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作做成一门手艺来看待(汪燕宏作前阅读)

作前阅读,让习作更通达汪燕宏(浙江省特级教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把写作做成一门手艺来看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把写作做成一门手艺来看待(汪燕宏作前阅读)

把写作做成一门手艺来看待

作前阅读,让习作更通达

汪燕宏(浙江省特级教师)

“作前阅读”是指学生动笔前阅读与作文主题相关的材料,包括文章和书籍。“作前阅读”有别于阅读课中的阅读,阅读课的阅读是以感受作家思想情感为目的,指向读懂和品鉴作品;“作前阅读”则以表现自我思想和情感为目的,指向写作。“作前阅读”也不同于“作前指导”,“作前指导”偏重于选材、主题、布局等的讲授,学生习作难免“千篇一律”。“作前阅读”有指导的意味,但不露痕迹,教师无为而让学生有所为。这里的“为”主要包含:唤醒习作动机,积累文章题材,开启习作思路,指引语言材料的组织和运用。

一、唤醒动机

当前,学生完成教材作文“应需”成分居多。无论是单元作文还是考试作文,都要争取得高分,这是应外在之需,而非学生内在冲动和抒写渴望所驱使。习作前,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学生阅读后会产生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与习作主题相切合的体验,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捡拾和追寻,引发他们对作家语言的趋同,唤起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将调查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学生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苏枕书的《蓝印花布》等名篇后,对如何完成“民风民俗”不再感到陌生:原来,就是写写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食品、工艺品等。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原型,搜寻到了曾经的体验。于是写了家乡富有特色的“叫花童鸡”“冰糖葫芦”“中国旗袍”等,结合搜寻的资料和自己的了解,写得有声有色,篇篇各异。这就是“作前阅读”的功效,唤醒学生的习作动机。

唤醒,是“通达”的第一步。

二、积累题材

“作前阅读”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题材。给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其实是把作文主题具体化,让学生有空间可想,有题材可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作文要求为: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故事。如果不写故事,也可以写口语交际课上跟同学交流的内容,即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故事。

很多学生选择写有关动物的故事。但对于动物故事,他们知之甚少,更无从获得直接经验。于是,教师“功在课前”,除教材中的原有题材《救助小鸭子》图片新闻外,还收集了其他材料,并提出了相应的作文要求: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写一个故事,真实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题目自拟。“资料链接”可以帮助你完成习作。

烟台实施人工破冰救助斑海豹

受持续低温影响,渤海、黄海、山东海域沿岸出现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水结冰。烟台市东炮台景区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海豹湾出现大面积结冰,60多只斑海豹被困在凝固的冰湖中,生存受到威胁。烟台水上边防派出所出动官兵与景区工作人员紧急实施人工破冰,救助斑海豹。

(摘自《都市快报》2011.1.17)

【资料链接】(斑海豹体形、生活习性等特点的介绍:略)

阅读材料取自新闻事件,使习作空间延展到了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习作动机的激发,更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素材,丰富了习作内容。学生写出了《斑海豹,别怕》《救救斑海豹》《破冰行动》《冰海突围》等好文章。

三、开启思路

知道了写什么,“如何写”是“通达”的关键。“作前阅读”的功效在于“润物细无声”,教师无须直言“如何写”,只要在学生自主阅读中点拨,让学生对范文的谋篇布局有所领悟、汲取并尝试运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作文主题是: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你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如听音乐会、看花展、参观美术馆。

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艺术和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经历,我在课前搜集了徐悲鸿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等图片,配有相关的文字说明。作文课上,先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你最想向人们介绍这幅作品的哪一方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最深切的感悟,有对作品的直接刻画,有对作品意蕴的描绘,有作品背景的铺叙,有自我感受的抒写等。接着,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两到三方面把艺术作品写清楚,习作思路在阅读和讨论中逐步明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习作主题是“聆听声音”,除了教材要求的听音响写作文,教师还希望学生对声音有独特的理解,对声音的联想如彩霞般翻飞。教师出示了一段要求:声音不仅能用耳朵听,更能用心感受。所以,这次我们描写的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声音,也可以是你用心“听”到的声音。之后,请孩子们阅读日本宫城道熊《音的世界》、美国黑尔格《父亲的歌》等文章。作家把现实和幻想糅合在一起,用富有灵气和动感的语言引导孩子们,遐想自己正安静地伫立,用心聆听。学生们思路开启后,写出了《四处徘徊的风》《听夜》《听,海的声音》《呼噜声》等,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心灵在自由地飞翔。

四、指引语言

把现成的语言材料和自我语言进行组合、安排,是较强言语表现力的体现。习作前的阅读,无疑也是一场语言的洗礼。学生读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知道了介绍事物可以引用别人的话,还知道了引用他人的叙述,还需围绕主题加上自己的议论或感想。于是,很多学生在介绍家乡特产时,采用了“引用加议论”的手法,从侧面写出了物产的特色。如此这般,每次作前阅读,学生都会有语言及表现形式方面的积累和自我言语的重构,言语表现力获得了发展和提升。

汪曾祺这样回忆沈从文教创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时总要夹一大摞书。”

现代社会,教师不必找一大摞书来。但我们可以预先做好功课,上课时,把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选用,或是题材的拓宽,或是范文的学习,都会带给他们有效的帮助,使优者更佳,使一般者达到上乘。

潘新和教授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言语天才,他说:“我们的教育有义务引领每一个学生走上言语人生之路,追求言语的个性化发展,并最终达成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来源:公众号中小学写作教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