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十大经典完整版(津云日纪书中说尽情仇)

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曾吸引过无数听众。去年的今天,这位从艺六十多年的说书先生,在中日友好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几乎震动了全国人民,那位有着独特沙哑嗓音、亲切的老艺术家走了……

单田芳十大经典完整版(津云日纪书中说尽情仇)(1)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当今评书四大家”。1934年12月17日,他出生在曲艺世家。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进了东北工学院。1954年,他拜师学艺,取艺名“田芳”。1955年,21岁的单田芳被鞍山市曲艺团正式录用,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说的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09年时,单田芳被定为“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11年,他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从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开始,单田芳表演录制了包括《白眉大侠》 《三侠五义》在内的100多部、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他让评书飞入寻常百姓的耳朵,甚至令听书成为几代人的生活方式。

半个天津卫,回忆渊源深

评书大师单田芳跟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前采访,一谈到天津,老人家总是感慨万分。他总说:“我小时候学艺时,长辈们就告诉我,不管你多大的腕儿,不在天津演一演,不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你都不算数。因为天津人是真正的行家。”他还说过:“我出生在天津南市,所以也算半个天津卫吧。每次到天津演出,总是感觉像回家,这里的观众喜欢我、捧我,我也愿意给家乡的观众表演,而我这里有很多好朋友……”

单老评书在天津的火爆,离不开天津电台的推广。天津电台著名编辑、主持人佀邰曾说:“天津是评书的发祥地,有很多优秀的评书艺术家,但单老的评书在天津格外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台开始播出单老的评书,至今他的评书依然是天津听众的最爱。一部《白眉大侠》可以经年累月地欣赏,而且高峰时段,文艺广播、交通广播都有单老的作品。”谈到单老作品的普及,佀邰还介绍说:“单老很勤奋,录制的作品多,费用也不往高里收。我们的自办节目采编成本比较高,但单老的评书一集那时候才几块钱。所以经常有辽宁台的同行寄过来大量的卡带,都是单老的。后来他又率先开始市场化运作,更是受到听众认可,一直以来,单老的评书节目都有非常好的收听率,这从侧面反映了天津听众对他的热爱。”

单老先生曾在采访时说:“我喜欢来天津,这里的观众喜欢评书,记者也懂曲艺,这里是曲艺之乡。只要身体允许,我都会来。”2014年,单老在天津录制节目,对记者回忆自己的评书情缘:“我第一次登台是在1956年。那天演出后,我挣了4块2毛5分钱。在当时这笔钱可非同一般,我买了一斤肉、10个鸡蛋、一包烟,还剩下3块来钱。还有一次,我在鞍山体育场讲《隋唐演义》,讲到秦琼扔暗器时,我‘噗’的一声把假牙给吐出去了。观众赶紧帮我把牙给捡回来,我拿水冲冲又戴上继续说。可这个时候却下起大雨,但是没有退场的,就这么冒着雨听我讲完。讲评书能讲到这个份儿上,我这行是干对了!”

单田芳十大经典完整版(津云日纪书中说尽情仇)(2)

嗓音非天生,竟这样“磨炼”

单田芳的评书不仅内容好听,而且他还有一副特殊的嗓子。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曾评价说,“别看单田芳先生声音嘶哑,这种云遮月的嗓子还是很入耳的。他的长书说的不错,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事实上,单田芳最早并非嘶哑,而是尖嗓子,但一方面说评书没有专业学校,不讲究发声的方法,加上说书时间一长,把亮嗓子磨成了哑嗓子;另一方面,单田芳的嗓子里曾长过息肉,做过三次手术。

自传肺腑言,心系后继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评书最火的阶段,全国四百多家电台,都有“单田芳书场”,每天超过一亿听众。单田芳曾回忆,最火的时候,曾在北京电视台一口气录7套评书,“那阵儿北京台的工作人员老给我打电话‘单老师,咱们这节目收视率排进前五名了’、‘排进前三了’。”

单田芳生前表示,评书滑坡的原因是“演员不争气”。一方面,年轻评书演员都是各顾各,宛如一盘散沙;另一方面是评书演员的青黄不接,很少有年轻人想要来学讲评书,更多的是想当明星。

在单田芳出版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他写道:我要告诉“80后”“90后”的读者们,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夜成名,这是不可取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单田芳评书”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说,单先生是评书大家,他的作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知识和智慧,他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而鲜活,令人难忘。

单田芳十大经典完整版(津云日纪书中说尽情仇)(3)

单老先生去世后,直到去年11月16日,他的亲人还继续更新他的微博。有人说:“单老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

(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羽 综合 中国新闻网、每日新报、人民日报、文汇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