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1)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脍炙人口,尤其对衢州人来说更是情有独钟。有朋友跟我说,他都去过三衢山好多次了,怎么也领略不到曾几的这份诗情画意。“三衢道中”的景点到底在哪里? 不妨我们一起去先看三衢山,再寻三衢路。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2)

三衢山位于常山境内的辉埠 ,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突兀而起三座石灰岩山峰。山上怪石嶙峋,象形似动,惟妙惟肖。三座石山,独立相望,神气呼应。如果说江郎山的三爿石,形似行草的一个“山”字,那么三衢山就宛如一个天大的楷书“山”字。三座山峰独立周围万山,又耸立于田畴,仿佛便是平畴粮田里生长起的三支硕大竹笋,“笋”的根部阡陌纵横,其山不挡道,故谓“三衢”山。

因此三衢山的第一大景观应该是其全貌。少时砍柴立于前后山巅,鸟瞰三衢山,常常痴迷于三衢山云蒸霞蔚、钟灵毓秀,然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其全景实在不易。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3)

三衢山曾经相当长时期里,算得上是个难得的青山绿水,风景独好。山道弯弯、清泉沁心、鸟语花香,天上人间。即使我小时候,山上山下仍然可见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想见更早时期的宋元明清,该是怎样的风光无限了。

常山有俚语:“宋畈谷,大埂屋”,可见宋畈(今辉埠)是个富足之地。不仅如此,人杰地灵,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故宫博物院状元名录,仍赫然刻着“浙江常山汪辑”)。 古时宋畈人的家学渊源深厚、声名远播,在周边浙赣两地独领风骚。这不能不说到宋畈开山始祖汪氏。汪氏从徽州婺源大畈(今江西)迁徙而来,之所以择地生根,据说大畈与宋畈地形地貌极为相似。而婺源大畈却是大儒朱熹祖籍地,朱熹能够成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不能不说与其家学渊源有着密切相关,因此说宋畈人的家学是祖传“自带”的,也因此在“新学”尚未有影子的年代里,八方子弟慕名到宋畈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而古时候的书院差不多全是遗世独立,一般都在深山老林,搭几间茅舍,甚至就设于自然山洞,比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武夷精舍等等。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4)

三衢山,“山”字中间那根“笋”的半腰,有一个天然岩洞,大处若厅堂,小间如卧室,厅室之中“长”着错落有致的石礅,如案如凳,四周石壁,光溜可鉴,刻满诗句。这里就是当初讲经布道的书院,也成了贤士名流的交情之处。风清月白,群贤毕至,吟诗论道,一时多少豪情,此洞也兼具文昌阁的功能。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5)

众多学子里有一个叫赵抃,衢州柯城人。他就是在这里青灯黄卷,苦心励志,终于金榜题名,做上了宋朝御史,史称“铁面御史”的赵抃。从此三衢山的这个山洞就称为“清献书岩”,老百姓俗称“赵公岩”。此后经年,清献书岩更是声名鹊起,本埠外方的读书人,趋之若鹜,门庭若市,越发书声琅琅。

名留青史的赵抃,其声望是在他死后逐渐走红的,而赵抃身后大约二三十年间,有位春风得意的朝廷命官,不管是赴任江西提刑,还是转任浙西提刑,或者别的缘由,在一个梅子黄时的日子来到了衢州,路过三衢山,此人正是曾几。“三衢”泛指衢州,但是作为一首诗的题目冠以“三衢道中”,一般应该是指实地的。其次,笔者梳理衢州所有历史名胜古迹,以及相对有名的风景地,与“小溪泛尽却山行”契合的唯有去清献书岩的景况一致。因此从诗人出行的动机,与路线图上判断,基本可以确认,《三衢道中》写的就是曾几探访清献书岩的片段。诗中隐约可见诗人那种凭吊故地,风景依旧,前辈已去,后继有人(曾几的工作性质与赵抃相当)感慨。“梅子黄时日日晴”——天朗气清。“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失是告慰先灵的一种欣慰。至于曾几是否深受赵抃影响,而崭露“铁面”头角,挺身与奸相秦桧拼死相斗,不得而知,或许吧。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6)

此后再过五百年,又有一个落魄书生,赴京赶考途径常山,在常山逗留盘桓许久,也去清献书岩“插班听课”,只是大病不起,困厄于文峰塔下,被詹氏夫妇收为养子。后此人官至首辅,贪赃枉法,穷困潦倒,再度流落常山。这个故事常山流传甚广,县志也有所载,此人便是严嵩。不知他二度落魄常山,是否再去参访清献书岩,面对赵公有否幡然醒悟?

可以肯定的是——常山人都这么说,略早于严嵩几十年的一个浙江钱塘人于谦,17岁时慕名到清献书岩求学,念及先贤“铁面御史”,有感于三衢山烧石灰,写下流芳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此可见,清献书岩在历史的岁月中,确是远近闻名的“重点高中”。

随着岁月变迁,后来,三衢山的四面山脚,东一块西一点的燃起了一堆一堆石灰窑采石场。朗朗书声演变成了叮当作响的千锤万击,时不时的炸雷样的放炮,石块漫天飞舞,灰尘遮天蔽日。三支“笋”被剥了外衣,露出白花花的“肉”。原本风情万般的“山”字,衣衫褴褛,吐着浓浓的烟尘。乡亲一面禁不住石灰水泥、碳酸氢钙带来丰厚利益的诱惑,一面时时深深陷于“风水破了,文脉断了”的悲叹。

清献书岩宛如一块历史残骸,沉没于厚厚的灰尘里。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7)

所幸近十几年常山痛下决心,彻底根治,山青了,天蓝了,水绿了。目前三衢山景区,也仅仅是“山”的左侧一笔,而真正中间的这道主笔,听说也已经在规划开发了。想必作为“宋畈十景”之首的“三衢道中”景观,不久也会重现光彩,因为毕竟有许多游客开始在寻觅探访“三衢道中”的去处了。

“山行多妙处,妙在人心中。到此兴难尽,吟成诗不同”。游客看了赵公岩不无遐想的感慨,这是一个最有书气正气的的山洞,倘若植被景致得以恢复,那么节假日孩子到这小溪嬉戏,山洞感悟,这就是真正是诗和远方。要是这样,假期里孩子们,真的一中二中不如这“山中”了, 这完全值得期待,你说呢?

来源:浙里衢州

编辑:陈沈飞

衢州市常山区有几所高中(常山三衢道中)(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