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棉种有哪些(水川种棉史概略)

文/ 苏志文

二代棉种有哪些(水川种棉史概略)(1)

在白银区水川种植史上,解放后历经30年的棉花种植曾源源不断地为白银乃至甘肃棉纺工业做出了可喜的贡献。自1949年始到1978年止,总产量累计至9165607斤,期间有1 95237亩次水、旱、砂地为连作或间歇式种棉基地。虽然由于受技术、种子、土质、墒情、气象、病虫害、药物等诸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单产由年平均最高的55.4斤到最低的10斤之间徘徊不稳,但综其概况,作为当时兰州市(时兰州市管辖三县六区,皋兰为三区之首,而水川又属皋兰县纳税大乡)的棉花重点产区,无论从生产到加工,从交售到储运,还是从政治影响到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关心与重视。

新中国成立前,水川就有种棉习惯。但以旱种稀植为主,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称道。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抽水灌溉电气化,为多种棉和种好棉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一些连高扬程、多提级也难以达到或短期内不能达到的沟台岔面等地,一般采用轮换起老沙,换新沙的办法来蓄(雨)水保墒,种植棉花。即使久旱寡雨,只要能吊下棉苗,就是人担车拉驴驮也要从黄河一桶桶把水运到山里去点浇(穴灌)。而当雨季来临,为了防雹,社社队队都派专人上山设炮台打雹。有时采棉忙不过来,又面临霜冻,全公社的中小学师生往往拉去支援大军。一下雪,即便是大年初一,为了续墒也要到山里去扫雪积水。水川人民硬是凭着干社会主义的那股子政治热情把种棉的大事年年干好干彻底。难怪当年的种植面积曾长期领据皋兰县的百分之五十有余和全兰州市13455亩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九四九 笑开棉口

是年8月下旬,解放的春雷真正响彻在水川的上空,水川与兰州同时得到新生。“枣树发芽芽,呼啦种棉花”.种就是7350亩。十月金秋,正赶上共和国诞生,“白花花的银骨朵闪耀在沟沟岔岔,乐融融的采棉人奔忙在坡坡面而” (已故水川农民诗人顾泮斗诗句)。——总产234978斤的堆子不知有多大,可一摊到每亩地,亩产才31斤!有位采棉能手(妇女)随口道出了一句顺口溜: “一九四几,笑开棉口。喜迎解放,银(代棉)有金(幸福生活之谓)有”!

这一年,那么多的种棉人到底都想了些啥,至今谁也无法破译!

一九五二 新翻老历

是年春旱,水川区的父老乡亲们把先辈从皋兰北山引进的铺压砂田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技术翻了出来。他们种粮我们种棉,不信砂里不增产!果然新压的210亩砂田,产棉22050斤。亩产过百斤。且听当时流传甚广的一首《种棉歌》:“新砂田就像俊媳妇,棉丈夫爱得好幸福!两口儿相依没半年,一伙胖小子爬满树。”而老砂地的8249亩棉花,因天旱,每亩均收皮棉20斤左右。

一九五六 喜获丰收

7月13日下午,水川区强湾乡发生雹灾,打伤棉花300余亩。虽然受灾,但棉花和全区粮食一样大面积丰收。9385亩棉田里,一家伙崛起了644221斤的大雪山!是年打破了历史以来的纪录,亩均产皮棉39.9斤,比上年每亩增产6.9斤。其增产措施:①大抓水利建设,保证及时灌溉;②整地保墒;③适当密植;④增施肥料;⑤药剂拌种,防止害虫;⑥选种——棉花斯317304叫出了好名堂!

一九五七 条件具备

由于铺砂种棉较为可靠,全区一下子发展起万亩砂田。是年种砂地棉花27642亩。不过,种植业有所调整,增加了蔬菜面积(1956年400亩,1957年达到1534亩),况且头年秋旱少雨,墒情不好,给棉花生产带来了不利因素。面对困难,水川区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利用一切条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点浇点种,并发挥抽水机、水车等灌溉效能,进行技术培训,实行合理密植,大抓科学施肥,加之人夏后天公作美,更因1956年国家重视,区委亲自领导,推广优良品种,棉花又大面积丰收,并破历史纪录,“已完全具备种棉条件”。

一九六一 雹灾袭击

1960年5月8日,中共水川人民公社党委会组织慎重传达学习了一个报告:这就是中央财贸部《关于水川1959年棉花产量几次落实情况报告》。报告指出:“1959年棉花产量几次核实定为339637斤,平均单产33.29斤。未完成计划。”原因除“轻棉、重菜、重粮”外,莺鸽湾(该社棉花产量较多的一个大队)1959年所种1400亩棉田正在茂盛生长开始结蕾阶段,遭受了一次特大雹灾,致使936亩棉田不可救药,只好改种秋粮。1961年9月2日、14日两次,水川公社莺鸽湾、白茨滩和五柳、熙春、均安、顺安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秋田384亩,蔬菜2424亩。棉田呢?1016.17亩里棉桃成了烂疙瘩!

一九六四 洪灾袭击

是年7月14日,五柳大队遭受严重雹灾,山洪暴发,黄河上涨,毁坏棉花374亩,占播种面积100%,严重的108亩,受灾6成的167亩,99亩被山洪冲毁。7月22日至27日,暴雨连连,百洪归河,黄水猛涨,腊梅咀大队动员200多人抗洪救灾,筑坝护地,硬是拼死拼活保住了75亩岌岌可危的棉田。因为他们并未忘记,民国三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时村前那100多亩棉花全部被冲走的沉痛教训!

一九七二 有忧有喜

是年全社种植的6472亩棉花发生地老虎、蚜虫危害,6%浓度的20000斤“六六六”粉开始推广使用,加之4164斤乐果乳油的助力,完全取代了原先单用黄烟叶泡水治虫的做法,全社组织了三次大的防虫战役。全面进行了预防和防治,防治效果达90%-95%。

投入劳力5496人,喷粉器66架,喷雾器214架。三防中共投入劳力10213人次。

这年比上年增加285亩,单产达到41斤,比71年增产46.40-/0;总产263000多斤,比上年增加53%。其中:亩产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三个生产队,面积266亩。是年国家收购任务是210000斤,超额19%完成全年任务。

1月27日水川公社党委副书记安静康代表兰州市参加北京全国棉花生产会议时向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纪登奎等汇报了水川棉花生产情况。

一九七三 经验广传

3月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经济作物生产会议上,水川公社张庄二队介绍了题为《鼓足干劲学大寨,粮食棉花各丰收》的经验。受到各级领导和与会代表的热情欢迎和高度重视。同年老龙滩上的顾家善生产大队,和张庄一样都是种植棉花的先进单位,单产超百斤以上。

一九七八 棉花种罢

是年12月22日,水川公社召开第五次党代会。会议报告谈到棉花一项,言词恳挚而无奈:“棉花生产近几年由于低温,阴雨、病虫害等灾害,亩产逐年下降。1965年达到历史最高55.4斤,总产37万斤;1977年亩产17斤,总产9.6万斤”;1978年棉花亩产10斤。

待出版的《水川乡志》稿第四篇“经济志”第四节“棉花生产”称:“1978年,由于棉铃虫、地老虎、角斑病等的危害,特别是早春低温、晚秋阴雨较多,亩产只有10斤,是历史以来最低水平,成为倒贴性生产,社员都不愿种植。自此之后,水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调整了种植结构,再未计划安排种植棉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