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

前言:一手创造“元和中兴”大好局面的唐宪宗李纯突然暴毙,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他到底是死于何人之手?本文就从历史细节中带领大家寻找答案。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用现在的话说,他应该算是一个“双面人”。元和十二年以前,他节衣缩食、虚怀纳谏,颇有大唐的明君范儿。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1)

明君范儿

即位之初,大唐已经日薄西山,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荣光,藩镇割据也愈演愈烈,朝廷的命令甚至难以走出两京。就是这么个局面,李纯能够任用贤良、宵衣旰食,一举把那些刺儿头藩镇打得服服帖帖,朝廷的威望大增,一时真的有了中兴的希望。可是,元和十二年以后,李纯就把昏君的戏几乎都唱了一遍,简直判若两人。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四十三岁的唐宪宗李纯突然暴毙。关于他的死,一直以来,多数人都相信是宦官作乱,以至于皇帝都已经难以控制局面,宪宗最终死于宦官之手。果真如此吗?历史真相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当时的朝局矛盾重重,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且唐宪宗的死亡时间正好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各种巧合同时上演,哪能把所有责任都一股脑推到一群阉人头上呢?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2)

元和年间的藩镇

史书对此事讳莫如深,说明其中有重大玄机

在网络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字越少事越大”。意思是,现在的很多新闻,字数越少,其中不便于说出来的内容就越多,事情往往也就越大。这个规律虽然不具备普遍性,却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把它用在历史记载方面,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比如,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史书普遍是“躲躲藏藏”的态度,往往是一笔带过,至于死亡细节,更是惜字如金。比如,《旧唐书》是这么记载的:

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篡逆,史氏讳而不书。

意思是当时唐宪宗突然就暴毙了,大家都说是内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宦官)陈弘志犯上作乱,史书都避讳此事,不愿意多做描述。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3)

宦官形象

众所周知,《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对唐朝很多事情的描述都比较可信,而书中都把“讳而不书”的态度表明了出来,可见作者对此事也有很大的怀疑态度。

总之,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其实对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的说法并不是完全相信,只是苦于没有其他材料佐证,也只有听之任之。

《东观奏记》中的一个典故引用有重大玄机

唐宪宗死后五十多年,裴庭裕编成了《东观奏记》一书。一方面,裴庭裕是山西闻喜人,出自著名的裴氏,手里掌握着大量不为人知的资料;另一方面,《东观奏记》的史学参照价值非常高,后来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就大量引用了这本书里的资料。而且,此书成书之时,唐宪宗才死去五十多年,其资料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

宣宗追恨光陵商臣之酷,郭太后亦以此暴崩。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4)

唐宣宗

这句描述里面有几个人物和信息,为了表述明白,我在这里一一做一下说明。

其一,“宣宗”指的是唐宣宗李忱。虽然他前面经历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任皇帝,可他却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人的皇叔,至于他是如何取得皇位的,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就不再详述。

其二,“光陵”指的是唐穆宗李恒。为什么称之为“光陵”呢?是因为李恒驾崩之后葬在了“光陵”,因事情发生时唐穆宗已经作古,所以,以“光陵”代替他的名字。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5)

中兴名将郭子仪

其三,“郭太后”就是唐穆宗李恒的母亲,唐宪宗李纯的郭贵妃,此人背景深厚,是一代名将郭子仪的孙女。

其四,“商臣之酷”说的是一个成语典故,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要内容。这里面说的是一个春秋时期的事情,商臣就是楚穆王,他联合权臣发动政变,逼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所以,才有“商臣之酷”的说法。

那么,裴庭裕为什么会将唐宪宗的死与“商臣之酷”联系起来呢?我们来捋一捋。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6)

楚成王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儿子,他即位之前是受了很多苦难的,也因此对自己父亲的意外死亡耿耿于怀。于是,他就说出了上面的那些话,他认为自己父亲的死跟唐穆宗和郭太后有莫大的关系。引用商臣的典故,意思就是,唐穆宗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唐宪宗,与商臣的行为如出一辙,而郭太后在里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郭太后也因唐宣宗追究此事而最终“暴崩”。

小结一下,也就是说,唐宣宗认为他的哥哥唐穆宗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唐宪宗,郭太后是帮凶。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7)

皇帝的猜疑

很显然,唐宣宗的说法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一方面,唐宪宗死的时候,唐宣宗其实已经能够记清很多事情细节,他即使不算当事人,也算是“次当事人”;另一方面,此事事关重大,甚至涉及到郭太后的生死问题,唐宣宗李忱应该不至于信口开河,必然是掌握了关键证据,才置郭太后于死地。

当然,我们还得把事情放到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当中去,为什么唐穆宗会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下手?

李恒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李纯暴毙,真的是巧合?

在权力面前,一切亲情都显得苍白无力。纵观整个唐朝,自从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血腥的手段取得权位之后,这个王朝好像就受到了诅咒一般,骨肉相残的悲剧一直都没有中断过。亲情?在皇权面前,亲情是多么的奢侈。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8)

血腥的兵变

皇帝李纯与皇太子李恒之间的矛盾,还要从太子之位的更替说起。

起初,太子之位是长子李宁的,可惜,这个孩子短命,老早就夭折了。于是,太子的热门人选就落在了两个人的头上:次子李恽和三子李恒。

自古以来,“拥立之功”都是非常巨大的,无数人为了赌这个功劳搭上了身家性命,可大家仍然趋之若鹜,因为赌赢了,荣华富贵就唾手可得。于是,在李恽和李恒的周围都聚集了一大批的拥护者,他们私底下较劲,都想让自己的主子能够最终摘得胜利之果。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9)

唐穆宗(网图)

比如,崔群就把宝押在了李恒身上,他劝唐宪宗立李恒为太子,理由是李恒为“嫡子”,而李恽则出身低贱。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是嫡子?皇后的儿子才是嫡子,而郭氏当时只是个贵妃,她的儿子怎么能称嫡呢?

在这场角力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缺席了——大宦官吐突承璀。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得罪了宰相,被贬了出去。等到他回到长安,李恒都已经当太子一年多了,可坏就坏在吐突承璀偏偏在唐宪宗面前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太子身边已经围了一大群宦官马屁精的时候,他知道,一切都晚了,他想去巴结太子,时机早就已经过去了。于是,吐突承璀转而把目光锁定在了李恽身上,于是,双方你来我去,相互倾轧,一直都没有消停。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10)

影视剧里的宦官

此时,太子李恒突然发现,自己一屁股坐在了火山口上,是个人都想咬他一口,所以,他的太子生涯是多么的如履薄冰,可想而知。

在漫长的角力过程中,终于还是有一件事点燃了整个火药桶。唐宪宗命韦绶为太子的侍读后,发生了一件事,《资治通鉴》是这么描述的:

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时以人间鄙说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与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纳之轨物,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

就是说,当唐穆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韦绶给他当侍读,平时除了讲课,会说一些外面的花边新闻给太子听,达到取悦太子的目的。后来,宪宗生病期间,太子去侍候御驾,说出了一些严绶的话语,令皇帝李纯十分不高兴,除了表现出对韦绶的厌恶之外,还表现出了对太子的极度失望。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11)

东宫的忧虑

这种事自然瞒不过吐突承璀,于是,这位红极一时的太宦官抓住机会,四处活动,试图一举把李恒拉下台,扶持李恽坐上太子之位。

这么一来,等于说就把矛盾推到了最高潮。一边,唐宪宗的身体不太好,且长期服用丹药,脾气暴躁,随时都可能举起屠刀;另一边,吐突承璀四处活动,想彻底把李恒拉下台。如果李恒再不出手,恐怕等不到他当上皇帝就会被取而代之,小命都难以保全。

巧合的是,唐宪宗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暴毙,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唐宪宗治国(正值壮年的唐宪宗为何突然暴毙)(12)

唐军影视形象

当然,杀死唐宪宗的事情自然不能由太子亲自动手,而是有宦官代劳,这倒是符合正常逻辑的。于是,梁守谦、马进谭、刘承偕、韦元索、王守澄等一大批宦官就参与了这场政变,杀死了李恽和吐突承璀,也解决了唐宪宗李纯。

所以,关于唐宪宗的死,这些宦官其实不过是“背锅侠”,真正的幕后黑手应该就是唐穆宗李恒和他的母亲郭太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