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千百年来,也有一些名人质疑它的水平,但都无法撼动它的地位。

李白的一首诗里也有评价这个作品,《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有句“兰亭雄笔不足夸”。

当然对这句诗的解释也不大一致,有的说“兰亭雄笔”指的是序中记载的这次集会,也有人说指的是诗集中的诗文。不过,我还是愿意照字面理解,因为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称颂,人们关注兰亭集序,应该更多的是它的字体与书法,而不是它的内容与文法。所以,“兰亭雄笔”应该指的是作为书法艺术作品的《兰亭集序》。李白是在说被称为雄笔的兰亭集序帖,并不值得夸赞。

可是李白这个非常直白明确的观点,人们难以接受,所以就做出了各种歪解来回避这一观点的存在,因为人们已经把兰亭集序帖称为雄笔,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了。

人们给《兰亭集序》帖加上这样的桂冠,实际上主要是出于对王羲之这个大书法家的崇拜、敬仰与佩服,再加上一些名人雅士甚至皇家贵族的追捧,就使这个兰亭集序帖的名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1)

炒作这种神操作不是今天才有,在古代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当《兰亭集序》帖的名声炒作到高不可攀的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人再提出反面的看法了,甚至连其中的一些瑕疵也不敢去指出来了,最后就形成了只能锦上添花。你若颇有微词,那就是给天下人添堵,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特别是有些附庸风雅的帝王,把他捧到了天上,谁还敢有不同的看法?前代已成定论,后世之人只能接受。

最后就成了千古不变的定论,对这千古不变的定论,谁还敢去提出质疑?即使有一些异样的看法与声音,也会淹没在这宏大的、一致的称赞的声浪里,弄不好揭出真相的人还会遭万人唾骂,被扣上很多帽子。

《兰亭集序帖》问世以来,人们就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其真迹,在帖与帖之间辨别真伪。

如何客观地品评这个作品?我们不妨把它的创作者、大书法家王羲之放在一边,再把“天下第一行书”的这个美名放在一边,把从古到今对它的所有赞誉给它放到一边,逐字逐字地研读,一定会是这样的感受:首先是大多数儿的字都写得很好,看着特别的舒服,然后会在心里说,这上面怎么那么多涂改的地方儿?再看下去的话,你就觉着怎么有那么多的字实在是不好看?有这么多的问题,它怎么还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一、全幅有324个字,具有七处非常明显的涂抹。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2)

二、有些字并不是那么好看。

“群贤毕至”的“群”有三个粗重的笔画向右伸出,使这个字完全失去了重心;

“映带左右”的“带”字明显是头重脚轻,上大下小;而且重心偏移;

“惠丰和畅”的“惠”字上、下两个部分都是疏密失当,而且两个部分又挨得太紧,它的重心,又向左偏移了;其中的“和”字,右边儿应该是个“口”,可是看起来像“日”;

“宇宙之大”中的“宙”字明显太小太局促,而且左右失衡。当中的“大”字,无论是笔画还是间架结构,都说不上好看;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3)

“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足”字上边太小,下边太大,也太粗重,而且两部分之间也缺少关照;

“俯仰一世”中的“俯仰”两个字,字形间架没有问题,可是在笔意上很像是硬笔写出来的,缺少粗细轻重的变化,给人以敷衍了事之感;

“放浪形骸”的“形”字也太不舒展,也太局促了,像一个贴墙罚站的学生;

“所知既倦,情随事迁”中的“倦”与“情”两个字,和前边说的“俯仰”两个字是同一种问题。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4)

“向之所欣”中的“向之”是涂改过的,粗细完全与周围的字不同,好像行书字体里边出现了黑体字;

“喻知于怀”中的“怀”字,右半边的下半部分在尽情地向右伸展,失了分寸;

“因之一生死”中的“因”,“国”字块儿太拘谨,里边的大字也有了问题,使这个字儿太挤太满当了;

“后之视今”中的“后”字,左半边是双人旁,而这个双人旁写得很像是三点水儿,属于草书中的写法儿,行书肯定不会这样写的;

“故列序时人”的“时”字,右下角的寸字的那个点儿太靠近竖勾的勾了,“后之览者”中的“后”字,整个字全都是草体的写法。

整个作品中的“以”都被写成了两个部分,是完全分开的,除了有那么一点儿笔意上的照应之外,没有任何的联系。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5)

三、章法上的问题:

1、没有标题,上来就是进入了正文的书写;

2、行和行之间有很多上下没有对齐,连上端每行的第一个字,也有些不那么齐;

3、行距的问题。第二行与第三行离得很宽,第三行与第四行之间,上端离得很宽,而到了末端又挨在了一起;第四行与第五行到了下边几个字,不仅字儿挨在了一起,甚至还出现了互相穿插的现象。

四、字体不一致。

一个优秀的书法作品,整幅作品上的所有字儿应该是同一种字体,绝不会是大杂烩,羊群里边儿出骆驼。第十行和第17行中的“之”字,第十行、第十八行中“以”,第七行和第二十行、第二十五行、最后一行中的“以”意字,都是草体;

除了草体字之外,还有很多的楷体字。第一行中的“永”、“九”、“年”、“岁”,第二行中的“山”“兰”“气”,第三行中的“也”“集”,第四行中的“岭”,第五行中的“右”,八行中的“日”“也”“天”,第十行中的“目”都是楷体。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6)

只有到了后半部分才真正地进入了行书的书写状态。“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的特点就是在笔画之间有一些勾连,有一些“偷工减料”、随意的成分在,在一种字体之中出现另一种,或者更多种的字体,这也是书法作品的大忌。

五、字体大小不一致。

当然行书,有字体大小的变化,可是这种大小的变化,它也有一个底线,如果超出底线的话,你也会感觉很不舒服。在兰亭集序帖之中,有的字确实是大了一些,也有些字儿,确实是太小了一些。

第二行中的“揽”字儿,第九行中的“观”字儿,这两个字儿都比较大,因为这两个字儿笔画太多,写得大一些,是有情可原的。

第四,行中的峻、岭、貌。也显得有些大了,特别是那个“峻”字儿写得太开太大,一点儿道理也没有,还有第21行中的“痛”字,还有第17行中的相字,还有最后一个字儿“文”。

除了这些显得过大的字儿,还有些字儿,又显得太小。我们也举出一两个例子。例如第一行中的“癸丑”,第九行中的“宙”。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7)

六、一个不能理解的地方

第四行丢字、加字的那个地方,“有”字的下边应该是“崇山”二字,可是作者写丢了。既然这样,作者应该至少是写了有“峻岭”之后才发现丢了“崇山”二字,然后就把“崇山”二字加写在了有“峻岭”的右边。

如果是这种情况,第四行和第三行之间的行距应该是正常的,可是为什么第四行从第一个字“有”字就把距离拉开了?难道是为后来往这里补字儿做准备吗?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8)

按正常的书写习惯应该第三行和第四行之间的行距是正常的,作者就应该把“崇山”二字加在这一行的左边儿,然后再写第五行的时候,把行距稍微拉开一些,这才属于正常的操作。

七、错别字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览”字,分别在第二十一行和第二十七行之中。这两个“览”字都应该是看的意思,应该没有提手旁,可是在字帖之中都加了提手旁,加了提手旁之后就没有“看”的意思了。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9)

第二个错别字就是第四行中的这个“领”字,它肯定应该是有山字头的,可是作品中写成了领导的“领”,把“山”字头给写丢了,当然这个领跟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第一行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10)

通过前面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再看一看李白的评价是不是正确的

的?兰亭集序帖天下第一行书的桂冠是不是可以摘掉了?至少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迷惑了我们上千年的书法作品了。不仅在研习书法应该客观正视“传世之宝”,就是在看待社会和人生方面,我们也应该多一些独立的思考,不要被古人或者名人局限住,真正打开视野,才能寻找真理、真相。

#书法欣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