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明清时代村 用南洋楼改造成乡村博物馆
最早听说锦水,是在泉州环城高速公路上。有处路标叫“锦水枢纽”,南来北往的车辆在这里分流疏解。寻思是个地名,并不大在意。
直到有一次,看电视里播报新农村建设的事迹。惠安县螺阳镇,有个华侨村将南洋楼资源盘活。一座三层高的南洋楼和一座闽南古大厝,经过修缮加固,摇身变成了网红乡村博物馆。村子就叫“锦水”。手机地图上比对,发现“锦水枢纽”就在锦水村境内。
这是结识锦水村的过程。不满足于只闻其名,第二周周末,从外地返回惠安途中,就特意导航到锦水村。
事后证明,想找到一座闽南村落的“老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到当地的宫庙家祠,以宫庙家祠为起点,慢慢把搜索半径放大,常有惊喜的发现。锦水村的“锦水宫”,左侧有条小路,即是锦水古村落的入口。
锦水宫
道路窄小起伏。挪步向前,熟悉的感觉迎面撞来,像极了儿时记忆里的闽南乡村。一座又一座石头厝,房子挨着房子。石头墙体泛黄,透着岁月的斑驳。
六七十年代开始,建材短缺,将石头组合成各种造型的房屋,是那个朴素年代的普遍做法。偶有穿插几座精美的南洋楼和闽南官式古大厝,让人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
闽南古大厝
瑞珍楼
更多的房子成了危楼,无人打理,被拉上警示标识。榕树盘根错节,穿墙而出。家宅日渐倾颓,石埕杂草丰盛。废弃的厝顶、板石上,落满棒叶不死鸟。它们像红色的灯笼一样盛开,俨然荒芜宅地的新主人。
开花的棒叶
古村落就像一座磁场,有着天然的吸力。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迅速吸入磁场,跌落到时光的旋涡里。 古早街道、老人、旧时的生活场景,一切都是真实的,却又如幻境般,让人产生穿越的错觉。这大概就是古村落的魅力之一。
‖ 秀芬楼,惊艳的旧时光
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一座精美的南洋楼前。正面牌匾灰塑“林秀芳楼”四字,开始脱落和模糊。“一九五四年”,洋楼建成的年代被写在建筑上。算下来,洋楼已有六十六年历史。
秀芬楼
与村里方方正正的南洋楼不同,秀芬楼的几何外型更为别致精巧。钝角和圆角外凸,构造成外廊。洋楼共两层,一层为白石板,砌筑工整。二层红砖墙,纹饰多变。立面灰塑镶圆钟,两旁双狮夺球,窗台则欧式古典。
楼里住着陈淑华老人,老人热情邀我到屋里参观。屋内沿袭了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布局,两进三开间双榉头,带天井和后轩。老人介绍,外墙面的很多琉璃瓷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被破坏掉了。老人还提醒,秀芬楼是有左右护厝的,只不过是石板建成,乍一看会以为是普通的石头厝。
陈淑华老人
老人三岁从晋江被抱到锦水村,嫁给了林家,已经不记得出生的地名了。早期村里很多人出番到缅甸仰光。她的公公,也就是屋子的主人,那时候就在缅甸仰光谋生。1945年返乡建造洋楼,历时九年才建成。老人说,屋里原来住着四兄弟,如今开枝散叶,四处移居。
洋楼浸染了岁月的痕迹,华丽的造型足以惊艳时光。它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老华侨绵绵不尽的乡愁。
‖ 一座博物馆
秀芬楼出来,走不到一百米,来到林连和故居,也就是“传说中”的大锦水博物馆所在地。三层洋楼,端庄大气,十分醒目。
林连和楼
事实上,故居包括洋楼和林家古厝。三层洋楼为两进三开间硬山式与骑楼式相结合的建筑。一二层为石构,三层红砖砌就。屋内布局同样是闽南古厝楼化演变而成。楼顶对联““最喜座中先得月,不妨睡处也看山”尤为动人。
洋楼内部
隔着一条小巷,即为林家古厝,民国时期建造,两进五开间,硬山式。清水砖墙,彩绘水车堵,标准的闽南传统建筑。林家古厝右边,原本是一块空地。据当地人介绍,林家兄弟想在这片空地上继续兴建房屋,奈何国内局势动荡,建设被迫搁置。当时计划用来盖房子的空地,如今已被腾出,用作村里的文化广场。
博物馆楼顶俯瞰
五脚基
博物馆的两个展区分别设在三层洋楼和林家古厝中,一旁的单体房屋,变成了招待室。博物馆给初来乍到的“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锦水村的快捷方式。
博物馆内部
招待室
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份份历史资料,锦水村的村庄沿革、时代变迁,在无声物件的“勾勒”下,逐渐清晰起来。“大锦水”是锦水村、锦东村、梧宅村三村统称,有着千年历史,同时又是一个颇具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优良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承。
洋楼天井
汲取了故土的养分,终有枝繁叶茂,累累硕果。历史上大锦水人才辈出。“明清出了2名进士,18名举人。抗日战争时期有3名革命烈士、5名黄埔军校毕业生。新中国成立至今,这里走出了1名院士、2名国防专家、1名师级军官、7名大学教授、9名留洋博士和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精英”。
两个展区的资料十分详尽。再从博物馆走出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接近中午。寥寥无几,人群散去。沿着来时路,又走了回去,结束此行。
泉州的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创资源。时代在前进和变化着,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盘活、继承这些宝贵的资源。锦水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式。实际上,据我壮游泉州多年的见闻,这样的创新,在泉州大地上,已经如雨后春笋冒出,且越来越多。
村落一隅
建筑不会说话,却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华侨奋斗的一生,见证了华侨对故土的桑梓情深。它们站在那里,站成了历史,等着游客来寻,等着人们来叩开时间的大门。
那些古早的风光,那座由南洋楼改造的博物馆,总能在不经意间唤醒乡人沉睡的乡村记忆,让乡愁有了依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