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生产队集市(生产队那个年代)

文:郑学良

衣食住行,顾名思义,指的是穿衣、吃饭、居住、行路,这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四种最基本需求和生活状态。今天就首先来谈谈生产队时期农村的衣着问题。

70年代生产队集市(生产队那个年代)(1)

衣食住行,虽说都是基本需求,但重要程度不一样。生存第一,人类的首要目标是生活下去,所以感觉“食”才应该是第一位,但现实的“衣食住行”中,“衣”却排在了第一位,初思有点不解,细想又觉很有道理,因为“衣”除了抵御风寒、为人们劳作获取食物提供基础外,还有“遮羞”的基本功能,“遮羞”也是区别于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基本标志之一,所以才会有古代那些理学家鼓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方面的注脚,过去生活困难年代,社会上有很多要饭的叫花子,但却没有一个赤身裸体的成人(精神病人除外)在户外闲逛,可见“衣”排名第一,是自有道理的。

生产队时代,农村人们的穿着可分为土布和洋布二大类,土布就是农村土法织成的布,洋布是工业化机器生产的化纤布。

小编刚有记忆和知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前期,土布在人们生活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土布离不开纺纱车和织布机,操作这些纺纱车和织布机大多是农村上了些年纪的老奶奶,很少见到有年轻妇女干这个的。当时整个生产队,大概有纺纱车五六台,小编奶奶家就有一台纺纱车,纺纱时不能坐凳子,要盘腿坐在地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每到晚上,我那小脚奶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左手拿起棉花条,右手摇动纺线车把手,纺线车便“吱呀吱呀”地飞快旋转起来,棉条就纺成了细细的棉线。至于织布机,全生产队只有一台,是队上一个叫贺奶奶的家才有,织布机占用地方较大,小时候也亲眼见过贺奶奶织布,她手脚并用,双脚踩住踏板,右手用力掰前面的挡板,织布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特别是双手轮换交替,把织布梭子从一头转到另一头,动作轻盈美妙,如同弹着一架古老的琴。可惜,那时我们只是六七岁左右的孩童,立不定也坐不住,也只看了一会热闹后,就一溜烟地和小伙伴们玩耍去了,没有完整地看过织布的全过程。

70年代生产队集市(生产队那个年代)(2)

织布机织成的布,好像应该是清一色的灰白土布,光这一种颜色也显得单调和不适用,所以当时还有配套的染坊,买来染料后,可将灰白土布染成黑色和青蓝色的布料,人们再将这种面料作成衣服,所以那个年代,蓝黑成了人们衣着的主基调和主色彩。

现在网上都说土布质地柔软、通透性好,但这跟小编小时候穿土布衣的感觉怎么不一样呢,记得小时候夏天我穿的是用土布制作的衬衣,衣料厚实不发热,容易出汗,一出汗,汗水就会粘附在身上,难道小时候我穿的是假的土布衣服吗?至于土布衣服经久耐用倒是真的,不容易磨烂,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些年,这一点很受当时社员们的喜爱。

小编印象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时,生产队社员家的纺纱车、织布机就基本不见了,是市场淘汰还是其它原因,这个就不太清楚了。但市面上还是有土布卖,人们有土布的需求时,就去集市上买。与之相对应的是,洋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提起那个时代的“衣”,就不得不提特殊年代的一种票证:布票,当时人们去百货商场、供销社买布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布票,那时社会上票证比较多,如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这些一般都只是城镇居民所享有的福利,而唯独布票,城镇居民、农民社员都有,布票也是特殊年代时期,农民社员为数不多的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那么,对此是点赞呢还是吐槽呢,你们自己去品。

70年代生产队集市(生产队那个年代)(3)

说实话,与粮票、肉票等票证比起来,布票印制是最精美的,花花绿绿非常好看,这也是因为“衣”本来就是养眼和美好的东西,所以票证也不能马虎。生产队时期,农村社员家庭的布票是一年分一次,我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年终决算后,父亲会从生产大队领回来全队的布票,然后每户社员来我家领布票,至于布票是按人口分呢还是按工分分呢,我那时小不管这些事,长大后一直到父亲去世也未曾问过他,欢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作补充。

生产队时期是生活艰苦、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大部分人们来说,在衣着方面也没有太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村,遮羞穿暖就足矣。事实上呢,这个最低的要求还是基本上能满足的。那时,衣衫褴褛的穿着有,但衣不蔽体还是比较少。就依冬天来说,我们那生产队自己种有棉花,棉衣棉裤都是用自产的棉花、请村里缝纫师傅缝制的,穿起来臃肿蓬松,当然,看起来似乎很保暖,但其实不尽然,棉衣裤当时又被称作“空心”棉衣(裤),关键是里面的内衣内裤,不像现在有绒毛内衣裤暖和紧身,那时都是土布内衣裤,穿在身上直挺挺的,不禁风,寒风经常从袖管、裤脚处钻到身上,全身发冷,人们就有时用草绳或布带把裤脚两端系紧,防止寒风钻入,虽不雅观,但却保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穿着上,人们还有句顺口溜,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经济条件差,不管是土布还是洋布做的衣服,穿旧了,人们舍不得丢,磨破了,缝补一下继续穿,要一直穿到破烂不堪为止。所以,会做针线活,是当时一个家庭主妇必备的技能,每到夜晚,主妇们便会拿出针线,左手指戴着顶针,除了纳鞋底,就是缝补全家人的衣服,补衣服的布料大多不是原来衣服的布料,而是随便找的布料,所以一件旧衣服,往往是补丁打补丁,而且补丁的颜色、样式都不一致,像是和尚穿的百纳衣,只是没有那么鲜艳亮丽罢了。

补衣服,如果打补丁的地方较大或技术要求高,还得请专门裁缝师傅来补,如大改小,这个好理解,还有续裤脚,一个人长大长高了,原来的裤子就短了,又舍不得丢,于是请来裁缝师傅在原来的裤脚处再续上一截,又继续可以穿几年,这是技术活,非得请专业师傅不可。那时,由于劳作的原因,膝盖、屁股、袖口处的衣裤磨损厉害,容易磨白、磨光、磨花,这几处地方打的补丁也最多,特别是屁股处,补丁撂补丁,看起来,好像我们上高中时的等高线地图。

生产队时期农村社员家庭孩子多,四五个属正常,七八个也不罕见,孩子多了,在穿着上又形成了一个奇观,那就是捡衣服穿,所谓捡衣服穿,不是到外面捡衣服,而是家中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直穿到不能穿和再下面没有弟妹穿为止。那时候,在穿着上,大家都挺羡慕当老大的,一两年至少有一二件新衣服穿吧,而当弟妹的,运气可能没那么好了,也许二三年都不能穿上新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70年代生产队集市(生产队那个年代)(4)

小编小时候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从小在乡野中长大,在泥地中滚,在溪沟中游,在穿着上并没有特别的讲究,二三岁的时候经常是光屁股,上小学前穿的是开裆裤,上小学后也是“衣来伸手”,父母给什么就穿什么,基本上没提出过特别的要求,唯有一次例外,那是上小学二年纪时,因为学习成绩好,被学校评为少先队员,戴上了红领巾,而红领巾是要与白衬衣搭配的,所以就央求母亲置一件白衬衣,可能是对我学习表现好的奖励吧,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专门给我制作了一件“的确良”白衬衣,“六一”儿童节搞活动,穿上这件白衬衣、系上红领巾后,心中那种美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然就成了班上和同村孩子们的羡慕对象。对于这件白衬衫,我视若珍宝,平时不轻易穿,生怕弄脏穿旧了,可这件白衬衫,又常被村中同龄的孩子所惦记,院子中有二三个家里条件比我差的发小,他们班级要搞游行等活动而又恰逢我没穿时,就央求他们的母亲来我家借我这件衣服,说实话,我是一百个不乐意,可又碍于经常在一起玩耍的面子,不得不借,可心里实在心疼。

下篇预告:生产队那个年代—衣食住行之“食”:一日三餐九碗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