。

苏轼作为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在此诗句中使用“红玉”以及前面的“定州花瓷”等词眼,“定州花瓷”当指定窑划花或印花白瓷,“红玉”是苏轼对茶汤颜色与质感的绝佳描述比喻,其中精妙之处便在于“琢”字。“琢”,治玉也,而君子常以玉比德,玉对于文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含义,更是时常以玉来作为比喻,比喻带有美好气质的事物。苏轼以玉喻茶,并以“定州花瓷”琢之,是文学艺术上的美妙比喻,更是体现宋时文人对于茶事的推崇,以及饮茶在宋代文人生活圈中的重要地位。定窑瓷器很多都是刻花,划花,印花纹饰,用做茶盏,茶水是红色的,定瓷是白瓷,深红色的茶水和和白色定窑花瓷映衬一起,就形容成像雕刻的红玉一样。这里的红玉,本人认为是南红,是诗人比喻写法。因为苏东坡是四川人,应该了解这种红玉,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红玉也是相当名贵的,并不是现代有人说的红定,紫定。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2)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中的提到的李生,唐代人,李约,字存博,自号萧斋,官至兵部员外郎,后弃官终隐。“所居轩屏几案,必置古铜怪石,法书名画,皆历代所宝。坐间悉雅士,清谈终日,弹琴煮茗,心略不及尘事也”(辛文房《唐才子传》)。“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琴道、酒德、诗调皆高绝,一生不近粉黛。性喜接引人物,不好俗谈”(赵粼《因话录》)。“李君以至行雅操,著名当时,逍遥道枢,脱落荣利,识洞物表,神交古人,而风致之余,特精楷隶”(《萧斋记》)。李约“逍遥道枢”,雅好琴、诗、酒、茶,善画梅,精书法,好蓄古玩,一生未娶。所交皆雅士,常在一起品茗听琴,虽清谈终日,却不涉凡尘俗事。存诗一卷,乐谱一卷,《道德真经新注》四卷。

李约,“嗜茶,与陆羽、张又新论水品特详”(《唐才子传》)。李约于唐德宗时在浙西幕府任大理评事,与常居湖州的陆羽有过交往,曾在一起切磋茶艺,相较水品。唐宪宗时,也与新科状元、永嘉刺史张又新论水品。“曾奉使行至陕州硖石县东,爱渠水清流,旬日忘发”(《因话录》)。李约善于鉴泉品水,遇佳水则流连往返。“客至不限瓯数,竟日持茶器不倦”(《因话录》)。李约性喜接引人,客至则品茗论艺,竟日炙茶煎茗不辍。

温庭筠《采茶录》“辨”条记:“李约,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唐代茶多为饼茶,煎时先用缓火(文火)炙烤,然后捣碎碾末入汤而煎。煎汤须用活火(武火)。李约精于茶艺,活火煎汤之法,确为经验之谈。后来苏轼《汲江煎茶》诗有“活水还须活火煎”,《试院煎茶》诗有“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便是用李约活火煎茶的典故。李约精于茶道,善于鉴泉评水,候汤煎茶,对唐代煎茶道的规范和发展作出贡献。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3)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中提到的璐公就是北宋名相文颜博,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从“璐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来看,西蜀指五代十国时的西蜀国,煎茶方法还是唐代的煮茶,而宋代当时流行点茶,说明文颜博喜欢老的,旧的传统,通过这句话可以证明文颜博是当时政治的保守派,和王安石的改革派是对立的,苏东坡提到他,说明苏东坡很崇拜文颜博,苏东坡也是保守派,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北宋政治。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4)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中:分无玉碗捧娥眉中的娥眉指侍女,其实是谐音峨眉,既峨眉山的茶叶。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先生(姓王名翊), 择峨眉山雷洞坪山崖的洞穴作为修炼栖身之处,尤喜山林中的古茶,汲泉煮之。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大小寺庙及道观的道士与僧人都要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取名为“峨眉雪茗”。

唐代显庆年间(公元764年),李善著《昭明文化选注》载曰:“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岩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

宋代,峨眉山茶事活动遂成较大规模,量多质好。位于峨眉山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间的众多寺庙和道观,都种植茶园。地方政府专门划定山林让道士、僧人进行茶事生产。

明、清两代,峨眉山茶事活动发展更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及明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君独崇峨眉山,先后御赐茶园与万年寺、黑水寺、中峰寺、广福寺、伏虎寺、报国寺、大峨寺等。宋代峨眉山的茶叶是很出名的,苏东坡广结佛缘,和很多名僧都是朋友,自然常喝峨眉山的茶叶。他被贬,喝不到峨眉山的茶叶心里的不舒服从这首诗表现出来。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5)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6)

苏东坡感叹人生诗句(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赏析新论)(7)

注:图片中单柄茶盏是元代磁州窑,盏有流孔,中间画二道水位线,意寓满杯酒半杯茶。古时茶盏有单柄就特少,有流孔的就更特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