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真实历史原型(宋江的原型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
《水浒传》
呼保义宋江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早成书的一部,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很多人都说,《水浒传》看似写的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实际上是在暗写元末明初的事情,因为这两个时代有很多人物和事件都很相似,作者施耐庵曾经做过吴王张士诚的幕僚,后辞职隐居兴化,潜心写作。他亲身经历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军阀混战,了解人民的疾苦,也见过、听说过很多英雄豪杰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故事,所以他把这些经历写下来,假借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名义写下了《水浒传》。所以很多人说,《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是在元朝末年有原型的,比如宋江的原型,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宋江其实就是朱元璋,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其实是在写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另一种说法是说宋江的原型就是张士诚,宋江接受宋朝招安并讨伐方腊的故事其实写的是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并以王师的名义讨伐朱元璋。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才是对的呢?宋江的原型到底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呢?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种说法的可能性。
第一个故事:宋江的原型是朱元璋这种说法的根据主要是《水浒传》书中的几个细节,在第一回中写了洪太尉在龙虎山伏魔殿放走妖魔的故事,在上龙虎山的过程中,洪太尉遇见了一只白额吊睛虎、一条雪花大蛇。有的故事说,这只白额吊睛虎指的是梁山好汉锦毛虎燕顺,他原来是清风山的大头领,其他的两个头领是矮脚虎王英和白面郎君郑天寿,这三个人的名字可以组成“燕王英武真天授”,这说的可不就是燕王朱棣啊。
同时,书中写道,那只白额吊睛虎朝洪太尉咆哮了一回,便“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这指的是少华山的二寨主跳涧虎陈达,而少华山大当家的是神机军师朱武,和洪太尉组合正是“朱洪武”,也就是朱元璋。
再深入分析,那条雪花大蛇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属蛇的。
所以说,《水浒传》开篇就写了朱元璋祖孙三代人,可见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朱元璋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
少华山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山寨,三位头领分别是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熟悉明初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感觉看着很眼熟,因为这三位好汉的名字暗指的是朱洪武、徐达、常遇春。另外还有不少梁山好汉的名字和朱元璋手下将领有关系,包括打虎将李忠,指的是大将李文忠,白日鼠白胜,指的是常胜将军冯胜,操刀鬼曹正,指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施耐庵两写《水浒传》还有其他很多细节分析,但都和上面这些分析一样,都比较牵强。传说中,施耐庵原本只写了60回的《水浒传》,只写到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这部书在民间流传很广,传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看了大怒,因为他认为施耐庵实在讽刺他接受元朝的招安。施耐庵和刘伯温是同窗好友,又是同一年的两榜进士,刘伯温做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向朱元璋极力推荐自己的老同学施耐庵,说施耐庵的本事胜过他十倍,朱元璋大喜,派人带着重金去请施耐庵出山。无奈施耐庵从张士诚王府中辞职后无心做官,只想做个闲散人士,专心做学问,所以就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朱元璋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就狠上施耐庵了,现在又看到施耐庵写书讽刺他接受元朝的招安,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命令手下人追杀施耐庵。施耐庵无奈只好亡命天涯,东躲西藏的,后来只好求助于老同学刘伯温,让刘伯温给她支招,怎样才能平息朱元璋的怒火。刘伯温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朱元璋震怒是因为认为你写宋江接受招安是在讽刺他,你只要再续写下去,把宋江写成是一个英雄豪杰就可以了。于是施耐庵又续写了《水浒传》的后60回,内容是宋江接受招安以后抗击契丹,保家卫国。等120回本的《水浒传》再传到朱元璋那里时,老朱一看,嗯,宋江是个大大的英雄,带领中原绿林好汉抗击契丹人,不就是夸我朱元璋反抗元朝暴政吗?看来施耐庵是个不错的人呀,算啦,以往的恩怨一笔勾销,于是收回成命,不再追杀施耐庵,老施如此便捡了一条小命。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这个故事太过牵强,有很多硬伤,这里列举两点:
一是《水浒传》成书较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在民间流传了,朱元璋称帝是在1368年,这一年也是洪武元年,但在此之前就有“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了,所以说洪太尉暗指朱洪武的说法不成立。
二是朱元璋并没有投降元朝,只是曾在1361年向元军主帅察罕帖木儿写信示好,请求双方休战罢兵,这一行为的性质和当年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一样,只是一种示弱,并非投降,何况察罕帖木儿也没有答应朱元璋休战的建议,不久之后双方战事再起。所以《水浒传》讽刺朱元璋投降元朝的这一说法不成立。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却是实打实的降元了,并被封为元朝太尉,以王师的身份讨伐朱元璋。张士诚幕府中的施耐庵反对接受朝廷的招安,但是张士诚不听,执意接受招安,于是施耐庵大失所望,弃官而去,从此隐居山林,潜心写作,再不问政事。所以说宋江是暗指朱元璋,远不如说是暗指张士诚来得合理。
第二个故事:宋江的原型是张士诚先来看一下张士诚的生平。张士诚是泰州人,原来是个盐贩,1353年,他看到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于是也和三个弟弟一起率领众盐贩起兵抗元,这就是所谓的十八条扁担起义。
十八条扁担起义
起义后张士诚很快便占领兴化、高邮等地,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立大周国,元顺帝急忙派右丞相脱脱帅大军前来征讨。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把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想把张士诚困死在城中,逼他投降,没想到张士诚骨头还挺硬的,誓死不投降,眼看着城中粮草告急,张士诚快挺不住了,可没想到这时候元顺帝听信了小人谗言,怀疑脱脱拥兵自重,怀有二心,于是一纸诏书把脱脱调离前线,流放云南,这无疑是自毁长城啊,脱脱走后高邮城外的元军大乱,张士诚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出城反戈一击,百万元军竟被杀了个大败亏输,落荒而逃。张士诚从此一战成名,乘势连克常熟、江阴、苏州等地,并在1356年定都苏州,从此以苏州为家了。
张士诚在江南赢得了民心张士诚在苏州做了几件好事:一是废除了元朝的苛捐杂税,轻徭薄赋,救济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恢复民生;二是开垦荒地,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带领百姓重建家园;三是开科取士,发展文教,教化百姓,给读书人一个入仕的机会。久而久之附近的读书人都知道张士诚善待儒生,在他的王府里聚集了一大批贤能之士,施耐庵就是在这时候进入张士诚的幕府的,他们二人是泰州老乡,张士诚又比较关心百姓的疾苦,施耐庵对他是忠心耿耿,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明主了,打算辅佐张士诚成就一番大事。
由于张士诚在苏州善待百姓和读书人,又因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而没有卷入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使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江南地区的百姓难得享受到了十年左右的安稳生活,所以他在苏州深得民心,后世几百年间苏州百姓一直对张士诚念念不忘,苏州城中有很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张士诚有关,人们尊称他为张王,或者用他后来的国号称他为吴王。
苏州张士诚塑像
再来看施耐庵在张士诚幕府中的经历,施耐庵大概是在1356年随张士诚入苏州,成为他的幕僚的,在同一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并向东扩展地盘,在1357年两家兵马在镇江相遇,互有攻伐,朱元璋当时的实力不如张士诚,所以张士诚没有把朱元璋放在心上,结果一个不小心,他的主将之一、弟弟张士德被徐达俘虏了,由于张士德在张士诚集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张士诚起义时的二号人物,朱元璋希望以张士德为人质,招降张士诚,但是张士诚拒绝投降,希望用被他俘虏的朱元璋大将廖永安来换回张士德。但是没想到张士德很有骨气,居然绝食而亡了,这下俩家算是结下了梁子,无法化解了。眼看着两厢要兵戎相见,这时候元朝一看机会来了,于是招降张士诚,张士诚为了给弟弟报仇,希望借元朝的力量打击朱元璋,于是撤销了“大周”国号,接受了元朝的招安,被封为太尉,成为朝廷承认的地方军阀。但是这时候的元朝自顾不暇,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战火,元顺帝和太子两派势力还在相互攻伐,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剿灭朱元璋,而是命令张士诚替天行道,消灭反贼朱元璋,可张士诚进攻了几次没有占到便宜,一看朱元璋势大,觉得没有取胜的把握,也就作罢了,如此替弟弟报仇的计划也就搁置了。
目光短浅,不听劝阻,最终国破身死在张士诚决定接受元朝的招安的时候,施耐庵曾苦口婆心地劝阻他,告诉他你不要忘记了起义的初心,是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为了天下的百姓免受元朝苛政之苦,现在虽然江南暂时平安,但全国其他地方的百姓仍然在受苦,你不能向元朝投降啊,你投降之后会失去号令天下的资格,让各地义军转而投向朱元璋的麾下。但是张士诚不为所动,坚持向元朝投降,可能那时候的他就想像宋江一样做个朝廷的顺民吧。当时的苏州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张士诚也不想扩大地盘,只想安于偏安一隅,做个平安王爷了。朱元璋看到张士诚胸无大志,不足为虑,也就不再忌惮于他,而是专心向西对付陈友谅了。1363年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施耐庵建议张士诚趁机进攻朱元璋,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这时候的张士诚已经过惯了安稳日子,无心进取。他一看有朱元璋、陈友谅等人拖着元朝大军,他在苏州非常安全,于是再次反叛元朝,称吴王,日日笙歌燕舞,不再理会中原的战事了。施耐庵苦劝不听,对张士诚失望透顶,无奈之下不辞而别,隐居山林去了。
结果正如施耐庵所料,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之后,马上腾出手来对付张士诚,这时候张士诚才慌了手脚,急忙调兵遣将抵抗朱元璋,可是他手下大将潘元绍和潘元明一看朱元璋势不可挡,居然未做任何抵抗便开城投降了,并引朱元璋军队入城活捉了张士诚。被俘后的张士诚拒绝投降,自缢而死,也算是条汉子。这已经是1367年的事情了,张士诚在元末群雄中起兵是比较早的,而且占据了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但是十多年间不思进取,最终被朱元璋消灭。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统一了江浙地区,第二年就挥师北伐,攻入大都,灭亡了元朝。
隐居兴化的施耐庵听到张士诚国破身死的消息后只能仰天长叹,他早就料到张士诚会落得如此下场,当年他离开张士诚的时候就把当时农民起义的故事写进了《水浒传》中,他借宋江接受北宋朝廷招安来写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并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吴用这一形象,用以表达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吴用作为宋江的军师,并没有能够阻止宋江的悲剧结局,施耐庵作为张士诚的军师同样没能挽救他的命运。而《水浒传》最后宋江讨伐方腊的故事,其实是在写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之后进攻朱元璋,结果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损兵折将,现实中张士诚没能消灭朱元璋,施耐庵就在小说中让宋江消灭了方腊,算是YY了一把。
而且,有的故事还说施耐庵愤恨出卖张士诚的潘元绍和潘元明兄弟二人,于是在《水浒传》中塑造了潘金莲和潘巧玉两个淫妇,来表达他对潘姓人的厌恶。
潘金莲
潘巧云
所以分析了张士诚了朱元璋起兵的过程,可是说相比较而言,还是张士诚作为宋江的原型更合理一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