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子曰君子坦荡荡)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子曰君子坦荡荡)(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新言“述而”之三十六,萝卜/摄影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在《论语》中谈及不少,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里又一次以心态和作为来谈两者的差异。

孔子说,君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坦坦荡荡,内心坦然,无不适。

孔子提到小人,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中因为太注重一己之私,所以常常不能自宽,内心焦虑,叽叽歪歪,患得患失中,不得安宁。

“坦荡荡”与“长戚戚”,从内心深处讲,前者因为仁厚宽大,所以自在无挂碍,而后者因为立足狭隘,所以常会左右为难,也正因私心过重而导致顾虑重重。

笔者读《论语》更深的感受是,孔子在谈“君子”与“小人”时,更多的不是在谈论某个人或某类人,而是直指人的内心,他更多在谈每一个人能落实的言行与心态的不同。

《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面对同样的事物,有君子心与君子行的人,就与“小人”大不同。君子遇事考虑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为是否有公德,是否有道德,是否有功德,而小人不然,小人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利。“里仁”篇,另一章句,其实是孔子他老人家又强调了一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关注的是道义,是公益,是利他,小人关注的全是自己,全是自己的利益。

各位读者也应该能有个推论了吧,君子因为做事的初衷与目标常常不只为自己,所以他们能更全面和通达的看问题与做事情,他们在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中更从容和心安理得,而“小人”们,因为太纠结于自身利益,太锱铢必较的衡量自己的各种利弊得失,所以反而好像更寸步难行,和活得太累。

笔者按,也许……“君子”与“小人”根本就不是两种人,他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很多人都没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

萝卜/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