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式育儿有什么不利因素(疯狂鸡娃)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沉迷鸡娃,不能自拔”……如今,很多类似的育儿段子在网上流传甚广,乍看好笑,背后却是不少父母的压力和无奈。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早早准备“学区房”,为选小区绞尽脑汁;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辅导作业时更是斗智斗勇:或者为了孩子上个好幼儿园,不惜交上一大笔费用。
“望子成才”本无可厚非。但“育儿焦虑”,可能毫无意义。
竞争,从牙牙学语开始
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出色的教育履历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敲门砖,“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开始流行,逐渐成为父母的普遍心态。
书店里摆放的一些孕产育儿书籍。
所以,很多父母看着才3岁的娃,恨不得为孩子铺垫好、规划出此后30年的人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宋广文注意到,大众对教育的重视无法阻挡,孩子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家长之间的竞争、抢学区房、陪读、请家教,规划学业人生都力求最好。
人生的起跑线被不断前置,孩子尚在牙牙学语,智力开发、早教培训已经无孔不入,共同画出一张“成才”的大饼,“如果父母不努力,那么孩子就会落于人后”。
橘子妈有两个女儿,早早给3岁的大女儿报了游泳班,一来锻炼身体,二来学一种技能;小女儿一岁多,已经体验过种种不同的托育班。
“每星期我会在固定时间带孩子去上早教班,万一能发掘出点啥才能呢?”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因为身边还有家长会和两岁的孩子全程用英文对话,美其名曰“启蒙”。
沉迷“鸡娃” 不能自拔?
如果说报早教班之类还是常规操作的话,宋广文说,近几年家长们流行的“鸡娃”(给孩子打鸡血),则往往浸透着“不甘落后”的焦虑感:不断加码,让孩子不停学习、拼搏。
有文章科普过“鸡娃群”里的行话:比如“海淀六小强”,指人大附中等北京海淀区的6所名校;“上岸”,指孩子成功考入名校;“自鸡”,家长给自己打鸡血,倾其所有为孩子做榜样。
对照自身经历与成败得失,嗅觉敏锐的家长们感受到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中,某种微妙但迅速的变化,一个接一个加入“鸡娃”大军,疲于奔命但又精神抖擞。
焦虑的家长也习惯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化的指标作为衡量孩子发展成果的标准,比如考试分数、获奖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等。
曾有媒体发起一项调查——“培养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观点吗”,1816位微博用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访者不认同这一观点,16.5%的受访者认同,33.5%的受访者认为得看孩子情况。
看着各种你争我赶的育儿行为,橘子妈曾产生深深的焦虑感,“邻居的娃半岁就开始早教练习,还要给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报编程班,越听精神越紧张,总觉得我们不报班孩子肯定落后。”
资料图:图为育儿机器人吸引市民眼球。 周毅 摄
她努力控制自己不去“鸡娃”,尽可能给孩子一个舒适、快乐的童年,但也会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因为父母不努力,耽误了孩子,他长大后比不上别人,会不会怨恨我?”
父母过度期待的内化与投射
家长是好意,但孩子未必领情。焦虑情绪笼罩之下,育儿效果很容易适得其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琳琼遇到过一个典型例子:有个学生对学业、考试表现得非常焦虑,严重到要找心理老师求助。后来老师联系到其父母,才了解到其母从小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
“妈妈遗憾自己当年没有考上好大学,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杨琳琼发现,孩子一直在母亲的焦虑中向前,不停学习,因而被剥夺了很多与小伙伴交往、游戏的时间。
但是上了高中,孩子成绩渐渐落到后面,妈妈当然非常着急,依然催、管不停,甚至会坐在孩子身边督促,不过妈妈擅长的那一门功课,恰恰是孩子最糟糕的一门,效果并不好。
经过耐心疏导,妈妈慢慢接受“孩子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观点,有了反思和改变。但是孩子已经内化了妈妈对自己的要求,依然非常焦虑,对自己极度不满意,同时自责,经常被铺天盖地的负面情绪淹没。
杨琳琼并不否认很多父母的投入,“但他们忽视了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问题是,父母焦虑的言行举止,正侵蚀着孩子的成长空间。”
育儿焦虑,毫无意义
日前,“如何看待邓亚萍教练式育儿”登上热搜:了解到孩子喜欢打游戏,并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邓亚萍将电竞选手的职业道路和竞争残酷性摆出来,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此明确分析利弊和讲究作战方法,被称为“教练式育儿”。
有网友为这种育儿方式点赞。也有人思考:何种育儿方式才真正适合孩子?“育儿焦虑”,如何避免?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分析一些父母疯狂“鸡娃”的心理原因,也许是经历过人生中的不如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担心自己的生活水平、阶层失守,要求孩子达到某种成功来维持甚至超越。
或者是攀比心作祟,把自己的价值全部依附在孩子的学业成败上;又或者,只是盲从,先图个心理安慰。但细究起来,父母这些焦虑根源和孩子无关,都是自己的议题。
多元智能理论提到,构成智力者是语言表达、数学逻辑、自我认知等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成绩或智商,而是各种复杂的结构。
宋广文说,我们曾倾向于以分数来简单判定孩子的智力高低,将之与前途挂钩,但每个人的能力与智力存在差异,家庭中的积极因素会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却不意味着必然走向成功。
孩子的成长不是固定的化学反应,当必要条件到位就能带来某种可以量化的结果。世界之大,社会需要多种人才,父母未必能准确预判什么才是“成才”。
流水线式的育儿方法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杨琳琼说,育儿观体现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好的育儿方式没有一定之规,父母可以基于对孩子的了解来做选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也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父母在为孩子筹划未来甚至做选择时,也理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爱。(记者 上官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