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

【青稞营】第 71 次微课分享

分享嘉宾: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新阅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新民晚报》《未来教育家》《今日教育》《中华家教》杂志专栏作者。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

我的孩子小名叫哲哲,现在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开始新的人生阶段。现在回头看,科普阅读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成为他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哲哲看过不少科普书,包括一些知识类的图画书、儿童杂志等,但没有那么痴迷,充其量是个“知道分子”。邂逅一本昆虫故事书后,他开始痴迷昆虫的世界,嘴里说的、眼里看的、心里想的、笔下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子,俨然变身为“昆虫小博士”。

某天,地板上一只小虫子在爬,被小博士发现了,大呼妈妈来看。两人趴在小虫身边,然后开始谈论:“妈妈,你说它是德国小蠊还是东方蜚蠊?”

德国小蠊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2)

东方蜚蠊

见妈妈没回答,他自言自语:“一般啊,德国小蠊体型比较小,颜色浅一点,偏黄色。东方蜚蠊比较大,颜色比较深。我看啊,它应该是东方蜚蠊。”

哲哲妈像听天书一样没敢接招,反问了一句:“蜚蠊是什么东西啊?”小博士谆谆教诲:“蜚蠊啊,就是蟑螂,准确地说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蜚蠊科。你知道吗?蟑螂很古老的,曾跟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接着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后来我问哲哲,你的昆虫知识都是从哪里来的。他告诉我,多数是《酷虫学校》里的,少部分从电视里看的。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3)

翻开这本书,果然很有童趣,故事很搞怪,情节很幽默,知识很严谨,更重要的是模拟了孩子们熟悉而喜欢的校园生活,什么蝗虫校长、彩臂金龟老师、班长狼蛛001等,容易让孩子一下子进入情境,记住并喜欢上书中各种虫子的个性、外貌和特长。

一、让孩子爱上科普,第一条定律就是:选一本既严谨又有趣,与孩子性格、年龄、性别恰好对频的书。

哲哲小学四年级时,像“可怕的科学”之历史故事、《博物》杂志、“阅读123”系列的《虫来没看过》等比较符合他的心思。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4)

其中有好玩的故事,并在故事中串起各种科学知识,这样读起来没有阅读障碍,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我问过一些父母,发现每个孩子对科普产生兴趣的时间虽然不同,但八岁左右算是个井喷期。

也许这是因为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学校开设了科学课,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如航模、海模、机器人、手工制作等。哲哲二年级时,他们班流行阅读《神奇校车》,我还特意请了该书的译者漆仰平去班里跟小朋友们交流,结果被当作明星一样,受到了热烈欢迎。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5)

在此之前,孩子们还处于适合阅读图画书的黄金期。我就给哲哲买了“第一次发现”系列、“小牛顿科学馆”系列、“HOW&WHY”系列等,因为这类书相对更为浅显,画面清晰、直观,符合孩子对色彩和外形比较敏感的学习特点。

“第一次发现”系列让孩子动手参与,迎合了孩子喜欢动手探索的天性。其中的故事情节也简单,常常给他们带来一种惊喜,而这种发现的惊喜,恰恰是科普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特质之一。“日本精选科学绘本”系列中的《地铁开工了》《火车出发了》《飞机起飞了》《大坝建成了》兼具童趣和科学性,也是极好的科学启蒙素材。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6)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7)

坦率地讲,当下科普类书籍虽然种类很多,但真正优秀的并不多,尤其是原创科普书较弱。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品质不错,但版本太多,挑选起来有难度,而且总感觉有点追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图书打着科普书的幌子,充满教化意味,讲着不符合常识的错误,选择时也要小心。

就像某本书中有个《蚂蚁与蝉》的故事,主题是蚂蚁勤奋地准备越冬食物,而蝉比较懒惰,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浪费大好光阴,类似于小时候学过的寒号鸟故事。哲哲看后直言“书里写的不对”,理由是“蝉能在地下活好多年,但在地上的时间非常短,最长也就60多天,一般活不到秋天的”。我到网上查阅蝉的习性,果然如此。

我比较喜欢英国DK公司的科普书,像《机器人》《穿越时空的隧道》《恐龙百科全书》《漫画人体奥秘》等,其中的知识点经得住推敲,表述也比较准确,有文有图,没有国内一些科普书望文生义、绘画随意的问题。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8)

唯一的缺点是偏于知识性,缺少故事的串联,由此需要父母参与指导阅读。

其他的像《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希利尔说地理》《科学的故事》,品质也非常好,但需要老师或父母指导阅读。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9)

因此,选科普书时,父母们最好选择权威部门推荐的、有知名院士或专家把关的书籍,出版社也尽量选专业的科普或童书出版社。

相对而言,它们即使不能与孩子的心灵百分之百对频,但也很少犯蝉在深秋依然高歌的低级错误。

好的科普书,一般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符合科学事实,传递的是“真知识”,不流于经验之谈,更不会为了吸人眼球而胡编乱造;

二是站在儿童本位,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内容好玩不晦涩,并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出发,注重形式上的趣味性。

好的科普书亦不只是教孩子知识,还引导着孩子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勇于质疑的科研习惯。这种优势等到孩子上了中学就慢慢显示出来。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小时候也爱读书,但读的多是文学类书籍,对科普类书籍一点没兴趣,父母也没有有意识地引导,所以中学时偏科现象比较严重。生物、物理等学科的成绩一直上不去。

如果小学阶段搭好了梯子,借助合适的书籍帮助孩子除了喜欢文学,也爱上科普书籍,未来的学业也不至于太吃力。

哲哲书单

(★★★★☆)“小牛顿科学馆”(全新升级版),台湾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0)

(★★★★★)《酷虫学校科普漫画书》,吴祥敏著,接力出版社

(★★★★★)“神奇校车”系列(图画书版),(美)乔安娜科尔 文,(美)布鲁斯迪根 图,贵州人民出版社

(★★★★☆)“日本精选科学绘本”系列,(日)加古里子 等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瓦奇讲植物、动物、天文与地理》(全三册),(英)查尔斯科瓦奇 著,贵州教育出版社

二、经典科普书自带光芒

我发现,好的科普书,一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符合科学事实,传递的是“真知识”,不流于经验之谈,更不会为了吸人眼球而胡编乱造;二是站在儿童本位,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内容好玩不晦涩,并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出发,注重形式上的趣味性。

虽然不同年龄、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品位,但好的科普书无疑能“大小通吃”,能做到由浅入深,带着孩子拾级而上,将其引向一个宏大而奇妙的科学世界。如果具备这两个特点,在清楚描绘事物起源、发展、共性与个性等基础上,还善于讲故事,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使之产生对某种事物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冲动,那么这样的科普书就有经典范儿了。

从这种角度看,”神奇校车”系列、“蛋蛋学校”系列、升级版的“小牛顿科学馆”系列等就有好书的品相。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1)

尤其是后者,曾在国内外图书市场经受过读者的检验,有着自带光芒的权威性,无须更多文字说明,且经过全新设计、精心打磨的升级版,在宏观构架和微观叙事上都做了调整,整体来看,如略施粉黛的女子一般,更打眼也更讨喜,凸显出经典科普天然具有的“真、善、美、童”属性。

这种讨喜首先体现在细节上。实际上,孩子读科普,更多的是关注细节,记住的先是一个个好玩的知识,再由此生发开去,记住某件事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进化发展史等。

例如,我的孩子哲哲看完“小牛顿科学馆”系列(全新升级版)中的《黑猩猩鸭嘴兽》一册后,就谆谆教导我:“爸爸,你知道吗,黑猩猩小的时候,屁股上长有很好看的白毛。这白毛告诉别的同类,我还是小孩,犯了错也不能惩罚我。当黑猩猩长大后,白色尾毛就没了,意味着没有了淘气的特权。再无故骚扰别人,就会被好好教训一顿了……”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2)

类似这种知识,该系列里比比皆是,如北极熊捕猎时,为了不让猎物发现自己,会用前肢遮住黑色的鼻子和嘴巴;人们都知道海啸会破坏陆地上的建筑,殊不知也会破坏海底生态,使海底珊瑚大量死亡,产生白化现象。

这些知识就像隐而不宣的密码,不经科学家讲解或不看经典科普书是想不到的。从这种角度看,该系列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告诉孩子大自然和科学的秘密,让孩子生出原来如此之感,明白万物运转的秘密。

实际上,科普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学与历史、地理等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早起的航海家和冒险家的故事,与天文学、地理学关系很密切。反过来,科学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因此,好的科普书亦不只是教孩子知识,还让孩子触类旁通,引导其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勇于质疑的科研习惯。

升级版的“小牛顿科学馆” 似乎很看重这一点,增添了很多互动环节。

如“扫一扫,看视频”环节,帮助孩子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科学;每册还附有动手制作环节,如让孩子制作携带方便的纸天平,做证明水有浮力的小实验,抑或用威化饼来还原地震发生的前前后后。这些设计操作简单却富有深意,原本深奥的知识因此得以生动传达,牢牢印在孩子的脑海,也许当科学家的梦想就是这样悄悄埋下。

这种启发、鼓励孩子做实验求证的细节,在许多优秀科普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我曾采访过“可怕的科学”系列作者之一、英国科普学家尼克•阿诺德。在一次讲座上,阿诺德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有脑颅保护着,但是脑颅是空的,为什么我这么使劲甩头,我的大脑却不从我的鼻子里流出来呢?”现场的小朋友们纷纷摇头。于是,阿诺德拿出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面放着一个鸡蛋。他说,容器就代表脑颅,鸡蛋代表大脑。他请一个小女孩用最大的力气摇晃容器,看看鸡蛋会不会打破。30秒过去了,小女孩摇得满脸通红。可是,鸡蛋安然无恙。阿诺德说:“这就是保护我们大脑的东西,围绕我们大脑周围的一圈液体让我们的脑部免受伤害。”小朋友们恍然大悟。

“可怕的科学”丛书中,有许多类似的好玩的实验。实际上,每个实验阿诺德都自己亲手做过,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敢教给小朋友,毕竟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书。而之所以在书中写了那么多的动手实验环节,他说:“孩子不能通过看而是要通过做,才能学到东西,为此我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实验都有趣。很多孩子都喜欢做科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科学内容和科学原理会被更深刻地感悟,学生会长久地记住。而对于不太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实验通常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方式也能让那些在校学习不太优秀的孩子喜欢上科学。”

好的科普书,还总是流露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何为科学精神,阿诺德的回答是,“科学家永远可以问什么是真,什么是对。对真理的探索、对权威的质疑,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孩子在阅读科普书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秘密没找到答案,等待他们去发现,还逐渐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家国天下的意识,而这就是伟大科学家的独特品质。

在优秀的科普书中,小朋友总能更深领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就像“小牛顿科学馆”系列(全新升级版)中就写道:“犀牛坦克在一次疏忽下,惨遭躲在下风处敌人的袭击,不仅失去了头上的角,也失去了生命”“北极的冰雪中,隐藏着各地漂来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由于食物链的原因,最后堆积在北极熊体内,它们最后的下场还是死亡”。

这些信息听起来或许让孩子觉得难以接受,但悲天悯人的情怀却是每个孩子需要拥有的。有没有这种情怀,决定着一本科普书的格局,也决定着孩子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台湾学者蒋勋说过,宇宙之间有很多因果,每一个存在的个体,对别的生命都是有影响的;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都会让别的生命发生改变。其实,一本科普书看似没什么,但字里行间往往有着极大的魅力,引着孩子去汲取知识,去追逐光芒,去改变未来。这是童心既有的渴望,也是经典自身的力量。

哲哲书单

(★★★★☆)“可怕的科学·经典科学”系列,(英) 尼克·阿诺德 等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3)

(★★★★☆)“蛋蛋学校”系列,宋海东著,福建少儿出版社

(★★★☆☆)大嚼科学•动物卷,郑炜 等著,明天出版社

(★★★★★)昆虫脸书,黄仕杰 著,商务印书馆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4)

(★★★★☆)昆虫记,(法)法布尔 著,花城出版社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5)

三、让孩子带着问题读科普

看科普书不像读文学故事,孩子总会有疑问。

看到有趣的情节时,哲哲会凑到我跟前和我探讨:“爸爸,你说虎甲和狼蛛谁更厉害?要是大王虎甲碰到帝王蝎会怎样?毒蛇让人中毒的方式有两种,你知道是哪两种吗?”我知道答案就回答他,大多数问题我是一头雾水。有时候,小博士会自问自答:“爸爸,你知道吗?虎甲能吃掉一只狼蛛的,你别看狼蛛经常吃昆虫,但虎甲它可惹不起。毒蛇呢,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让人血流不止,一种是不流血,但毒害人的神经系统……”他侃侃而谈的样子,像极了百家讲坛的专家。

我听得入神,哲哲还会抛出一些问题和我互动,很有央视科普节目《是真的吗》的架势。他的问题千奇百怪,很吊人的胃口,像“壁虎不会游泳你信吗?”“猫科动物为什么怕水?”“屁步甲的屁能烧伤皮肤是真的吗?”我几乎一个也回答不上来,又很想知道,只能继续听小博士解答,或一起去寻找答案,常常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因此,给孩子看科普书,或跟孩子一起学科普,最好的办法是带着问题开始,多与孩子探讨,不解之处展开调查,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如果条件允许,动手做一些实验,也能加深孩子对知识的印象,让孩子爱上科学。我经常发现,面对神秘的科学世界,有时候语言的表述很无力,有必要用双手求证过程,求解答案。就像有些科普作者所说的,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里面的科学原理,而实验是理解科学的最佳途径。

有一段时间,哲哲纠结于小龙虾和虾蛄(俗称为皮皮虾,北方地区也有称之为虾爬子的)哪一个更厉害。到网上查,几乎都是讨论怎么吃小龙虾更美味,哪里的虾蛄更肥美,等等。

于是,我们索性到市场上各买了一只,放在鱼缸里,希望看到一场真刀真枪的鏖战。也许是两只水生动物过于疲惫,没有打架的斗志,一天下来它们一直和平相处,没打起来。虽然没有查证出结果,但小博士已经有了动手去查找事实的意识,而科学知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来的。

之所以提倡科普阅读与动手试验相结合,我是深受“可怕的科学”系列作者阿诺德的启发。一次他来华巡讲,问了小朋友们一个问题:“人的脑颅是空的,为什么我这么使劲甩头,大脑却不从鼻子里流出来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阿诺德就拿出一个瓶子、一个鸡蛋,用瓶子代表脑颅,鸡蛋代表大脑。他先将瓶子加满水,放入鸡蛋,请一个小女孩用尽力气摇晃瓶子。30秒过去了,小女孩摇得满脸通红,鸡蛋安然无恙。当倒掉水时,一晃瓶子,鸡蛋就碎了——原来是大脑周围的一圈液体(脑浆)让脑部免受伤害。

后来,《酷虫学校科普漫画书》举行亲子活动,哲哲踊跃发言,几乎成了“麦霸”,被老师各种表扬。互动环节,他又抛出一大堆问题,请老师回答,如“田鳖和大王虎甲在一起谁更厉害呢?”“所有的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吗?”“蜡蝉的翅膀为什么是彩色的?”“昆虫的足到底是七种还是八种?为什么有的书说是七种,有的书却说有八种呢?……”

也许是问题太多、问得太怪,老师并没有一一回应,让哲哲有点失望。尽管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他回来后变得很高兴,因为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个小昆虫学家了,一有时间就主动阅读更多的科普书。

不管怎样,参加活动确实激发了哲哲的兴趣。如果有机会,希望父母们多带孩子参加活动,如跟随观鸟团去野外观鸟,让他们跟专家互动。经过专家的讲解和介绍,孩子会对鸟类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去博物馆,看看昆虫标本,听专家讲解,能给孩子一个直观的印象。

跟专家面对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专家渊博的知识、卓然的气质、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严密的思辨能力等,都是小朋友最好的学习榜样,可以无形中引领着他们走进科学世界。

看哲哲这么热心昆虫,一有空我就跟他讲自己小时候捉到的、看到的、喜欢的虫子,大谈特谈它们的习性特点。记得老家有一种叫“老太太翁”的虫子,用一片高粱秆插在它脖子的缝隙里,会嗡嗡地飞。

他感兴趣,上网查它的学名,不停地找图片,拿给我看。得到肯定答复后,告诉我:“爸爸,其实啊,老太太翁就是花金龟,夏天再去爷爷家时,你帮我捉一只吧。”春节回农村老家,带他到田野里找虫子。本以为白雪覆盖的大地不会有什么昆虫,没想到在一个水塘里看到我称之为“王八盖儿”的虫子。小博士纠正我:这种虫子学名叫水龟虫,虽然很像龙虱,但肚子上有明显的一条刺,没刺的叫龙虱。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6)

跟哲哲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他学科学,而是他在为我科学扫盲呢。

哲哲书单

(★★★★★)盘中餐,于呈虹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7)

(★★★★★)昆虫 Q&A,朱耀沂 著,卢耽 摄影绘图,商务印书馆

(★★★★☆)“漫画万物由来“系列(第一辑),郭翔著,辽宁少儿出版社

(★★★☆☆)大英儿童百科全书(全16卷),不列颠百科出品,史明 等译,湖南少儿出版社

(★★★★☆)DK探索斑斓昆虫,(英)伯尔尼 著,吴佳瑶 译,科学普及出版社

四、读科普收获的是深入思考

爱上昆虫的日子,连晚上我和哲哲的卧谈会主题都变成了昆虫。

“爸爸,你说哪种虫子最会装死?成年蟑螂可以飞的,因为它的翅膀没有退化,只是它不爱飞而已。对了,蟑螂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你知道吧……”又一大堆问题抛出来,原以为他又要谆谆教导我,没想到只是一个引子,随后开讲,准确地说是复述《酷虫学校科普漫画书》里的情节。一本科普书被他有板有眼地复述下来,很有戏剧性,跟说评书一样。

实际上,复述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多复述而不是背诵,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讲述故事,有助于孩子加深对故事的了解,从而内化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未来从事创作也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是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最佳途径。

曾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听故事不认真,爱瞎讲。在我看来,与故事有关也好,无关也罢,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知识不是阅读的目的,思考才是。阅读是为了形成能力,而具有良好观察与思辨能力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最缺的人才。

另外,孩子阅读后产生很多共鸣或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侧耳倾听,不时地加以引导。有的孩子爱口语表达,就让他们多说。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再讲一遍。讲过之后,孩子能将知识牢记于心,也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可谓一举多得。

有的孩子读完书后,喜欢画出来,哲哲就是如此。近来他笔下尽是各种虫子,尤其以虎甲出镜率最高,因为“虎甲是昆虫中的常胜将军。一种大王虎甲连避日蛛、非洲绿巨螳螂、鞭蝎都能打败”。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8)

画完后还涂上色,贴上墙,像每天看明星照一样,百看不厌地看着。

一天,哲哲问了一个“翅膀有什么用”的问题,原来是书里有一个“蜻蜓与狼蛛开展了一场关于翅膀有没有用的辩论赛”的情节。小博士复述道:“蜻蜓说,翅膀的作用非常大,发现猎物可以快速追击,要是发现天敌,可以赶紧逃跑。狼蛛说翅膀没有用,一不能用翅膀挖洞,二不能用翅膀吐丝。”

“我觉得它们说的都有道理啊。爸爸,我觉得蜘蛛侠一定是被狼蛛咬的。”

“嗯?为什么?”

“你看蜘蛛侠是用手吐丝,而其它种类的蜘蛛都是用腹部下面的腺体吐丝的,叫吐丝器,只有狼蛛是用手吐丝的……”

我到网上查资料,发现小博士又说对了。就像书读多了能分辨书的优劣一样,熟知了昆虫知识,哲哲对昆虫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也能看清大概,并触类旁通,愈发喜欢研究,这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其实,科普阅读也好,童书阅读也好,都是一个触类旁通、不断外延的过程。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体会不到探索的乐趣,而在某一方面钻进书中、勤于探索的孩子,会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科学不仅有微观的了解,还有宏观的把握。科学之间总是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深入其中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日积月累,小专家就会变成大专家,小博士就会变成大博士。

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好像都不那么喜欢科普,更不用说像法布尔一样潜心研究昆虫了。新学期第一天,我去接哲哲时发现他不像以往那样兴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热心地跟同学们探讨昆虫知识,问了一些虎甲和田鳖谁厉害等问题,但大家都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让小博士很有挫败感。只有一个同学知道田鳖不是乌龟而是一种昆虫,让他稍稍有那么一点安慰。

孩子阅读指导记录(孩子爱什么就读什么)(19)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稀奇古怪的虫子,不认识就请教大人,但他们往往一知半解,我记住的只是一大堆被误导的俗称。尽管如此,与昆虫的接触让我看到一个博大的世界,为我的童年抹上亮色。

对此,我希望父母们多引导孩子阅读科普书,亲近大自然——不是为了将来多几个环保主义者,而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种子,让他们明白我们栖身的这个世界不只有人类,还有许多伟大的生灵,人类应该与它们和平相处。

哲哲曾耿耿于怀食蚜蝇经常被当成害虫而杀掉,因为食蚜蝇的幼虫绿绿的、软软的,有点像菜青虫。他认为人类很愚蠢,误杀了帮助人类的益虫。

实际上,科普知识的匮乏、科学兴趣的寡淡,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不争的现实,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所以,父母们还是要找时间、创造机会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通过科普阅读为孩子注入真善美的品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仅是拯救未来,更是拯救孩子自己。


嘉赏推广科普阅读的爸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