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最后谁赢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东周,一个古老衰弱的王朝,在这封建社会的夕晖中,众霸相争,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中国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诸子百出,造就了二千五百年前中国人文精髓的大溶汇,更是中国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也是古代知识份子的黄金时期,诸子立异,百家齐鸣。诸子最大的特征便是对现实的暴露和批评,孔子褒贬春秋,孟子斥骂诸侯,墨子批王公大人,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庞涓、孙膑;张仪、苏秦,更使得各国称霸争王战火不断……,时势造就了五霸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最后谁赢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

春秋五霸:自公元770年至476年。指的是人,是先后崛起的五个称霸主的人,结束自越王勾践的复国。

战国七雄:自公元476年至221年。指的是七个国家,是同时并存的七个国家,结束自秦王赢政的统一六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

春秋时有吴国,先后击败楚、越两个大国成为霸主。吴国国君寿梦(子爵,前585年后)时期收留楚国叛臣申公巫臣,逐渐强大,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吴王夫差灭越国称霸。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卷土重来,击败夫差消灭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勾践死后,越国与中原沟通减少,逐渐封闭变弱,再次沦为蛮夷之地,不入战国七雄之列。

其实战国时期并非只有七个国家,其他比如卫、郑等小国。

1、 齐桓公:第十五代传至桓公,是春秋时代第一位霸者(前685至前643执政),有名相管仲辅政。管冲与鲍叔牙为莫逆好友,管鲍之交,就是形容管仲和鲍叔牙相知之深。今常以此成语,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晋文公:第24代传至晋文公。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628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像退避三舍、秦晋之好、寒食节、皆是晋文公周边的故事。

退避三舍,晋文公为答谢楚王曾恊助之恩,在城濮之战退兵九十里。此成语表示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意。

3、楚庄王:第22代传至楚庄王(前613至前591执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绝缨尽欢,都是发生在楚庄王身边的故事。

4、秦穆公:第九代传至秦穆公(前659至前621执政),他以待人宽厚,以德服人著称。穆公曾走失了几匹好马,发现是被歧山之下的三百多名乡野之人捉去吃了,听说吃了马肉的人不喝酒会伤身体,穆公不仅不降罪他们,反而赐酒给他们喝,导至以后这些人曾冒死救了穆公被晋军包围之困。

5、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宋襄公:基本上声势上差不多,各人想法不同,可各自认定。

要看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请看拉开战国序幕——韩,赵,魏三家分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