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人类文明本源出发,重塑你的认知,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这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论述!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1)

我们再看老子的史迹。由于老子家系世代做周王朝史官,因此随王朝迁动,从关中镐京到东周洛邑。传说在鲁昭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2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周景王死了,他的十几个孩子纷争,争夺王位,发生严重的王室内讧,爆发长达十多年的拉锯式内战,史称“王子朝之乱”,王子朝本人最后战败。据说,他携带着周王室大量典籍逃亡,逃亡到楚国。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2)

“王子朝之乱”

而老子,是周王室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图书馆馆长,如果书籍文档全部被带走,老子自然失业,于是老子辞官周游列国。这是史书上记载一会儿说老子在楚地,一会儿说老子在陈国,一会儿说老子在宋国,一会儿又说老子西归秦地的原因。最终老子落叶归根回到秦地,死于陕西,这就是关于老子的史迹。

我们最后谈一下老子的传徒。老子也是有很多弟子的,我们只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实,老子的弟子更有名的,比如孔丘,比如杨朱(史称杨子),比如文子。文子何许人也?越王勾践有一位重臣叫范蠡,范蠡的老师,据《史记》记载叫计然,而计然就是文子。换句话说,范蠡是老子的徒孙。再有尹喜、亢仓子、绢子、柏矩等等,所以老子的弟子也很多。但由于老子是一个隐君子,因此他跟孔子带弟子的方式全然不同。他不允许弟子追随他,有问题来问,问完立即走人。《史书》曾有记载,说老子最重要的弟子杨朱,曾经硬要追随老子,被老子呵斥滚蛋。可见,老子作为隐君子是隐得非常彻底,连带弟子的方式都异乎常人。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3)

杨朱拜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说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这话我不用翻译。它下面讲“至关,关令尹喜曰”,也就是老子辞官以后,据有关学者考证,老子辞官大约是在他50到57岁。西出函谷关进入秦地,这叫“至关”。所谓关令尹喜,就是函谷关的关长叫关令,这个人的名字叫尹喜。大家知道,老子一生真正晚年追随他的弟子只有这个尹喜,传说是这样的。尹喜曰:“子将隐去,强为我著书”。把老子扣在函谷关,让老子写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传说中,老子是被函谷关关长尹喜扣在函谷关写成著作。而且,尹喜欢本人挂冠(辞官之意)随老子来到终南山,最终在终南山随老子修道。这都是传说中的故事,《史记》中也就这样记载。可是,我们对老子《史记》中的这一段记载也高度怀疑。

因为从老子的思想记录来看,已具备比较系统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因此,他不可能是一次猝然而临机的随意发挥。

第二,当时的书写材料没有纸张,远古时代的书写材料叫“简牍”。所谓“简”,就是竹片制作的书写材料;所谓“牍”,就是木板制作的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是非常难于制作的。比如简,竹简是把竹子砍下来,刨成竹条。竹子是湿的,而且是弧形的,它会变形,于是就得烘烤。大家知道文天祥说过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谓“汗青”是什么?就是把青色、绿色的竹子在温火上慢烤,烤得它流水流汗,这样这个竹片还不能做完,再把它拿重石压起来,逐步风干,再把它削至成两边有凹槽的竹条,在上面才能写字。然后拿牛皮绳子把它串起来一卷,这叫一卷。中国说卷就是这样来的。说册这个字也都是竹简,简或者牍摆出来的形态。那么,像这样的书写材料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在老子那个时代,函谷关是荒蛮之地,是文明区域的西部边陲。在这个边陲之关,堆积大量的书写材料,我们很难想象,因此这个说法高度可疑。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4)

尹喜函谷关求老子赠书

第三,遍观2500多年前的世界,我们除了叙事性文字以外,几乎见不到思想性巨著。大家想,除了老子,因为他的家系是史官,他们的工作就是史录,动笔记录。所以,他们是远古时代我们唯一见到的,用文字记录自己思想的先贤。要知道,古代文人都是不写书的,他们都是通过带弟子来传承自己的思想。

比如孔子,他没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集结起来这就是《论语》;比如佛陀释迦摩尼,他活着的时候讲经45年,但是他从来没有著作。是他死后,听过他讲经的比丘们,通过多次结集才形成《佛经》;古希腊照样,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以前的哲人,我们都见不到明确的大部头的这种文本。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著作,多亏他有一好弟子叫伯拉图。伯拉图写书极多,但是他的书,都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体,这才把苏格拉底的思想留下来。以至于我们到今天读伯拉图的书,都无法分辨伯拉图这些表述的思想,究竟是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还是他本人的。它说明在那个远古时代,用写作的方式留下思想性巨著,是非常罕见的。

在当年5000字,在今天看来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作为思想性文本,在当年算得上巨著。这样的东西,被扣在函谷关,短短临机发挥而成绝难想象。我们甚至认为用一生甚至若干人,整个老子家系不断表述自己的文本,成百年、数百年才能形成这样的文本。因此,老子书形成的过程在《史记》中的表述也可高度怀疑。

所以我在此推论,首先老子是因为他收了若干著名的徒弟,孔丘、杨子等等,这些著名的徒弟,最终把他点亮在历史中;其次,老子书应为老子史官世家的思想记录,未必全是老聃一人之手笔。而且,老子书中的思想不能排除包括周泰、史聃在内的,战国乃至汉魏之后多人的增益,但原意及古意未失。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5)

当然,以上考据我们今天没有任何确定性可言,我只是给大家做出中国国学考据方式的一个范例。那么,这个推论须留待今后考古学上证明或证伪。

有关老子,除了他的一部《道德经》迷雾重重之外,他和孔子的见面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迷案。那么,我们下面谈一下老子与孔子。

孔子是老聃的弟子,这一点是确证无疑的。虽然很多学者对这一点表示怀疑,但是从诸多古书中都有记录。孔子一生至少有三次拜会老子:第一次大约在孔子17岁,见老子问礼;第二次就是《史记》记载,孔子34岁这一年,被鲁昭公委派到东周首都洛邑,拜老子问道问礼;第三次,就是《庄子》记载,孔子为官前后大约50到51岁,曾经到宋国沛地见老子问学。因此,孔子作为老子的弟子,应该是可以确证无疑的。

但是,孔子和老子两个人的文化品格却截然相反。孔子的文化品格极为积极,最能代表孔子文化基调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原话。它的意思是说,我明知道我做不到,我都会努力做下去。它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的文化态度。因此,后世学者总结孔子学说,用两个字,叫“入世”。

老子却恰恰相反,他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最能代表老子文化品格的,是在《道德经》中不断出现的六个字,叫“无为而无不为”。它的意思是,我一无所为却无所不为。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成了。我们今天听起来,觉得这句话很荒诞。可老子的意思是,“道”派生了天地万物,却没有任何人见过“道”有任何多余的动作,这叫“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消极到一无所为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老子的文化基调做了一个总结,跟孔子的总结恰恰相反,叫“出世”。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专门加了一句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孔子和老子之间的道是不同的,尽管二者是师徒关系。

我们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大家深刻理解《老子》文本的消极意绪,大家读老子书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深部思想背景的了解。

孔子34岁这一年,被司马迁详细记载,到洛邑拜老子为师。《史记》上有一段记载,我们会看见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这个对话司马迁怎么知道,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大家知道司马迁的史书,都是人物纪传体,里面是有生动对话的,几乎可以视为文学范本。所以它的历史真实性当然是很可疑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记录被人考证,却常常精准。因此,我们虽然不敢说司马迁所记的原话是真话,却至少可以这样看待,就是司马迁所表达的语言后面的那个精神,大致不会有太大出入。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6)

孔子向老子问礼

那么,我们看司马迁记载孔子34岁见老子的时候,老子跟孔子的对话。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大家注意,老子对孔子全是训斥的话、批评的话,鼻子里出的全是冷气。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你总是挂在嘴边的那个人,死得连骨头都已经朽掉了,你提他干什么。这里所说的孔子常提的那个人,就是周公旦。大家知道孔子说他动不动就梦见周公。周公是谁?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由于武王克商以后很快就死掉了,而武王的儿子继承王位的,这就是著名的周成王。成王年幼,全凭第一任宰相周公旦主持国政,而周公旦为西周建立整个礼治,也就是整个政治法统。

大家注意,周公旦奠定周朝礼治,史书记载,叫“制礼作乐”。这里注意“礼”是什么?你可千万不敢把礼理解为礼节、礼貌。“礼”在周代这个字的含义,是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节、礼仪的总和。“制礼”就是建立周代封建宗法,政治道统;“作乐”,你也不敢把乐理解为音乐。孔子和周公作说的“乐”,是大型祭祀活动上的奏乐和乐章。所谓大型祭祀活动,其实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示。就像现在开两会伴奏,你可不敢只听音乐了,你得听两会讲什么,这叫制礼作乐。那么,孔子由于对周公、西周早年的封建礼治极其推崇,因此好梦周公。

整个孔子学说,其实就是把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政治操作理论化,这就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含义。因此,孔子不断地提到周公旦。于是老子批评他,说这个人死得连骨头都朽掉了,你整天提他干什么。然后他又讲,老子又训斥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说,我听说一个好的商人,深藏若虚,财不露白,绝不显示自己很有钱。他说一个君子即使有圣德,有厚德,他在外貌上也必须显得很谦卑,甚至很愚钝。

孔子和老子4段对话(王东岳21.老子和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7)

老子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他显然是在批评孔子过度张扬,四面宣教,然后把自己表达得太过充分,太过刺眼。然后老子接着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就是,赶紧把你身上的骄傲之气和多欲望的那个状态去除掉,把你的嚣张的气色和宏大的志向也都磨搓掉,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倒霉。大家可以听出来老子对孔子全是批评的话。

我们下面看看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孔子去,谓弟子曰”,也就是孔子离开洛邑回到鲁国,对他的弟子讲,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句话不用翻译,他接着讲“走者可以为罔”。大家注意“罔”这个字的含义,是蒙骗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走兽我挖一个陷阱,上面盖上芦席,洒上草或者土,我就可以把走兽蒙骗到陷阱之中,而捕获它,这叫“走者可以为罔”。

他说“游者可以为纶”,就是对于水里游动的鱼,我下一条丝线,底下带一个吊钩,我就可以把鱼捕获上来。他说“飞者可以为矰zēng”,所谓“矰”,是古代专门用来射鸟的箭。因为你用普通的箭射鸟,即使射到鸟的要害之处,鸟扑楞几下翅膀,落在河边的芦苇荡里,你是找不见鸟的,找不见猎物的。于是,古人就专门设计一种箭,在这个箭后面绑上很长的线绳。如果射着鸟,拉着线绳就可以把鸟拉回来,这种箭叫做“矰”。他说要捕获鸟我可以用“矰”。

他然后讲,他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这段话的意思他是说,我从来没见过龙,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不知道龙是什么样子。他最后讲,他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这就著名的犹龙之说。他说我今日见到老子,我终于知道龙是什么样子了,可见孔子对老子评价之高。

大家注意我讲这一段,是想说明两点:首先,老子对孔子这个弟子,其实并没有给过高评价,全是批评的话;而其次,孔子这个学生,对老子这位老师却是至为尊重,视之为龙。大家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里面暗含着别一重含义,就是孔子搞了一辈子都没有搞清,老子“道”究竟是在讲什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之深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