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
首先讲述一下当时的地理状况。
中石器时代,最后一次全球性冰期的影响,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在广大的华南地区(包括整个珠江流水系在内),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程度虽然比不上北方地区,但由于大面积的大陆冰川的出现而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海水退到130~145米以下,大片大陆架出现。
这种地形虽然大大方便了古人类和伴生动物群的迁移和辐射,绳文人祖先大约从3.8万年至1.8万年前从亚洲大陆来到日本,这一时期,进入日本的老亚洲人分好几批。
看看这个地图,也解决的本人困扰多年的问题,就是为何阿伊努人有那么多南岛基因,毕竟几万年前就算渡海,也是东北亚过去容易,南岛人就那么精准的利用琉球列岛坐船进入日本?
也理解了为何说长江以前的出海口在琉球海底。
言归正传,此时华夏也有很多先民在挣扎求生,福建、广西甚至浙江都有万年以上的古人类遗迹,密密麻麻布满海边。在云南还发现了一万八千年的古人类壁画遗址。
众所周知,智人占领亚洲是分几波的,C系和D系被称之为老亚洲人,而N0族系被称之为新亚洲人。
但新亚洲人进入东亚的时候,在3万到4万年间,恰巧就是末次冰川时代,看看那地图上白皑皑一片,华夏先民在云贵的崇山峻岭里艰难求存,盘桓了许久。
其中有一支比较幸运,居住地比较靠海,他们可以顺着海岸北上,获得了先发优势,这就是O1系的古越族。
以前看百越分布图的时候,还觉得排列的好整齐,现在也明白,冰川过后,海平面上升,水涨人退,可不就是集中在海边嘛。
不过留在山中的先民也在苦练内功,为后世的爆发积蓄力量。
在广东英德考古出土1.4万年前稻作遗存,学界关于稻作文明起源于百越岭南地区的说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实证的支撑。专家认为,英德狮石山牛栏洞出土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是稻作文明的实证,可以认定为岭南稻作文明的一个发祥地。
约2万-1万年前,广西境内古人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距今1万-6000年前,当地古人逐步走出岩洞与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今广西地区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桂林父子岩遗址、大岩遗址、甑皮岩遗址距今7000-10000年。
这些是留在本地的先民,他们的基因以O2为主。
在现代汉族中,无论南北,无论哪个省份,O3系的后裔都占据了60%以上,只有广西讲平话的汉族,是O2系超过O3系。
中国方言图
从这上图可以感受出万年以前先民的生活对我们后世的影响。
关于华夏起源,有不少人反感非洲起源说,坚持华夏本源。
认为华夏就是30万年以来起源于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华夏现代型智人。
对此笔者保持中立,但O系爆发是从西南高原开始,总是没错的。
首先是O-F175,包括沿海支(初代百越是O1,后来O2也北上了。)都是它的后代,可以说如果以这个突变来看,基本所有东亚人都是一体的。
至于O-F175的下游支系2.4万年突变的O-M122就是通常意义上的O3,后来因为O1和O2合并,2015.4.24后被称之为O2,本文还是用O3表述。O3系在东亚甚至东南亚各民族中都占据60%以上的比例,南北汉族都是O3系,毫无疑问的扛把子。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N、O两系是非常紧密的堂兄弟,他们一起扛过了冰川时代,其中一支N系就是前文讲的绳文人,另外一支主流N系更是跟着O3一起北上,一起打天下,只不过这位堂哥的子孙后来没有O3子孙发展的好罢了。
O-M122突变时末次冰川期,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它的O2和N堂兄弟占据东南沿海,其他地方依然空茫一片。
根据地质学研究,距今1.8万年地球气温回升,植被茂盛,西南地区人口激增、冰川融化导致洪水频发、地震等次生灾害伴发,O3的先民开始强力外迁,形成人口外扩的推力中心。
但是此时因为冰川隔离,在不同山谷的先民,即便都是O3系,也都有了差异,那时候习俗相似,都还是打猎、采集为生,但语言已经产生统称为藏缅语系。
迁徙的路线有很多,有北上的,有南下的也有进入湘黔的,当然还有一部分走沿海,追随O2的步伐。
其中K就是NO黄色人种
到底谁先谁后,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述,但一般来说,新的沿海支比较早,毕竟海洋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
而北上沿着横断山脉北上的先民也不太晚,在1.5万年左右,一支先民就占据了云贵(估计是O-AM01822)。
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近1300年里,发生了一次降温事件,进入高纬度区(北亚、欧洲)、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人口和这里的原住民,遭到了灭顶之灾。
盘踞云贵一带的先民,出现了分歧,一支北上,一支南下。两支的后世子孙都很争气分别成为汉族和南岛的主要成分。
北上的先民一支沿着山脉北行,他们并没有在巴蜀平原一带留下太多痕迹,倒是在彝族、独龙族、景颇族里有着很强的印记。
他们的行径路线几乎跟红军长征的路线不谋而合,比较公认的是,先民并没有穿过四川盆地,而是从大凉山一直向北,沿着山一直往北,翻山越岭,很有可能是走草地、跨雪山。
为何会这样?
其实从彝族的神话古彝文写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汉语译文《真实的历史》,里面对史前的大洪水,有着一段叙述:要放九个海,把地全淹没,洪水漫天地,四方都遭淹……
世人一谈及大洪水,似乎总会想到大禹治水,事实上,用脚指头想一想,但凡有点历史的民族,谁没有经历过天灾,而水灾无疑是让人最记忆深刻的。
这本《勒俄特依》号称有9000年历史,那么显然它表述的大洪水不是后世常说的大洪水。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但凡发洪水,田地数年无法耕种,古人只有迁徙,大洪水、大旱以及山火都是古人离开栖息地的主要诱因,也是人类不断迁徙,不断扩张的自然原动力。
这支翻过秦岭的先民最远到达了新疆南部的昆仑山山脚,然后再折返回了甘肃,被称之为古羌族。
古羌族暂且先说这么多。他们的故事在后面才更加精彩。
长白山火山的爆发,对于原始人来说,都是灾难,早期进入东部沿海先民无论是C系还是O1系都损失惨重,因为这个时间是长白山火山喷发,火山灰局部厚度达60米。
火山灰以及海啸,以及火山灰遮蔽太阳之后的降温,让沿海先民损失惨重,相比之下,云贵一带的先民情况还好一点,他们面临的主要是降温。
在冰川隔离下,除了古羌人先祖外,其他山谷的同宗也在考虑出路,有一部分进入了湘黔一带,但是此时降温厉害,他们并没有多做停留,而是度过长江直接北上,进入中原。
在距今11500年后,气温再回升,他们才开始渐渐定居下来,发展出了裴李岗文化。(猜测是O-M134),这一支进入中原之后支系才壮大起来。
另外一支O-M7紧随着0-M134进入湘中,他们来的时间稍稍晚了一些,前辈到此地的时候,温度还没那么高,他们来的时候温度刚刚好,于是他们就不走了,在此地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就是苗蛮集团。
还有一支就比较有趣了,O-002611,他们是O-M134下属的分支,共祖在13000年前,但是等他们爆发的时候大概在9000年前,而且基因并没有什么变化,说明中间这几千年,他们一直在云贵某个山谷,生活非常艰辛,人口也极少。
等他们出来的时候苗蛮集团已经占据了湘中,以为隔离太久,这一支先民,绕开了他们的“堂兄”从湘南经过江西,然后从江西渡过长江,直奔山东,在9000年前定居,人口增长形成了东夷集团。
苗蛮有三批,其中O-M7停在了澧水一带,才是真苗蛮
备注:虽然图中表示东夷从先羌族群出关中到中原,然后再到山东的,其实这种说法也不算错,但是O-002611这一支跟先羌共祖在好一两万年,突然从西南就到了山东,中途还西北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也太说不过去了。所以笔者认为,O-002611这一个支系,应该还是走的上图的苗蛮路线,直奔山东,而且出发比较晚,应该是经过一条没啥先辈的路线进入山东,最有可能就是在安徽从当地土著(良渚先民)那里学会了干栏式木屋,然后在徐州一带跟早先达到的中原集团先民相会,因为会造木屋被称之为有巢氏。
当然古人的迁徙路线的确难以琢磨,还有一支N系南支,最早也出现在西南,但是华夏大地他们的痕迹很少,反倒是在贝尔加湖爆发,成为北方的一大有力民族,咱们后人只能感慨世界真奇妙。(也因为太奇妙,所以有很多人怀疑基因图谱的科学性,笔者表示理解)
不过一万年前,O3的几个大的支系基本进入农耕社会,进入农耕社会意味着定居。
单个后代最多的就是O-002611,堪称人生赢家
在一万年前,炎黄二帝还未出现,华夏集团也未形成,靠近甘肃的先羌族群,中原一带的中原族群(称之为燧人集团)以及南边的苗蛮族群和东夷族群。然后还有沿海北上进入长江下游的古越族群,当然还有留在云贵的百濮族群。
此时荒地极多,刚步入农业社会的先民,尚且不会肥田,依然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风貌,因为不会肥田,也不太会灌溉,几乎都是烧林,种地,然后过几年,土地养分不够,又换一处烧林,再种地。
先民人口增长很快,扩张也极快,随着木屋、农具的出现,小部落和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成为可能,社会也进入了新石器晚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