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但没有得到答复。孙中山认识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统治危机。孙中山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

孙中山

三民主义的提出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是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3)

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4)

袁世凯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俄国10月革命的胜利,是处于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5)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救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得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