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为什么写付(傅姓付姓)

中华民族的姓氏,是同一血统群体的标志,是某一族群区别于其它族群的徽记,体现了祖先和家族的尊严,具有神圣而崇高的意义,所以自殷商周三代以来数千年间姓氏为各族群所尊崇将姓氏写错,会被同族斥为不肖子孙,被认为是弃宗别姓严肃认真书写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今某些姓氏在书写上出现了严重的混乱,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烦恼给思想和精神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比如当今中国大姓之一的“傅”被错写为“付”,就是典型为了拨乱反正,规范使用姓氏用字,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对傅姓和“付姓”进行了探讨和考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傅姓为什么写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傅姓为什么写付(傅姓付姓)

傅姓为什么写付

中华民族的姓氏,是同一血统群体的标志,是某一族群区别于其它族群的徽记,体现了祖先和家族的尊严,具有神圣而崇高的意义,所以自殷商周三代以来数千年间姓氏为各族群所尊崇。将姓氏写错,会被同族斥为不肖子孙,被认为是弃宗别姓。严肃认真书写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今某些姓氏在书写上出现了严重的混乱,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烦恼。给思想和精神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比如当今中国大姓之一的“傅”被错写为“付”,就是典型。为了拨乱反正,规范使用姓氏用字,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笔者对傅姓和“付姓”进行了探讨和考辨。

傅姓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大姓之一,开姓始祖是商武丁时期的中兴贤相傅说。自傅说以降,信史记载傅姓受姓历史已有近三千三百年⑴。

傅,《说文解字》的释义是“傅,相也。从人,尃声。”即师傅的意思。傅氏的姓源可谓古老悠久。《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亦作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⑵这是傅氏受姓的由来。据《国语·周语上·内史过论神》记载,春秋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有丹朱之神降于莘,“王使太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三国吴人韦昭注云:“傅氏,狸姓也,在周为傅氏。”⑶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记载:“由此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狸氏、傅氏。”其文注云:“按《周语》,丹朱之后狸姓。”⑷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记载:“傅氏出姬姓,黄帝裔孙大繇封于傅邑,因以为氏。”⑸宋邓名世在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中云:“尧出于黄帝,丹朱出于尧,大繇出于丹朱,为狸姓。傅氏更虞、夏、商、周为族姓已久。”⑹综上所引,我们可以得出,先有傅邑、傅岩,然后有傅氏。傅说出自傅岩之傅姓,傅姓出自大繇之狸姓,狸姓出自尧帝之祁姓,祁姓出自黄帝之姬姓。当今傅氏是傅说之后,傅说是黄帝之裔大繇之后,从大繇算起至迟在公元前2070年前就有了傅姓,据当今著名姓氏学学者袁义达考证,从大繇至傅说再至如今,“傅姓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⑺。

历代典籍对“傅”姓的记载自远古一直延续至今。从《尚书》、《国语》、《春秋》到《幼学琼林》等史籍不下数十种,都有傅姓及傅姓人物的记载;从《广韵》到《辞源》、《辞海》,历代字、词典对“傅”字的释义,都有“姓”的义项;历代姓氏专着,从《世说新语·谱状部》、《元和姓纂》到《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无一不记载傅姓,而且大都注有“殷相傅说之后,筑于傅岩,因以为姓。”“傅”字作为姓氏用字,已是尽人皆知之事。

傅氏除了其源古老悠久外,其流——子孙后裔亦兴旺发达,显耀于世。傅氏的英杰人物,自商相傅说起,历代都有名人。周有傅瑕、傅傁;汉有傅宽、傅介子;唐有傅奕、傅仁均;宋有傅尧俞、傅察;明有傅友德、傅冠;清有傅以渐、傅宏烈等。《二十五史》载有列传的就有六十七人。近现代著名人物更多,有彭真(傅懋恭)、傅作义、傅秋涛、傅抱石等等,举不胜举,可谓历代朁缨相续,累世人材辈出,无愧于中国百家姓中鼎姓大族。

傅氏自傅说受姓以来,历近三千三百年,子孙枝繁叶茂,遍及海内外,人口已达七百万,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傅氏居全国一百大姓的第三十六位。

“付”不是姓氏用字,无源无流,并非古姓。今日“付”用作姓氏,是“傅”的俗写,是不规范的姓氏写法。

“付”,《说文解字》的释义是“付,予也。从寸,持物对人。寸者,手也。”即手持物体交给他人,支付的意思。“付”,作为所谓姓氏,明代以前的各种姓氏书籍,如春秋时左丘明《世本》、汉应劭《风俗通》、汉王符《潜夫论》、唐林宝《元和姓纂》(省称《姓纂》)、宋时《百家姓》、明初《千家姓》皆无载,始见于明嘉靖、万历时人凌迪知所编《万姓统谱》:“付,见《姓苑》。明,付吉,大成(今为大城)人,以通经领乡荐,永乐中擢监察御史。刚直有为,升为陕西按察司副使。”⑻很清楚,“付”作为姓,时间并不长,是一个中途冒出来的“姓氏”。

中国的每一姓氏都有姓源,都有开姓始祖。凌迪知所列“付姓”,本来没有说明此姓来源于何处,开姓始祖是谁,只是说“见姓苑”,《姓苑》有无“付姓”,下文再论,但与凌同时代的陈士元在编撰《姓觿》时却补注是“《姓纂》云,郑人史付之后。”⑼郑人史付是何许人物?古文献仅见于《荀子·宥坐》。其文引孔子的话说:“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⑽史付其人除了此文所载“子产诛邓析、史付”七字外,所有古籍都无只字记载,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有后裔。史付到底姓什么?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姓名习惯,“史付”似乎其人应该姓史名付,而决不是姓付名史。至于“付姓是史付之后”的说法,其子孙为什么舍弃“史”而姓“付”,则无史料佐证,不足为信。而且,《荀子·宥坐》记为“子产诛史付,”而《孔子家语·始诛》记载这一史事时,却记为“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藩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⑾这段话把“史付”记为“史何”。到底是“史付”还是“史何”,我们也姑且不论,反正此人不姓“付”是肯定的。可见“付姓”没有姓源。

付姓没有“源”,同时也没有“流”,即历史上没有发现“付姓”后代的踪迹。查遍《二十五史》,在所有人物传记中没有一个“付姓”人物的记载。至于《万姓统谱》和《姓觿》中所载,被当今有些姓氏专着,有些权威字、词典普遍引以为据的“付姓”人物例证“付吉”、《荀子·宥坐》中所载“付里乙”、《孔子家语·始诛》里所载“付乙”,说他们姓“付”,则是必须澄清的误载。

首先,我们来看“付”作为姓的第一个人物“付吉”,这是最先出现“付姓”的明人凌迪知所编的姓氏专着《万姓统谱》所引的例证。后人编着的一系列书籍关于“付”字作为姓氏时均援引此文。《辞海》1979年版、1989年版,均在“付”字条下注明“姓。明代有付吉。”《汉语大字典》,“付”字条下注明“姓。《万姓统谱·遇韵》:‘付,见《姓苑》。付吉,大成人……”⑿《中国姓氏大辞典》,在“付”字条下注明“姓。人物付吉,明时河北大城人……”⒀这里诸书所引“付吉”,似乎千真万确姓“付”了,可是“付吉”并不姓“付”,而是姓傅。河北《大城县志》载:“傅吉,大城县傅庄子村人,出身望族……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被任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升为按察司佥事,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擢为陕西按察司副使。”⒁河北大城县傅村《傅氏族谱》记载内容与县志记载完全相同,且明确记载傅吉之父名傅志能,明永乐初奉旨自清河县迁于大城县小流漂村,至今已繁衍数千人。现在,小流漂村傅吉的坟墓保存完好,墓碑上清楚书写的姓氏是“傅”,而不是“付”。从以上所引材料,《万姓统谱》所载“付”姓人物例证“付吉”,其名、籍贯、履历、官职都与“傅吉”相同,显然该书所引“付吉”实为“傅吉”之误。这是将“傅吉”误写为“付吉”的最早出处。正是由于凌氏《万姓统谱》的错误,以至后来的许多字、词典和姓氏专着都误将“付”字作为姓氏用字,将“付吉”作为“付姓”的唯一例证,误导了数百年,直至最近出版的大型辞书和姓氏专着,还在错误地用“付吉”作为“付”字姓义项的人物例证,真是误人不浅。最不应该的是,凌氏所撰《万姓统谱》卷九十五第三十七页“付”字条下列有“付吉”,而同书同卷的第二十五页,“傅”字条下竟赫然列着“傅吉,大成人,以通经领乡荐,永乐中擢监察御史。刚直有为,升为陕西按察司副使。”“傅吉”与“付吉”内容竟一字不差。想不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明万历年间工部员外郎凌迪知竟疏忽大意出了这个差错,害得后来直至当今的许多编着大家人云亦云,稽考不严,也跟着出错。

我们再看“付”作为姓的第二个人物例证“付乙”。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付”字条下注明“姓。春秋时鲁有付乙。《孔子家语·始诛》:‘管仲诛付乙。’《荀子·宥坐》作‘付里乙’。”⒂《汉语大词典》“付”字的人物例证没有引用“明有付吉”等字样,显然考虑到“付吉”其人有误,而改用“付乙”。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唯一在“付”字条人物例证中不用“付吉”而用“付乙”的权威字、词典。我们暂不论到底是齐有付乙,还是“鲁有付乙”,且看付乙是何许人物。查遍史籍,“付乙”其人也仅见于《孔子家语·始诛》:“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孔子家语·始诛》这段话与《荀子·宥坐》基本相同,但有五处不同:荀文中的“潘止”,孔文中变成了“藩正”;荀文中的“管叔”,孔文中变成了“管蔡”;荀文中的“付里乙”,孔文中变成了“付乙”;荀文中的“史付”,孔文中变成了“史何”;荀文中列举的古代七子:尹谐、潘止、管叔、华士、付里乙、邓析、史付,孔文中同样列举了七子,但名单只有六人,少了一个邓析。我们知道,《荀子》一书是战国时赵人荀况晚年居兰陵时所著,一直流传至今,可信度高;而今传《孔子家语》一书系三国魏时王肃所辑,史事多有舛谬,上文所引《孔子家语·始诛》“周公诛管蔡”,就是明显错误,而《荀子·宥坐》“周公诛管叔”,则正确无误⒃,因此学界早已将其疑为伪作。显然,《孔子家语·始诛》所载“付乙”其人系“付里乙”之误。

付里乙又是何许人?古籍中仅见于《荀子·宥坐》,我们已无法知道更多信息,只能从“管仲诛付里乙”中推测他可能是齐国人,因为付里乙是管仲相齐时所杀。不过后人对付里乙其人倒有一些研究,据袁义达编着的《中国姓氏大

辞典》所引清人张澍所撰《姓氏辨误》,张氏经过稽考,已将“付里”列为复姓,并且注明“付里乙,一作史附里,或作付乙,又作鲋里乙、符里。”⒄由此可见,《汉语大词典》在“付”字条下所引“付姓”人物例证“春秋时鲁有付乙”,又是一次未加考证的误引,同样是一次名家的大意之误。

“付姓”的姓源、人物例证之误已如上述,我们再来分析“付姓”的出处是否有错。《万姓统谱》把“付”列为姓,注明出处是“见《姓苑》”;《姓觿》注云:“《姓纂》云,郑人史付之后”;《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许多姓氏专着大都注明“见《元和姓纂》”。这里主要涉及古代两部姓氏专着《姓苑》和《元和姓纂》。首先,我们看《元和姓纂》中有无“付姓”。查近人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中原文“傅”姓条后接着是“树机”姓,可见古本《元和姓纂》并无“付姓”。我们现在见到的该书“傅”姓与“树机”姓之间列着的“付”姓条目,注明“岑补”,“郑人史付之后”注明“岑校,据《姓觿》七引”等字样,明确告诉我们“付姓”是近人岑仲勉在第四次校勘《元和姓纂》时据《姓觿》补入的。这进一步说明《元和姓纂》中本来没有“付姓”。其次,再看《姓苑》中有无“付姓”。《元和姓纂》中大量引用了南朝宋人何承天所撰《姓苑》的材料,设想当时《姓苑》中如果有“付姓”的话,林宝不会不把“付姓”列入《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古本中没有列入,则说明《姓苑》中没有“付姓”。《万姓统谱》所云“见《姓苑》”也是误引。同理,既然《元和姓纂》中没有“付姓”,《姓觿》何来的“《姓纂》云”?《姓觿》所引之误则不言自明了。至于《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所注“见《元和姓纂》”,其中所列“付姓”,是近人岑仲勉在1948年补入《元和姓纂四校记》的⒅。以上分析,说明“付姓”没有出处,所谓“见《姓苑》”、“《姓纂》云”都是误引。

经过上述考证和分析,将“付”误为姓的整个过程,已经清楚:在明代万历前所有姓氏专着中都没有“付姓”,直到明嘉靖、万历间浙江湖州人凌迪知在编撰《万姓统谱》时才将“付”作为姓列于其上。《万姓统谱》出现“付姓”后,被同时代湖广应城人陈士元所编《姓觿》收入,并且加上了“《姓纂》云郑人史付之后”等字样,这样“付姓”就有了姓源和例证,成了一个似乎完全真实的姓氏。到了近代,1948年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将《姓觿》中的误载“付,郑人史付之后”补入了《元和姓纂》。如此一来,由于《元和姓纂》在姓氏学方面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于是使人误解为“付姓”是《元和姓纂》的原始记载,而“付姓”确有其姓了。岑仲勉此举遗害匪浅,其补入的“付姓”被今人广泛征引。无独有偶,今人袁义达编着《中国姓氏大辞典》就在“付姓”条下注明“源出春秋时郑人史付之后,见《元和姓纂》。”由此可见,将“付”误为姓之始作俑者是明人凌迪知,谬种流布者是明人陈士元,遗误最甚者为近人岑仲勉。其它如《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者、著者,无一例外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终致三人成虎,讹而为真。唯有1915年起出版、1979年修改出版的《辞源》编者和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及其《姓氏考略》的编著者不失学者严谨,始终没有把“付”列为姓氏。近年出版的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宋福邦等主编的《故训汇纂》等“付”字条下都没有“姓”的义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中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新华字典》,从1953年初版至今虽多次修改出版,但始终没有把“付”作为姓氏,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综上所述,“付”自古至今不是姓,已经了然。现今出现的大量“付”姓,是“傅”姓的俗写,那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历史上如果除“付里乙”、“付乙”外还有“付某某”等人,则是有如“付吉”一样的误写、误载了。

中华姓氏是中华民族以血统继承关系为基础,体现只有一位开姓始祖的家族族群符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护卫祖先与家族尊严的表现。正确使用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其它文明的特征之一。我们应当严肃对待姓氏用字,纠正不规范使用和书写姓氏的错误做法。

中华民族书写姓氏历来都是很严肃的,没有人将自己的姓氏胡乱书写。傅姓人氏从始祖傅说以来,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历三千余年都把姓书写为“傅”,没有一人写成过“付”。上海图书馆所蔵的民国以前的全国二百八十余部傅氏谱牒,全部都是《傅氏族谱》或《傅氏家谱》,没有一部家谱将“傅”写成“付”的。这次傅氏大家族编修《中华傅氏通谱》,见到民国以前的族谱数量更多,但没有一部将“傅”写成“付”的。同时,当今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少时书写姓氏时都是写“傅”,从来没有写过“付”。可见傅氏宗亲对自己的姓“傅”,是十分尊崇和敬畏的。可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上大量的“傅”姓被写成“付”。更有甚者,一家人中父亲姓“傅”,儿女姓“付”,兄弟姐妹中有的姓“傅”,有的姓“付”,造成了严重的姓氏用字混乱,形成了“傅”、“付”并存的社会现象。这是极不严肃和不应该的事,给中华文明抹上了一丝污垢,给广大傅氏宗亲感情上造成了一定伤害。

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为何会出现此类为人诟病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种否古思潮和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脉络清晰、科学有序的中国姓氏代代相传的规则和传统,致使人们淡化了家族、姓氏观念,甚至有的人以西方人的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缺失,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换一个符号同样还是这个人,姓什么、把姓写成什么无关紧要”。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泛滥,社会上才出现了把姓氏任意简化、把姓氏任意书写的不正常现象。这是当今姓氏书写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是1977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试用的《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为了减少字数,将许多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姓氏用字的极大混乱。如该方案将“师傅”的“傅”,简化成“付”,被人们误解为“傅”已经简化成“付”,所以凡是写“傅”时一律改写为“付”了。虽然此方案试行不久即被废除,但其流毒却无法肃清,至今还有人认为“付”是“傅”的简化字,殊不知“傅”与“付”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使用毫无关系的两个字。这是姓氏书写不规范的社会原因。

三是国家权威出版物和姓氏专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所谓诠释,误导了人们。比如上述《辞海》、《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元和姓纂四校记》、《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等书籍上所载“付姓”,让人们误以为“付”是古姓,“傅”在古代就已简写,加剧了姓氏书写的混乱和不规范。这是姓氏书写不规范的文化传播原因。

四是人们以简代繁的心态和习惯,促使不规范的姓氏写法泛滥成灾。据有关部门在近年抽样调查的有关七个地区的七百二十九个姓氏“频度表”中,“付”姓人数竟列在第八十五位,这远比“傅”姓超前了二十一位;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傅”姓人口居一百大姓中第三十六位,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傅”姓人口在一百大姓中降到了第五十三位。很显然,傅姓中有大量的人口把姓改写成“付”,而被排除在傅姓之外,造成傅姓排位的急剧下降。这是造成不规范书写姓氏的又一重要原因。此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袁义达在其编着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付姓”条下注明“付,今已普遍成为傅姓之俗写。”⒆这种俗写如广大傅氏宗亲再不引起重视而加以纠正的话,则“傅”姓将来极有可能出现演变无序和世系传承断代,最终会演化成“付姓”,那就是傅氏大家族的悲哀了。

面对当前这种姓氏书写不规范的问题,纠正起来也并不难,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三条:

一是广大傅氏宗亲首先要提高认识,正确书写姓氏。一个姓氏的产生是以血统的继承为基础的,一个姓只有一位开姓始祖。一个人改掉自己原有的姓氏,采用另一个正在使用的姓氏,实际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血统,改认别姓的开姓祖,那是真正的忘祖忘宗的不肖子孙了。我们要从护卫祖先和家族尊严的高度来严肃对待姓氏,教育家人正确书写姓氏,还要强烈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纠正诠释错误和使用错误,只要大家强烈反映,一定会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二是恢复“傅”姓。由于姓名关系到个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不规范的“付”改为正确的“傅”,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办起来有一定麻烦,但这些麻烦不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认真去改,就一定能改过来。特别是未成年人,改起来很容易。当前不是有大量的傅氏宗亲已经改过来了么?

三是从现在起为下辈起名时,有关部门登记时,尤其是新生儿的出生证明、派出所的户口登记和全国人口普查时,一定要正确书写姓氏,并要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正确登记姓氏。各地傅氏宗支编纂族谱时一定要书写“傅氏族谱”或“傅氏家谱”。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能彻底纠正将“傅”写成“付”的错误,从而纯洁我们的姓氏用字。

“傅”与“付”本来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字,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姓氏用字混乱,这是我们傅氏家族极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们希望全国七百万傅氏宗亲都行动起来,努力纠正不规范的姓氏用字,严肃认真地正确书写自己的姓氏“傅”字,护卫祖先和家族的尊严。

注:

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商武丁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若以武丁即位时傅说年龄为三十岁推算,傅说的生年当在公元前1280年左右。(见宋镇豪、宫长为主编《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第113页,杨善群《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傅说》页下注①)

⑵《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59年5月版,第102页。

⑶《国语》卷一《周语上·内史过论神》,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9月版,第8页。韦注引自《墨子·所染三》,见湖南岳麓书社《诸子集成·墨子间诂》第111页。

⑷《潜夫论·志氏姓》,汉王符着,见《诸子集成》卷九,湖南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版,第223页。

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154页。

⑹《古今姓氏书辨证》,宋邓名世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卷三十,第449页。

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袁义达、邱家儒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99页。

⑻《万姓统谱》,明凌迪知撰,四川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付姓”见该书卷九十五,第37页。

⑼《姓觿》,明陈士元撰,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引文见该书卷七,第225页。

⑽《诸子集成》第三册《荀子集解》卷二十《宥坐第二十八》,战国赵人荀况着,湖南岳麓书社,1996年10月版,第379页。

⑾《孔子家语》卷一《始诛》,三国魏王肃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页。⑿《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徐中舒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13页。

⒀《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等编着,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215页“付”。

⒁《大城县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848页。

⒂《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78页。

⒃管叔和管蔡系周武王之弟,周公之兄。武王死,成王年少,周公摄政,管叔和管蔡作乱,周公东征,杀管叔而(流)放管蔡,事见《史记·管蔡世家》。《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5月版,第1565页。

⒄见本文注释⒀,第215页“付里”。

⒅《元和姓纂四校记》,岑仲勉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版,引文见该书卷八1211页“付”字条。

⒆见本文注释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