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处长吗(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一:一场经久不衰的“明月热”
《明朝那些事儿》在当年,乃至现在,都是明粉们不得不读的一本历史通俗读物。用幽默的方式去解读原本枯燥的历史,人们在笑声中,就不知不觉完成了对明代276年历史的广泛认知。
《明朝那些事儿》让一群群在历史和画册上的帝王将相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凡俗生活。在那里,朱元璋只不过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亲,一个迫不得已将一个个朋友慢慢的推远的普通人,而万历皇帝也摆脱了那个昏君的固有印象,只是一个聪明又可怜的少年天子······
一个个鲜活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物,在那个叫当年明月的作者下活了起来,阴谋,背叛,忠诚,情谊,在他的洞察人心的笔下活了起来。
酒香自然不怕巷子深,50万册400万册,乃至很多很多,书本不断刷新着新的出版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足够排到前二十名。
但是奇怪的是,书火人不火,倒也是中国文化圈的一个非常态。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究竟是谁?也有很多人,想和他好好聊聊。
在《明朝那些事儿》火热的时候,当年明月的真实身份也被网友查出来了,他原名为石悦,并不是人们所想是什么文化人行业,只是顺德一个小地方的海关公务员,平时也都是默默无闻,从来不被自己的上级,同事所关注,直到书出来之后,他们才“呀”的一声,十分惊讶。
根据当年明月的海关同事的采访,依然可见别人对他的一鸣惊人感到了震惊,
“真是没有想到,他就是当年明月!平时习惯独来独往,书不离手,思维独特,说话总让人莫名其妙。没想到,有这般能耐!”
然而面对他自己的时候,却并没有自己同事所表示的那般惊讶,倒是很有一段云淡风轻的态度。
他很坦诚的说自己是个异类,事实上,确实如此。身为公务员的他,与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公务员并不类似。
他并不喜欢在外应酬,惟一的爱好就是在家翻看史书,二十四史他早已经谙熟于心,熟读多遍了。据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看完《史记》看二十四史,看完正史看各种笔记杂文野史,是一个十足的历史迷。
不过,从小就对历史着迷的当年明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却是由父亲做主,填了法律专业。然而当问及为什么没有填报历史专业的时候,当年明月倒也直爽地说,怕以后不好找工作。
“我是一个被排斥的人,但是我不觉得孤独。因为我知道我懂得越来越多。”他十分坦诚。他的大学生活也是很平淡无奇,除了上课就是在自习室里看书,不喜出游,有的时候同学甚至都找不到他。然而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系统读明史,《明史》、《明通鉴》甚至是野史等,他也都手不释卷,顺手拿来就读。
在大学毕业之后,当年明月顺利的拿到了广东顺德海关缉私局的公务员工作,当时国考并没有现在这么激烈,但是脱颖而出的人照样是优秀无比。
公务员工作上的清闲,生活上的无压力,并没有改变当年明月的孤僻,他还是独来独往,只是有时会写写书,做一些思考来想想这个世界,想想那个在史书上的朝代,和那些随风而逝的故事。
“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开心,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当年明月显得很知足。
在2006年3月10日,他开始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篇,很有意思地给朱元璋编写了一份履历。
从一份履历开始,他进入了那个时代。每天三篇的更新量,让他在2006年那个“草根造神”的时代,成为了无数人追捧的对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学小网红。
也让我们在阅读之外,体会到了历史还可以这么读的茅塞顿开,从一份履历,到解密建文帝,再到对海瑞和张居正的分析,及至最后那场1644年的无可奈何,我们重新定义了明代,他重新定义了我们这群读者。
毫无疑问,酒香不怕巷子深,书的销量很好,但是在媒体的采访面前,他宁愿说很多书的内容,却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他更多地希望大众把精力放在他的书上,而不是他这个人。
“写作时的明月不是我,现实中的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人”。
他一直觉得晚上的当年明月和白天的石悦是两个人,他爱自己的双重身份,也不像很多人一样文章写出名了,就辞去工作,当一个专职作家。
除了自己父亲那老一辈人固有的正经工作的执念外,另外,他觉得写作是简单而纯粹的,不是因为金钱,不是因为名利,而仅仅是因为心底的那一点喜欢。
他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权谋,说帝王心术,说阴谋与背叛,但是他总还是有着一颗明月心,在如墨的历史里,他还是强调理想与良知,他说东林党,说“三杨”,说弘治盛世,怀念那个风雅的时代,风雅的江南才子,一如他的朴素的喜欢。
他一直是个骨子里的理想主义者,如果说一种英雄主义是经历了生活依旧热爱生活,那么它的理想主义就是看尽了黑暗依然心向光明。
《明朝那些事儿》在我这里,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一部光明的史书,它在故纸堆里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个关于良知和勇气的故事,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可我们宁愿相信是真的。
作家的事,官员的身份,造就了不一样的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熟读《明史》等一系列历史著作,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当年明月我想一定是个很聪明的人。在默默无名之时,默默充实自己,对于社交则淡然处之,在盛名鼎盛的时候,则低调处事,并不自矜自傲。如此行事,也不枉明代那一个个精彩至极的人物给他带过来的带有历史气息的宝贵财富。
有的人总说,官场是破坏文学的,并且举了很多江郎才尽的例子,好像公文繁牍就一定会磨灭人的文学天赋一样,但是在当年明月这里,便是很不一样了。
要不是有一个官员的身份,体悟了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又哪里会对几百年之前的官场产生如此心得呢?不在其位,不思其事,任何深刻的体悟,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当年明月讲权谋,比那些后世的书生史官好了太多,也精彩了几分。
而当年明月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向我们证明了,只凭喜欢是可以做成事情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都忘了自己当初究竟是热爱什么,找个工作,结婚,一切都奔着自己并不喜欢但是正确的道路上去了,而当年明月告诉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你喜欢的,就是正确的。
他当官,但是却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他写作的时候,他是纯粹而快乐的,他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少年时候的英雄梦想。他写书并不是为了赚钱,他开放网络阅读,只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他眼里的历史,并不是一心扑在实体收入上的商人。他从2006年第一次分享开始,便只是为了多一些人在汉唐风韵和清宫剧外,重新认识那个铁马铮铮,天子守国门的明代。
他曾经颇为动情的说道:
“历史这个东西太深奥了。我无论身处在多小的房间里,只要翻开书,就觉得是在看大海。书里记述了无数人的一辈子,一页纸翻过去,就能翻过无数人的一辈子。所以,即使我坐在很小的房间里,也不会觉得孤独。这种乐趣是很多人无法想像的。”
如果我们做事,不要考虑那么多,只是喜欢和一腔热血,我们会不会多一点纯粹的快乐?就像当年明月一样,在一个陌生的黑夜里,勇敢的记起心中那记永恒的白月光,对自己在做的工作,轻轻的唤一声:“这是我很喜欢的事物,真的,我很喜欢。”
文/枕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