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合照(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

文|刘大胜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

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合照(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1)

清德宗光绪皇帝画像

1898年5月底,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首先是恭亲王奕病重;第二,在这位老亲王临终前,极力建议两宫开缺了“误国害权”的翁同龢。光绪皇帝终于摆脱了年长叔父的束缚,抛弃保守、缓慢的改革思路。除了与身边的心腹商量外,光绪皇帝征询慈禧太后的意见。慈禧太后擅权、在意实质权力和满洲权势,不在意具体什么政策,也表示:“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苟可致富强者,儿可自为之,吾不自制也。”应该说,若无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绪皇帝不可能实施任何改革,也不可能贸然发动全面系统的体制改革。

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合照(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2)

有了慈禧太后的首肯,光绪皇帝在奕去世后的第十三天,发布《明定国是诏》,向中外宣布大清变法改革的决心,宣布建立京师大学堂,这份诏书成为整个维新变法的总纲领。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变法持续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整个变法伴随着诏旨的频繁发布、党争的再次兴起、派系的重新组合,时间很短但事情很多。

当天,光绪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指出当今各国之间交流增多,征选外交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省督抚要保荐一批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人才,交总理衙门,以备政府选用。两道圣旨宣誓的意味很浓,真正的实效并不大,与之前要求大小臣工体察朝廷、保举优秀人才、共赴艰困时局一脉相承。

第二天,光绪皇帝披览朝臣上奏的《请特设商务大臣及选派宗支游历各国折》时,发布一道上谕,命令各省督抚妥善筹备,联络商情,毋得虚应故事;宗人府查看保举的宗室人才,听候其他部门的选派。这份诏书在满洲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是有意改变祖制。此时整个八旗实在太保守,总担心年轻的皇帝无限制地选拔和任用同样年轻的汉人官员,改变“首崇满洲、满汉平等”的统治策略。实际上,选派宗室出洋考察,多少有些模仿日本岩仓使节团的味道,扩展见闻总是很好的事情,但在当年,出国可不是什么肥差。

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合照(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3)

第三天,光绪皇帝批阅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国是既定用人宜先谨保维新救时之才请特旨破格委任折》时,对保举的通达时务人才甚感满意。宣布三天后召见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同时命令湖南长宝盐法道黄遵宪、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送部引见,广东举人梁启超由总理衙门查看具奏。据康、梁后来记述,这个时候的很多奏折都是康有为及其门生弟子草拟的,包括这个保举自己的奏折。

很快的,光绪皇帝陆续接见了这些变法新锐。令人失望的是,康、梁面对皇帝的垂问,回答得并不好,整个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尴尬。大清朝用人一般是取其所长,所以康有为被任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获得专折奏事的特权,梁启超仅获得六品顶戴。这是康、梁文人性格和文人习气的必然结果,他们本来就不是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作为政治的边缘人,缺乏行政长才,只适合编书、译书、写书、著书,坐而论道尚可,无法起而行之,渴望得到政治垂青又无法步入决策核心,只能通过活动御史和其他理念相同的官员一起上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