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1)

1294年的今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元大都(今北京)逝世。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2)

忽必烈像/国家博物馆

想必大家对忽必烈并不算陌生,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元朝第一位皇帝。他于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在他饱经世故的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迁都燕京,建造都元大都了。

元大都开始兴建于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格局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3)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关系示意图/《元大都的勘察和发现》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说过元大都“户口繁盛”,称赞此城“居民之众”“百物之输入”“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我国的史籍也记载,“京畿居民繁盛”“京师乃天下之都会,人物繁辏”,可见元大都人口众多,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口这么密集,那这座城到底有多大呢?在《元大都的勘察和发现》一文中曾记载,“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经实测,周围共约两万八千六百米”。直到今天地面上还能看到城墙的遗迹,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元大都遗址公园”。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4)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一角/杨逸尘

人口密集的大都会需要良好的城市建设作为支撑,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给排水问题。从天然的条件看,元大都城内的水源是比较缺乏的,当时供用水的水道有两条,一条是由高梁河、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另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这两条水道保障了元大都居民的用水便利。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5)

现位于故宫博物院内金水河上的断虹桥/杨逸尘

有了给水,当然也要考虑排水。《元大都的勘察和发现》中,还提到“南北主干大街两旁的排水渠也在今西四的地下发现。它是用石条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在通过平则门内大街(即今阜内大街)时顶部覆盖了石条。”渠内石壁上,还留有当时工匠刻凿的字迹:“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五月日,石匠刘三”。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6)

西四排水渠石壁上的字迹/《元大都的勘察和发现》

在元大都东城墙中段和西城墙北段的夯土墙基下,发现了两处石砌的排水涵洞,它们是在夯筑城墙之前预先构筑的。从历史资料里可以发现,涵洞的底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洞身宽2.5米,长约20米左右,石壁高1.2米,涵洞内外侧各用石铺砌出6.5米长的出入水口。整个涵洞的石底略向外作倾斜。

现在,元大都北城垣水关遗址位于海淀区花园路口东南角,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保存相对完整的遗迹。水关用铁栅栏保护起来,从外面看到里面的结构,虽然水关早已废弃不用,但这对研究元大都排水系统工程有重要意义。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7)

元大都北城垣水关遗址/杨逸尘

如今,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不仅是百姓的市民公园、北京市第一个人文奥运景观,还是北京市第一个减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之前的主人忽必烈估计不会想到,他居住的元大都日后成为明清两代的首都,直到7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残存的遗址保留下来。虽然这些遗址已经都不再如当年那样发挥着城市建设的具体功用,但是都改为现代都市的公共设施和文化场所,在另一个维度继续默默承载着北京的城市文化功能,见证这数百年来的京华烟云。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8)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9)

浪漫的黄昏里的城市(消逝的君王永恒的城市)(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