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

文 | 望于江湖

第五句 寒来暑往

这句演变自《易经·系辞下》中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句。

寒,是个会意字,房屋里堆了四捆草,草底下躲着一个人,人下面的两点表示冰。寒冷是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的东西,只是一种感觉,于是古人就采用人蜷缩在室内的草堆底下避寒的方式,来表示天气寒冷。《列子·汤问》注中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可见寒不是一般的冷。“暑”字没有过多的解释,就是热。这句里,寒暑引指不同的季节。

来,是个像形字,像麦穗之形,本义就是指小麦,《诗经·周颂·思文》中说“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就是说后稷时代上天赏赐给人类小麦和大麦的种子,引种于中原大地。但为什么“来”字意思后来变化这么大呢?我的理解是:你要想收获小麦,不能着急,必须慢慢等待,所以引申为由远到近、由彼至此的意思。往,会意字,就是人在土上走并止于某处,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与“来”的意思相对应。

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1)

第六句 秋收冬藏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秋,甲骨文中是一个长得很像蟋蟀的字,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还有一种写法是蟋蟀下面加“火”字,火烤蟋蟀,口味不赖。后来把蟋蟀那部分用“禾”代替,用以表示秋天禾谷成熟了,像火烧的一样。至于为什么会以禾部替代蟋蟀,我想可能是因为古人从渔猎向农耕转变之后,禾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之故吧,况且禾谷比蟋蟀之类的虫子好吃多了。从这个字的长相就能看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就架起火来烤吧,别管是肉是素,都是好吃的。

冬,会意字,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冬天来临之前,除了要迁徙的和要冬眠的之外,多数动物都会积极准备过冬的食物储藏起来,人类也一样。《诗经·邶风》中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是说我准备了美味的食品储藏起来,可以度过冬天了。旨,通“脂”,指美味的食物。《后汉书·张纯传》中说:“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就是说冬天来的时候,什么都齐备了,等着过年吧。

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2)

第七句 闰馀成岁

这句出自《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闰,会意字,意思是“王在门中”。这个字写起来简单,解释起来却比较麻烦。

按照古代礼制,帝王每年冬季要开个大型会议,目的是给诸侯们分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这个过程叫“朔政”。诸侯于月初在祖庙搞个祭庙仪式,实际上是接受来任务并表决心的,说些诸如“一定要抓紧抓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之类的漂亮话,叫“告朔”。为什么要在祖庙搞这个仪式呢?显得正式、庄严、肃穆呗,而且当着列祖列宗的面接受任务并表态,你要是完成的不好就说不过去了。举行“告朔”仪式的时候,帝王通常居于明堂,但要是仪式正赶上闰月,帝王就不能在明堂了,要到路寝门去,所以才有“王在门中”之说。《周礼·大史》中说:“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关于明堂和路寝门就不多说了,因为要涉及到古代的明堂之制,极其的冗长枯燥,讲这个能把自己给讲睡着了。

闰的本义是指有余数,这个余数产生于人们采用的纪年历法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的实际用时之间的差数。馀,就是余,闰馀,就是把余数分配一下。《说文》中说:“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就是说把多余的天数分配到月份上去,五年闰两次。

岁,指木星,木星也叫岁星。岁又是年的别称,比如《汉书》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就是说苏武去出使匈奴,被限制人身自由并被迫与羊共舞,一共十九年;又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连一件衣服、一块粗布都没有,怎么熬过这一年啊?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上一个年刚过完就期待着下一个年,于是就数月份。有时候数完了十二个农历月,还不让过年,大人说今年是闰月年,必须再等一个月。想着过年各种好吃的,心里这个急啊,不禁十分费解:过年就过年呗,还要闰这么一下干什么呢?这年到底是怎么闰出来的啊?

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都不能精确到和回归年完全一致。什么是回归年呢?就是地球绕其它天体或其它天体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拿太阳的一个回归年为例,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5.5秒,也就是365.2422天。这样一来,每一个回归年都比365天多那么一点,四年下来,就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了,如果不进行调整,就会越差越多,所以就有了闰的概念。

先说说我们的农历年是怎么闰的吧。我国农历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叫夏历。这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亮定月份,以太阳定年。

月份是怎么定的呢?是按照月亮的圆缺来定的,叫“朔望月”,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一个周期为354.3672天,平均每个朔望月29.5306日,大约二十九天半,这半天可怎么分配啊?只好设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我们可以看出:月亮的一个回归年和太阳的一个回归年相差10.875天。这可不行,得想办法调整,拿什么来调整呢?就拿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太阳历法: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段是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有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相互间隔着组成的。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节气中,逢单的为“节”,逢双的则为“气”,合称为“节气”。这个“气”,又叫“中气”,与十二个月相对应。

我国传统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要考虑天阳和月亮两个因素,因而平年和闰年不像单纯的太阳历或月亮历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要根据节气逐年逐月进行推算的,推算的方法就是以中气定闰月。

《汉书·律历表》中说:“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意思是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一个太阳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12.3682个朔望月(365.2422除以29.5306),经过几番轮转之后,必有一个月里没有中气,没有中气这个月的前一天为几月就为闰几月。例如,2006年的闰月出现在农历七月之后,因而叫“闰七月”。由于闰月是经过朔望月与节气对照推算出来的,所以每年中哪个月为闰月是不固定的,除农历正月、十一月、十二月外,闰几月都可能。

下面说说公历是怎么闰的吧。

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是公历,也叫格里高利历,是由儒略历修订而成的。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帝国统帅儒略·凯撒在埃及天文学家所西根尼的帮助下、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制定的。

凯撒是古罗马人。罗马是一个很记仇的民族,具有极强的报复心。公元前390年,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占领罗马,罗马人本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原则,逃进罗马卫城,然后就被高卢人团团包围。这下插翅难逃了,罗马人只好和高卢人讲和,说我们给你钱,别没完没了打我们了。高卢人同意了,说拿银子来吧。可是在赎金过磅的时候,罗马人提出质疑,说你们的磅秤不准啊?高卢人说怎么会啊?我们一直用得挺好的。罗马人说:你们往里拐可不往外拐,太不诚信了。高卢统帅火了,拔出宝剑扔在在磅称上,说了一句至今仍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名言:“战败的人活该倒霉!”罗马人没辙了,只好多付赎金,但是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个奇耻大辱。300年后,凯撒率领大军占领高卢,成千上万高卢人被杀,成百万人沦为奴隶。凯撒很得意,写了本书来纪念:《高卢战记》。

当然,罗马人的报复心和制定历法没什么关系。凯撒制定的儒略历规定,一年有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全年366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365天多了一天。多出一天怎么办呢?罗马帝国专在2月处决犯人,因此罗马人认为2月是杀人的月份,不吉利,为了使这个不吉利的月份快点过去,决定把2月减少一天,成为29天,闰年时才是30天。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的1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年就成了是儒略历元年。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致使全年共有445天,历史上所称为“乱年”。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把耶稣降生的那年作为历法元年。

西方历法此走上正轨,但由于负责历法的工作人员严重失职,把改历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设一闰年”理解为“每三年设一闰年”,不过很长时间也没人纠正,大家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着。

公元前9年,凯撒的养子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统治者,他准备把这个错误改正过来,但已经多闰了三次了,于是他下令从公元前8年开始以后的12年里停止闰年,把以前多闰的补回来,然后再恢复为每四年一闰。

奥古斯都曾经在8月里取得过巨大的军事胜利,为了表示纪念,罗马人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为“Augustus”,即奥古斯都月。但是8月是个小月,未免有点逊色,于是就从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奥古斯都月里,这样,8月就31天了,2月变成了平年28天、闰年29天。可是,7、8、9月连续三个月都是大月,太别扭了,就把8月以后的几个月改成双月为31天、单月为30天。

这种闰法从长远来看还是有缺憾的,因为这种历法的四年比实际四个回归年相差的不是正好一天,而是0.9688天,可别小看这点零头,时间长了也能累积出比较大的误差:每过128年就差约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这个缺憾在1582年被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弥补过来了:凡遇世纪年,也就是整百的年份,要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比如2000年是闰年,但1900年就不是闰年。这样一改,3000年左右才有大约1天的误差。以后这种历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称“格里高利历”。我国是从一九一二年开始使用的。

第八句 律吕调阳

“律”和“吕”,《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律,均布也”、“吕,脊骨也”。合起来就是均匀分布的脊梁骨——这算什么玩意啊?实际上是指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一排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吕。

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3)

《释名》中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这里的“述”是遵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律,就是遵循,遵循的是阳气。

《史记·律书》开篇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更是把律提高到了“万事根本”的高度。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进一步解释了十二律吕的名称:“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是也。”

成语“黄钟大吕”说的就是十二律中第一律和第一吕,引申为洪亮的声音,用来形容音乐的庄严、文辞的庄重或场面的热烈。

中国传统的“律吕之学”从创建之初就与天文历法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后汉书·律历志》中认为:“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把音乐与天文历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人利用不同季节地球辐射声频波的能量强度来调整音律和天文历法。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可以采取实验的方法来了解一下其具体操作过程:

所需材料:不同尺寸的律管十二支(竹管或铜管)、葭莩灰(就是苇子腔内的薄膜烧成的灰)若干、封口薄膜十二个(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做的)。

组合方式:找一个上圆下方的三重密室,依一定方位把十二支律管竖直埋置地下,上端与地面持平,管内填充葭莩灰,用薄膜封口。

操作结果:到了冬至时刻,其中最长的那支律管必有葭莩灰喷出来,如果你当时正趴地上观察它,肯定被喷一鼻子灰,同时还发出“嗡”的一声。这支律管就是标准的黄钟律管,那一声响就是黄钟之音。同理,若其余十一支律管尺寸无误,同样现象将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另外十一气时发生。

这种方法在《后汉书》、《晋书》等多部文献中都有记载。

好玩吧?奇怪吧?有创意吧?古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节气是否准确,以调和阴阳历法。《吕氏春秋·音律》中列举了十二律具体对应的节气:“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冼,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正,则十二律定矣。”

至于这十二支律管的具体尺寸,《史记》上说,最长的黄钟律管“长八寸十分一”,最短的应钟律管“长四寸二分三分二”(这是个什么长度呢?)。如果为了调整音律,那么绝对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十二支律管之间的相对长度。所谓“律数”,就是五音以及十二律管长度的比率数。律数的确定基本方法是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十二律中任何一律都可当作宫声,但是只有以长度为八寸十分一的黄钟管作为宫声,最得五声之正,高低度最合适。确定了宫声,再按照规则分别确定征、商、羽、角,这样五个全音就都出来了,然后再确定变征、变宫这两个半音。这样,“五音七律”就都确定下来了。

第九句 云腾致雨

云,这里应为“云”,象形字,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

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说文》中说:“云,山川气也”,《诗注》上也说:“云生于石,故名曰云根。” 所以古人经常把山石称为“云根”,如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说:“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很多名山大川也有以此命名的石头,像安徽宣州城北敬亭山的山顶有怪石,上面就刻着“云根”二字,据说是李白所题;黄山渔梁坝景区白云禅院西首山壁的摩岩石上也刻着“一带云根”四个大字,为明代末年名士孙子贞所书;湖南邵阳城南桃花洞外的巨石上刻着“古云根”三个字,是宋代邵州郡守麋登干的好事。后来“云根”也用来指寺院或云游僧人休息的地方。

雨,正规的解释是指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为什么要有山才能下雨呢?因为除了正常的冷暖峰交汇产生的降水外,地势的变化也是降水的原因,我们知道,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温度就会降低六摄氏度,空气遇山上升并变冷,从而产生降水。

腾,在这里指升入空中。《礼记·月令》中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致,造成,导致。

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4)

第十句 露结为霜

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还有一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晞,指被太阳晒干。也就是说,“露”的命运有两种:结冻成霜,或晒成水气。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而被用来命名加入药料、果汁、颜料等东西制成的饮料、药剂、化妆品等,比如止咳露、枇杷露、润肤露。

霜,《说文》中说:“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霜是露水再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因而常被用来指粉末状或膏状的东西,如比较霸道的砒霜、深受广大女士喜爱的各类美容霜。《红楼梦》第六十回标题“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一口气说了四种高级化妆品。

霜和露连用,常用来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如宋代苏洵《六国论》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就是说前辈创业那个难啊,挥多少汗,流多少泪,才混了一块安身之地,就像我们今天一样,辛辛苦苦干一辈子,每个月的钱都让银行扣了还买房贷款。

每年为什么有一个闰年(闰年是怎么来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