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学生学做饭(中小学生要学煮饭)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看待小学生学做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看待小学生学做饭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学做饭好啊”“是该让孩子们做做饭了”“可别又让拍照、发视频,太累人”……对于让孩子学做饭这一话题,家长们普遍支持,但又对如何检验学习效果有些担忧。让孩子们学做饭有哪些好处?孩子能从煮饭课上学到点儿啥?5月11日、12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家长、老师及相关教育专家寻找答案。
学会做饭好处多 家长观念需转变
“都是儿子做的,三菜一汤,这个母亲节过得真暖心。”5月8日是母亲节,太原市民刘爱玲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13岁儿子做的“暖心餐”。“这下不用为以后的劳动课发愁了……”照片底下,点赞留言的一大片。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中,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烹饪与营养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针对烹饪,还提出了具体任务:比如一二年级要会择菜、洗菜等;三四年级学会蒸煮的方法;五六年级能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等;七至九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
“我从没教过孩子做饭,做什么、怎么做,他都是自己琢磨的。”刘爱玲笑着说,从小学五年级起,儿子就开始烤鸡翅、炒鸡蛋,现在都学会炖排骨了,“工作忙顾不上给孩子做饭时,儿子一个人在家也不用担心他的吃饭问题。有时候还能吃到儿子做的饭,我和他爸都特开心。”
“学做饭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还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詹文龄认为,愿意参加家务劳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两岁左右刚会说话时,你会发现他特别想干活,你扫地他就想扫地,你做饭他也想掺和,“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要捣乱,怕不安全,根本不敢让他到厨房,常常把孩子抱得远远的,使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天性没有被开发出来。”
对此,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省实验小学的吴老师也有同感。“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好好学习就够了,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搞定。”吴老师说,这其实是剥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学习煮饭真的很有必要,煮饭是照顾自我、经营家庭的重要劳动,家长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去体会参与包括煮饭在内的家务劳动的乐趣。”
煮饭走进学校 孩子们兴致特别高
山西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原市已经有部分中小学把煮饭带入课堂。山西通宝育杰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煮饭课,要求每个学期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做3道菜。煮饭课上,每个孩子还会戴厨师帽、穿围裙,看起来特别有仪式感。
在通宝育杰的煮饭课上,老师首先会通过PPT进行教学,告诉孩子们做一道菜需要几个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学校实操后还鼓励孩子们回家练习,给爸爸妈妈做顿饭;每学期学校还举行厨艺达人比赛,让孩子们通过比赛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煮饭课学的不仅仅是煮饭,还能认识食材、学会挑选食材、计算食材价格、合理搭配食材……里面学问可多了,孩子们特别爱上这个课。”詹文龄校长说,煮饭作为必修课在通宝育杰学校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做一桌子菜。
在通宝育杰,说起煮饭课,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兴致特别高。10岁的欢欢是通宝育杰四年级的学生,疫情期间,他给爸爸妈妈做过好几次饭。一次妈妈要晚点儿回家,欢欢让妈妈放心开会,并告诉妈妈:“多晚也不用担心,我在家给你和爸爸做好吃的!”
“孩子学会做饭后,特别愿意给家人做,这是孩子融入家庭的重要方式。”詹文龄校长说,鱼儿离不开水,孩子成长也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家务劳动就是“沃土”中的营养元素。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爱父母、爱家人做起,人生的这一价值需求得以实现,高贵和有尊严的“自我”也会被不断地呼唤出来。这样,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成为独立自主、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多种方式教育 不能让煮饭流于形式
山西省教科院教育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汪华英认为,学习煮饭能让学生随时将所学用于生活中,他们能学会观察、学会品尝,产生试一试的冲动,有利于与父母共建共享探究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健康亲子关系,丰富体验,拓展思维,树立科学程序意识。
“让孩子学会煮饭、爱上劳动非常有必要,但是若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变成作业,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家长李女士在支持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有些担心,因为孩子学校之前就曾留过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作业,大部分都需要家长配合“拍照留痕”。“比如,收拾书包,需家长拍照发群;洗碗擦地,需家长拍照发群……”她吐槽说,有时候为了“交作业”就不得不让孩子“摆拍”。“劳动教育成为每周一课时进入课程后,作业会不会也需家长协助‘拍照打卡’?”她希望未来劳动教育多些兴趣性的体验,“千万不要流于形式。”
学校如何开展煮饭课,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郑玉飞教授认为,要视学校的具体条件来具体对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烹饪”“美食厨房”等有特色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条件不太具备的学校,可以想各种办法让学生体会“煮饭”带来的美好体验,比如,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云厨房”等形式来满足“煮饭”实践的需求,还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渠道,通过“孩子 家长”“学校 家庭”“家庭 社会”等方式,通过示范、模仿、比赛来进行“煮饭教育”。
“煮饭是一项每人都应该会的必备技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煮饭进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实现‘全面育人’‘五育并举’的一个手段。”郑玉飞教授说,在劳动教育方面,家庭要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成长,通过提升学生家居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育人质量。
回归的劳动课引来一波回忆与期待
近期,“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学煮饭”冲上微博热搜,同时也勾起了70后、80后的“回忆杀”。在他们的记忆中,劳动课是捡柴、捡煤渣、织毛衣、扫操场……那么,属于00后、10后的劳动课又会是什么样?
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1—6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
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课范围很广,小到打扫卫生,大到凿石铺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70后说,“我们都认为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活一定要干得好、干得多。不怕苦不怕累才是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拔草割稻、挑肥浇地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初中高中那会儿经常到校办小农场,锄地、拔草、挑粪浇田。有时也到附近的生产队,帮忙割麦、砍油菜、拾稻穗。大学到校办农场载田、割稻、种棉花……做过的活太多了。”80后表示。
进入80年代后,劳动教育从关注体力劳动转向了兼顾脑体力劳动,劳动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构成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当时的课本上收录了不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技能。
知乎上一位80后回忆:“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候是有劳动课的,织毛衣就是这个课上学的,而且是有教材的。”
微博网友也纷纷回忆起自己的劳动课,除了钉小板凳、缝毛绒玩具、操场除草,甚至还有腌咸鸭蛋。也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确在劳动课上学会了炒鸡蛋等基本的生活技能。
不难看出,当时的劳动课注重实际的劳动技能,缝衣服、用工具、学习编织工艺品等,实用且富有乐趣。不过,随着劳动课在课程体系中逐渐式微,让位于“主课”,部分网友对劳动课的记忆就仅剩下了搞卫生。
时隔21年,劳动课回归。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3大类劳动教育内容与10个任务群。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安排不同学段内容。除了烹饪和农业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可不仅是煮饭种菜这么简单。
学校教做饭、修家电、种菜、养禽这些生活技能,一90后表示很羡慕,现在啥也不会。
在欢迎劳动课回归声中,不少网友也有顾虑: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好的,但谁来教?怎么教?浮于表面的劳动教育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学校还需进一步细化教学方案。”
“需要家长辅导吗?家长不会的咋整?以后看来要去报个少儿新东方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同时提出,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结合政策分析,家长的种种担忧可以先放下了。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佳
综合金羊网
图片由通宝育杰学校提供
来源: 山西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