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

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1)

1/ Marc Andreessen 经常会以下面这种方式发 Twitter :

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以TweetStorming的方式说)(2)

2/ 这种方式,现在有一个新名字叫做 “TweetStorming”,Twitter 投资人 Fred Wilson 最近也是这在 Twitter 上用 “TweetStorming” 的方式写了一段 (点这里)。他认为 TweetStorming 因其自身特点,从某种层面上讲,比 Tumblr、Blog 等“传统”博客平台更好。

3/ Fred Wilson 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来推进 Twitter 去推进 TweetStorming 的功能开发,来支持这种从 Marc Andreessen 扩散开来的 Twitter 用法。这一点有点类似之前 “ @ ”、“ # ” 、“ RT ” 等发自用户,继而成为 Twitter 的主流功能。

4/ Fred Wilson 指出 TweetStorming 非常特殊的一点是:它能提供一种作者实时 Po,读者实时读的体验 (如果发推的是 Ian McEwan,我愿意付费...)。同时,因为将观点切成小节,发布出来,所以任何想要针对你说的某一点进行讨论和评论的人,都可以在单条推文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5/ 阳仔说,这种方式,有点类似 Medium 上类似做批注的评论方式。

6/ 这种方式,相较常见的附在文章下面的评论,更加具体,也更有针对性。

7/ 我在两个月之前,才开始留意 Marc Andreessen 通过 TweetStorming 形式发布的推文,再之前,我会因为被刷屏,而直接掠过这类内容。

8/ 逆序读了两三个完整的 TweetStorming 之后,感觉这种方式对于那些经常会写 “Quick Thoughts on XXX” 的人,非常适用;对于那些对“即使的深度”有迫切需求的读者,这样的机制也会催生更多这样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讲,它的确比 tumblr 及博客做的更好。

9/ 如 Fred Wilson 所言,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快速搜集你每个观点和想法的意见,无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

10/ 但因为是快速的想法,因此,在讨论一件“大的议题”时,它呈现出的内容,相较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讲,逻辑、细节和详实的论据通常来讲都会有所欠缺。它是观点概括 (类似写文章的提纲) 非常有效的载体。

11/ 如果你打算将你的想法,最终写成完整的文章, TweetStorming 的方式会很好的帮你斧正观点或者充实论据。而对于某些“小或细节的议题”,TweetStorming 式的讨论是非常合适的。

12/ 同样,它也非常适合去抛出一个问题。“ 附上你所了解的信息 你的问题/观点” ,然后供大家去讨论。

13/ 而相较完整的文章,TweetStorming 对于作者来讲,更高效、更省时。对于 WWDC、Google I/O ,甚至世界杯某场比赛这种,都可以通过 TweetStorming 来分享自己“及时的深度”的观点。编号,也能跟正常的 Twitter 信息流做一个区分。

14/ 如果你是读者,如果你关注的人采用 TweetStorming 的方式创作,也是对你有益的。1. 通过信息流,你可以知道作者们是如何思考一件事情的。这种实时的信息流,比文章更能呈现作者最原始的逻辑。2. 你可以实时对所看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反驳、支持的进行论据补充。3. 快速知道某一个公众事件下,你关注人的想法。获知“及时的深度”内容,再也不用登上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在看文章了。

15/ 而 TweetStorming 跟同样可以打破字数限制的长微博,它的好处在于:1. 它并非把内容封装在一张图片里,你可以根据某一部分,做支持或者反驳。它依然是文字,因此 2. 搜索起来更为方便;3. 它更易传播。你可以很方便的复制某一部分你感兴趣的内容,传给你感兴趣的人。

16/ 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种形式如果流行起来,Twitter 信息流会不会很难看?Tweetstorm 是逆时间流的,你在 Timeline 里是从下往上读,非常不方便。

17/ 目前已有一个第三方的工具 Little Pork Chop来帮你发 TweetStorming 式的内容。而 Fred Wilson 也在推进 Twitter 自己开发这一功能。至于未来可能的呈现形式,这里有一个范例,在这里,时间轴是正的,不仅附有人、标签、还有一行小字,用于说明这段 TweetStorming 的主题。

18/ 如果Twitter 未来能将 TweetStorming 做成类似 “ List ” 的形式,我会愿意看,甚至,只要参与人数够多、话题够多,它相当于一个寄身于“Twitter”之中的文字且可实时互动版的小型 Quora 或者知乎。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立即下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