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

凤和村位于高平市东北部,属东城办事处管辖,因交通便利,离主城区很近,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和孩子到城里上学人家租住房子较为集中的村子,以前村东建有晋东南地区丝织厂,俗称凤和丝厂,使得这个村子在高平家喻户晓。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村南的丹河得到治理,友谊桥拓宽,北环路的开通,神农路的开通,凤和村俨然和市区融为一体,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了一块风水宝地。然而,你知道凤和村的古宅有多少吗?

凤和村的起源和历史变迁无文字可据。但据出土文物和建筑遗迹,以及传说,仍可述其演变轨迹。大约在长平之战后,此地渐有人居住并逐步形成村落,至唐宋时已渐具规模,但村名无可考定。宋开宝六年(973),高平县城迁至今址,凤和与之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得地利之便,而迅速发展,形成较为繁华的村庄,城北村名当得于此时。宋元之际几经战乱,村庄凋敝,城北也因近城而深受其害。明初,迁居城北者日增,城北再度繁华。明末清初,城北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高平1945年解放后,为纪念祁凤山、吴子和二位革命烈士,才将城北改为凤和。

凤和村以李姓为主,李姓一族在明清时期有的是高官名儒,有的是巨贾显贵,他们聚集了大量财富,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宅院,概括起来有两大部分,即李府老宅和二十四新院。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1)

李府老宅,位于古村东北部,正街以北,后街一线以南,千斤石处以东.东街北段东西两侧(至东阁前),总占地面积约6760.84平方米。区内原有大小院落14院,除个别院为平瓦房外,其余均为楼房,最高的要数兵楼院(三层)。李府老宅约有房屋150余间,现存老旧楼房97间,平房6间。院落多为四合院和簸箕院。据实地观察发现,古宅设计巧妙,布局紧凑,院院相连互通,一院之内楼楼(指二层)相串。从现存院落中可见,除少数院落装饰豪华外,多数院落典雅大方朴实,足以体现主人的古民居建筑群风格。据考证,民居大约始建于明代初年至清代中叶,历经沧桑巨变,曾多次重修改修,以及转让。现存古宅院以清代建筑为主,仅有少数院落尚存明时风格。在其古建筑群中,尚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院落有5院,即今王子文、贺文庆、李来生、李占标、侯旭东等老居。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2)

二十四院,又称新院。南街东段北侧至东街,中街东侧至南街相交处,总建筑群位于古村之东部。东以东街南段西交口,正街(前街)东段南侧至千斤石处,当占地面积为7735平方米。内有大小二十四个院落,各院以楼房为主,仅有少数平房,院落以四合院和簸箕院居多,院院相连,形成完整的统一体。二十四院设计典雅,朴素而实用,对原有建筑巧妙利用,可称建筑典范。二十四院中原有房屋300余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灾害的侵吞和人为的改建,相当一部分房屋遭到毁灭。现保存完整、较完整的院落,尚存14院,楼房127间,平瓦房17间。二十四院中,原来还有两棵古槐,和古朴的院落相呼应,但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一颗古槐被砍掉了,现在只剩下一棵。古槐中空倾斜,主躯干直径约为2米多,长势仍然十分茂盛。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3)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4)

在二十四院一些旧院落的门头上,依稀可以触摸到一些历史的气息,宽阔高大的府门依然让人震撼,“西川总宪”的门匾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古老的砂石石柱、木质花窗、砖雕影壁等遗迹令人着迷,有一个院落的门头匾额上,依稀可以看到“晤課”两字(晤通悟),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这个院落是以前李氏家族小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村中有关帝庙,东北上有金阙瑶台阁(俗称东阁),西北上有乾阳阁(俗称西阁),现都已荒废。二十四院和李棠馥祖上有很大的关系,是他家的祖居之地。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5)

据考证,李棠馥(1610-?),字子棻,号汉清,自称韩山主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月十日,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李向春曾任陕西西乡县令,被誉为一代清官;其父李濬庆(向春五子),周急好施,孝友端肃,德闻闾里。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6)

李棠馥从小聪敏过人,好学但贪玩,学而过目不忘,尤习武喜文。十四岁补学官弟子员,每逢试辄第一。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初授刑部河南主事,在任间,他精研法律,注重访查取证,主张惩恶扶善,执法者应宽恕为本。他在周密查访取证下,使多年积案真相大白。此举深受百姓敬仰。顺治五年(1648)任顺天乡试考官,他主张严格考试纪律,考生不分贫富,平等公证,忌送礼说情。所举顺民意得民心,受到百姓赞誉。顺治六年(1649)调任湖南督学少参,继任四川员外郎、刑部郎中和湖广督学。在任督学时,他力主杜请托,抑奔竟,奖拨寒士,倡古学等,尽力为国家选拨栋梁之才,赢得了三楚官员和百姓的敬仰。此间,母故奔丧,路遇险获救。守孝期满補任湖广荆西道参议,目睹连年遭水旱之情景,民不聊生之残状,想尽办法救灾于民,防治疫病蔓延;为根治水患修筑堤堰。同时清狱冤案。顺治十一年(1654)率军路经湖南,为不扰民,保一方安宁,力拒地方官吏入城扎营的请求,与大军同扎郊外,此举顺民心合民意,深得百姓赞许。次年调任陕西驿盐道副使,会三川屯兵汉中,军急不支,查其实情,认为驿站有名无实,邮递续命无资,并上奏皇上,建议驿站之职交由各州县办理为好。后迁任陕西督粮道左参政。顺治十四年(1657),调任四川按察司按察使。在任间,主张缓刑息讼,深得朝野赞许,名噪一时,声望京城。顺治十五年(1658)六月,调任兵部右侍郎。次年五月,因下属行为不端,兵部侍郎以上官员一度受审。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月,世祖亲自召见慰问甄别,得旨褒谕:“才品与职任相宜”。逾年,以疾请告归。康熙六年(1667),病愈补任户部右侍郎。康熙八年(1669)正月,复任兵部右侍郎。同年九月,惧疏陈以年老致仕,解甲归田。在任间,正值吴三桂叛乱,皇上本想令李率军讨伐,因故另派他人,致使延缓讨伐时间,此间棠馥竭尽全力,筹集粮草,支援平叛。平叛结束后,皇上曾多次惦议:“心悔不用李公”之意。下旨为李公特进一品,赠四世,官淑人进一品夫人。康熙十三年(1674),捐粮千石上佐军饷,并手书嘱子“犹以未报国恩为恨”。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7)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8)

李棠馥一生,为人端谨谅笃,慈善好施,淡泊名利;他知识渊博,多智多谋,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人才。归乡后,以展阅经史,著书立说为乐。并开办药局,拯救民疾,为贫者治疾疗伤不收分文;捐金修堤筑坝,根治丹河水患;捐金修庙、整修街道以及赈灾等,深受同族和村人爱戴。著有《息园诗集》、《古字汇编》(一卷)、《韵略易通》(二卷)以及诸多撰文,尚存世的有《重修高平县儒学记》、《条陈驿站疏》、《高平县志•序》(顺治)、《创修丹河石堤记》、《重修云月寺记》、《重修前殿暨创修□洞山亭记》、《一掬冰序》、《重修成汤庙记》、《重修昭烈帝庙记》、《增修瞿昙阁记》等,以及部分诗词。李府的坟茔有迹可循,高平丝织厂的厂区就是过去李府的祖坟,占地数十亩,是凤和村最大也是最豪华的墓葬群。一位村民回忆,李府的坟茔从民国初年就开始屡屡被盗。1981年高平丝织印染厂扩建时,又挖出数座墓穴,其中有两个墓穴十分豪华,由石条砌成,陪葬物品种类繁多,除金银首饰外,还有许多陶俑、瓷器,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这些陪葬品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青花瓷碗和一件陶制佛龛,这两件文物现收藏于高平市博物馆。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9)

4大家族之李氏家族(凤和李氏一望族)(10)

曾几何时,高平的名宦巨贾富甲一方,雄视三晋;从古至今,高平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于黄河流域。 屋宇高峻、气势恢宏的晋商豪宅,质朴无华、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录了一段兴衰的沧桑。也讲述着一串串令人感叹、感伤而又沉思无限的动人故事……(诗村人 )

来源 高平新闻中心

监制 刘飞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