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1)

昨天在洛阳的时候,看到一个路标指示“仙城山风景区”距此9公里,用高德地图搜却没有此地,只有现光山。

今天从洛阳镇往现光山,地图指示23公里,提示乡道路窄小心驾驶,其实这是一条新铺装的沥青路,爽极了。往前,路标指有“仙城山”字样,拐上新盘山路,原来仙城山就是现光山,手机导航立马缩短了公里数,果然是9公里。看来,地图的更新已经跟不上道路的更新了。“基建狂魔”的称号真不是浪来虚的。

现光寺位于随州曾都府河镇境内的仙城山上,东临涢水之滨,西依大洪山,南面江汉平原,北靠随州古城,高远耸立,山林层峦叠嶂。现光寺原名相国寺,仔细品味这些山名寺名,觉得是因为混淆了随州本土乡音所致,当然还有年代久远的缘故。

时值初夏,现光山辽远的山巅上,巨大的风车在缓缓转动,植被葱茏如绿海。寺内,清扬的钟声响起,佛号声声,如缭绕的天籁,从绿海里飘逸,福佑人间。

突然想起了“暮钟偈”开头那句:“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仙城山现光寺始建于北周天和三年,即569年,因观世音菩萨化身隋文帝之女南阳公主于此出家修道而得名。因唐代诗人李白与太微宫使胡紫阳于此隐居修仙而广传。历经千余春秋递嬗,成为近代湖北佛教重镇,今日鄂北名刹。

今天5月3日,五一小长假期间,都不能出远门的缘故,所以来到此的游人香客不少。

在“流通处”免费领香三支,供佛后插在圆通殿前大香炉内。佛殿建筑颇新,三进殿堂,如境外所有名刹那样布局,虽不显巍峨壮观,但掩映在参天古木下,幽静肃雅。

仙城山上的风,敲着寺院的轩窗,变换了季节的苍茫;时光的弦,弹落初夏的清凉,涂抹了庙宇的红妆。凭栏闲坐回廊里憩息,良久,听钟磬阵阵,木鱼声声,佛音绕梁清风拂面,我心安然。

快晌午了,一个着袈裟的年长僧侣和我拉了几句家常,他说可以免费去斋堂用餐,妻说,还是去上点功德吧,吃着心里踏实。

十一点二十分,竹板响了,这是用餐的信号。我知道僧侣都是“过午不食”,吃了这顿午饭,他们晚饭就免了。

斋堂里,僧侣香客们按尊卑坐定,《供养偈》响起,这是饭前的必备的仪式。斋僧的义工端着饭菜轮番舀进面前的两只碗里。菜品不少,有七八样,都是时令菜蔬,虽是素品但油淋淋的,米饭、馍、芋头和稀饭是主食,还有水果。

年长的僧侣面前的“碗”是钵盂。轻缓幽远的梵唱声中,所有的人,“食无语”。

吃完吃净,我学着香客把碗里的油汤喝净了,还学着僧侣用开水涮碗喝了,真不知道肚子受不受得了。然后自己去刷碗。

用完餐以后是《结斋偈》。所有这一套仪式,是传统的丛林过堂的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还包括唱念“二时临斋仪”。这是为了帮助僧侣和香客提起正念,正意受食。

饭桌上贴有一段偈:“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提醒用斋的人,不可过度贪求饮食美味,应当时时将自己安住于禅悦法喜与自在宁静之中,以法为食。

饭后的《结斋偈》,其实就是藉由外在的唱诵形式,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植心中,若以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吃饭即是修行。

往年,我吃过好几个寺庙的素斋,本地的还有外地的,为好奇,也为体验僧侣们的修行。今天吃,似是有点心神合一了。上午现光寺那个年长的和尚对我说,“施主,你有慧根。”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2)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3)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4)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5)

仙岩洞里的摩崖石刻(仙城山上现光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