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董卓简介(三国人物之董卓)

对于董卓,您的评价如何呢?

按照我的风格,通常是写到“人死之后”再作《人物篇》,可有不少朋友认为,董卓的性格因“凉州之乱”而发生了转变,也就是说,他的人生应该分为“侠”与“贼”这两个阶段。

(董卓)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后汉书》

如果单看这段记载,还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意思。

只是在我个人看来,董卓始终没有变过,那种朱家、剧孟般的游侠风,是他为达到目的所用的手段罢了

三国时期董卓简介(三国人物之董卓)(1)

豫州西部颍川郡地图

一、成名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人,父亲董君雅曾任颍川郡纶氏县尉,这个官属于县令佐官,主管治安,大概相当于地方的公安局长吧。董卓与弟弟董旻都是在此期间出生的,当然,他们生于豫州,不然问题就大了……

有朋友认为“董卓的表字和出生地有关,哥哥字孟高、弟弟字叔颖,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表字”,通常是男子行冠礼之后所取,并不是乳名,所以和颍川有没有关系,不好说。

董卓自幼不爱读书,可当时的颍川,是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这种矛盾非常大,尤其是世家大族,他们自有风骨,有时甚至会对“武夫”出言讥讽,孙坚就是因此逼死了王睿。不过,从董卓对文人的态度来看,应该没有遭受“特别”的待遇。

当董卓回到凉州,接触到了羌胡人,则如鱼得水,“倾心”与头领们结交,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故事。我用白话再来叙述一遍吧:

董卓与家人回乡耕种,有羌胡头领来找他,董卓就杀掉耕牛,与他们晏饮作乐,头领们为答谢董卓的情谊,便收罗各类牲畜千余头,全部赠予他。董卓因此以勇健侠气而成名,不久被任用为州里的兵马掾。

耕牛,一般百姓用不起,“小康家庭”吃不起,即便是有钱人,也不会轻易吃牛肉,后来张辽面对孙权的大军时,就是以牛肉来激励决死的将士们,这基本就是“不过了”的意思。

或许,董卓的豪气,就是拉拢人心的手段,为自己博得更大的利益,至少他确实因为名声而得到了官职,被凉州刺史成就辟为从事,在与胡人的战斗中,也因为知己知彼而屡屡获胜,并不断升迁,甚至得到了段颎、袁隗等人的赏识。

段颎是胡人心中的“杀神”,贾诩被氐人抓住时,就是以“段颎外孙”的身份逃得一命,甚至被好吃好喝的一路护送;袁隗是袁绍的叔父,中平六年官拜太傅,太傅在当时位在三公之上,只是不常设。

所以说,董卓的成名,有才能出众的一面,史书说其“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但不得不承认,“出众的才能”,也是帮助他达成目的的手段

三国时期董卓简介(三国人物之董卓)(2)

凉州东南部与并州西南部

二、升迁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六郡,即凉州的陇西、汉阳(天水)、安定、北地,以及并州的西河与上郡,因为迫近戎狄,修习战备,故以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而“良家子”,是一个特定阶层,简单来说,就是“有钱、懂礼、务正业”,比如商人的身份就不行。

“材力”董卓是有的,但自父亲辞官回乡之后,一家人以种地为生,那么钱从何来呢?恐怕离不开羌胡头领的资助。游侠剧孟,死后家无余财,相比之下,董卓这“侠义行为”,难说没有目的啊。

167年,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助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平定鲜卑与羌人的叛乱;168年,因功拜为郎中;后任雁门郡广武令,迁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不久因事被免;熹平年间(172-178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任河东太守期间,董卓让大哥董擢,向在弘农隐居的张奂赠送一百匹“缣”,可是,张奂厌恶董卓为人,拒绝不受。

张奂与段颎一样,都是胡人惧怕的对象,二人与皇甫嵩的叔父皇甫规,合称“凉州三明”,虽然曾被宦官利用,干了些不利于“士人集团”的事,但本性纯善,连边塞叛乱都以安抚为主。那么,张奂厌恶的人,大概率是不善的。再看看这句“因事被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这里稍稍插一段: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说董卓的大哥董擢早卒,这个“早”恐怕有误,他不仅有儿子董璜,还能替董卓拜会张奂,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吕布又比刘备大,而刘备二十岁时董擢都还在世,那“早卒”何来呢?

官拜郎中后,董卓曾获赏九千匹“缣”,却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用他的话说,叫“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意思是“记功的是我自己,立功的则是将士们”,这本是英雄所为,但有了张奂这件事,“收买人心”的成分就更重了

当然,我不是说收买人心有什么不对,只是为阐述一个观点:董卓不是一个简单的家伙,他的进迁,绝非偶然,或许从一开始就明白,讨好有地位的名将、培养忠于自己的力量,才能拥有成“大事”的资本

三国时期董卓简介(三国人物之董卓)(3)

司隶部分地图

三、野心

184年六月,董卓官拜东中郎将,接替卢植成为“平定黄巾军”的总指挥,结果作战不利被免职,原本被判处“减死罪一等”,但因两件事,让他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高级将官,还被封了侯:

其一,汉灵帝于184年十二月大赦天下,董卓得以免罪;其二,由于凉州发生叛乱,董卓又对凉州非常熟悉,所以在185年三月,以中郎将的身份,从左车骑将军皇甫嵩讨伐凉州叛军。同年八月,董卓受封破虏将军,不久,封斄乡侯,马超在蜀汉建立后也被封斄乡侯。

持“董卓有两段人生”这一观点的朋友,大多认为他由此开始“黑化”:

在皇甫嵩被罢免后,接任的张温是个“白面书生”,根本不懂打仗,带领众人连战失利,是董卓借助上天的帮助,大破叛军,形势才得以逆转。但是,正当董卓想要乘胜追击时,张温不仅换周慎来替代他,导致错失大好局面,还险些送他去见阎王。

上司无能,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有“取而代之”的心思,何况在全军溃败的情况下,只有董卓的部队完整撤离,这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要取代这些无能的家伙!

听起来顺理成章,可结合过往来看,董卓的野心,并不是在凉州之乱时才产生的。

三国时期董卓简介(三国人物之董卓)(4)

司隶部分地图

四、抗旨

188年十一月,董卓以前将军的身份,从左将军皇甫嵩讨伐王国,不久,朝廷征其为少府,但董卓推辞不受,上书说“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

大概内容是:归附的胡人将士们就是群白眼狼,他们说朝廷几近断粮,老婆孩子都忍饥挨饿,以至于拦住我,哭爹喊娘地求我留下来,我怕这帮人狗急跳墙,所以请朝廷把位置留着,等哪天有了变动再说。恐怕这封奏书是不会让将士们知道的吧……

少府,是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董卓没有明说不要,也是留了后路,但至少他的行为已经是抗旨了,也因此引得汉灵帝的不满。其实大家都懂,这是他不愿意放弃兵权的推辞。

不久,灵帝病重,封董卓为并州牧,再次提出让皇甫嵩前去接管他的兵权,于是他继续耍赖说:“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这次的推辞更为直接:士兵们都愿意为我卖命,就如同我的亲兵一般,所以必须带着他们镇守北面边陲。结果,董卓驻兵河东,以观察形势变化

河东位于洛阳西北部,连并州都没到,更别提边陲了,而且从“狼心狗肺的胡人”变成了“畜养十年的亲兵”,这其中的变化耐人寻味。

总之,两次抗旨,又兵临帝都,董卓的意图基本上不用猜了

(皇甫)嵩从子郦时在军中,说嵩曰:“……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后汉书》

皇甫郦所提,是个很好的建议,皇甫嵩可以趁机铲除董卓,但这位“政治渣”,居然以“不能擅自讨伐”为由,上书朝廷打董卓的“小报告”,病重的汉灵帝也陪皇甫嵩一起“过家家”,第三次提出让董卓交权,却没有任何手段制约,董卓肯听命才怪……

好啦,咱们回过头来再看董卓,他先与胡人头领结交,获得支持和帮助,再借助他们的血,慢慢往上爬,同时善待士兵,拉拢人心,使之成为自己的武装力量,然后等待机会,实现野心

我们总试图将一个人的过往“合理化”,可对于董卓,我实在不相信这“一念成魔”的说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